更改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衣冠之事,实乃国体大事也,不可不查矣。溯先风,寻根本,美制式,依哲理;明庶民之识,而正外邦之误;立华夏之风,而慰国人之心者,乃当务之急也。故余力谏有识之士:重衣冠而正...
诗经·国风·邶风有<绿衣>之句: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再有<诗经·颂·闵予小子之什>之<丝衣>,<诗经·国风·郑风>之<缁衣>之句,更有包胥泣秦庭而哀公做<无衣>[1],屈子歌”奇服”而日后投汨罗[2]。由此可见,衣冠之敬,先秦已自有之。而后世之人,于汉服之情浓更盛。余所见历代诗词,仅题中便现”衣”字者,约一百三十首;而如孟郊之”游子吟”者,虽无”衣”字为其题,然”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之句早已深入人心。更有今人咏衣冠之器重而舒个人家国之情感者,不可胜数也。余每诵其辞,而仰古人之心并思今人之志,更深信衣冠之敬重,可见人心国志也。
 
汉室衣冠以宽袍大袖为主,较之诸夷宽松舒适,大摆拂风,有天然妙合,晃若仙成之感,国内历代画师皆以汉服为神仙装束,虽满清不易;而西方诸神圣母之服饰亦有此风尚。这不仅因为中原文明较之诸夷先进,而人民生活优逸所致,更乃华夏民族自古崇尚自然,故“天人合一”之哲思亦现于服饰之间,而”仙风道形”之理想更呈于画卷之上。盖汉服之哲,合乎华夏之道,故民美之,而世袭之。
401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