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裁”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汉服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以“ == 上下连裳制 == 即分裁制,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衣服缝成一体是为了...”为内容创建页面)
 
 
第10行: 第10行:
 
 中国之所以成为“衣冠上国“,是因为我们的祖先赋予了衣冠深远的意义。仅以这男女均适用的“深衣”为例:它的下摆有十二片,取意一年十二个月。宽大的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成矩以应方,代表“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衣带垂至脚踝,代表正直。下襟齐地,代表权衡公平。这衣服并不仅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蕴含着华夏最质朴厚重的思想。
 
 中国之所以成为“衣冠上国“,是因为我们的祖先赋予了衣冠深远的意义。仅以这男女均适用的“深衣”为例:它的下摆有十二片,取意一年十二个月。宽大的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成矩以应方,代表“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衣带垂至脚踝,代表正直。下襟齐地,代表权衡公平。这衣服并不仅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蕴含着华夏最质朴厚重的思想。
  
 +
 +
上下连裳的服制也称为“深衣制”。为了恪守上下分开的服装制式,特地分开裁然后再连成一体。深衣之名,唐孔颖达著《五经正义》中释义为:“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深衣起源于先秦,虽然是一件长衣,但华夏先民在裁剪时是把上衣与下裳分开来裁,然后再缝成一体,以表示对传统法度观念的尊承。 
 +
 +
深衣在三千年的衣冠史中一直延续到衣冠断绝。
 +
 +
深衣首先是礼服,尤其是女子礼服。《续汉书 舆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深衣承袭了华夏衣冠制式的古意,同时又方便美观,有很强的普适性,于今亦然。可为常服也可为礼服,作为礼服的正规性仅次于衣裳制礼服;上自天子,下至庶人,不论男女文武,都可着之。衣冠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意义、文化内涵,所以,有汉服先行者提出:复兴汉服当重视深衣,实为良言。
 +
 +
《礼记》的《玉藻》、《深衣》二篇对深衣制有很多记载,内容所谓“应规、矩、绳、权、衡”之类,重点在于“明礼”,而对形制和尺度则说得不清楚。《礼记 深衣》中的定制:“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这段话的白话解释为:  古时候的深衣,大概都有一定的制度,与圆规、曲尺、墨绳、称垂、衡杆相应合,短不至于露出体肤,长不至于覆住地面。 
 +
 +
缝合裳左边的前后衽,在右后衽上加一钩边。腰缝部分的宽度是裳的下边的一半。衣袖当腋下部分的宽度,可以运转胳肘。袖子的长短,从袖口反折上来正好可达肘处。束带的部分,下不要压住大腿骨,上不要压住肋骨,要正当腰部无骨的地方。 
 +
 +
裳制用十二幅布,以与一年的十二个月相应。衣袖作圆形以与圆规相应。衣领如同曲尺以与正方相应。衣背的中缝长到脚后跟以与垂直相应。因此袖似圆规,象征举手行揖让礼的容姿。背缝垂直而领子正方,以象征政教不偏,义理公正。因此《易》说:“六二爻象的变动,正直而端方。”下边齐平如称垂和称杆,以象征志向安定而心地公平。五种法度都施用到深衣上,因此圣人穿它。符合圆规和曲尺是取它象征公正无私之义,垂直如墨线是取它象征正直之义,齐平如称垂和称杆是取它象征公平之义,因此先王很看重深衣。深衣可以作文服穿,也可以作武服穿,可以在担任傧相时穿,也可以在治理军队时穿,法度完善而又俭省,是仅次于朝服和祭服的好衣服。 
 +
 +
父母、祖父母都健在,深衣就镶带花纹的边。父母健在就镶青边。如果是孤子,深衣就镶白边。在袖口、衣襟的策边和裳的下边镶边,镶边宽各一半寸。 
 +
 +
文献考证也应当与出土实物相佐证。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对西汉长沙王利苍夫人墓进行了系统的发掘整理,出土袍12件(绵袍11件,夹袍1件)均为交领右衽,外襟有曲裾、直裙两种,除上衣下裳相连,袪广袂胡下(袖宽大下垂至袖口呈弧线)等与《礼记》所记相符外,《礼记》中的定制——裳的腰围“三袪”(三倍于袪围)、缝齐倍要(下摆为腰围的一倍),裳前后各六幅等,与实物形制相差很远。大约是西汉时深衣的定制还没有完备的原因。 
  
 
 注:摘自漢服系統知識大綱,有刪改。
 
 注:摘自漢服系統知識大綱,有刪改。

2013年4月27日 (六) 13:26的最新版本

上下连裳制[编辑]

即分裁制,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衣服缝成一体是为了方便,但上下仍然分裁则是为了遵循古制传统。

上下连裳最典型的是深衣。因为它上下相连,“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衣”。历代女子最高级别的礼服多是深衣,寓意着“德贵专一”。深衣大流行是在先秦到两汉。春秋战国就是中国文化的青春期,生机勃勃、血气方刚。一半是铁血狼烟,一半是诗礼风流;一半是巫风弥漫,一半是郁郁人文。总之,那是一个叫人着迷的神秘时代。

深衣男女均可穿着。《礼记》还上说(深衣):“既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即可以摈相,又可以治军旅。”深衣既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那个时候,礼仪最隆重的场合是祭祀活动了,这种场合自然要穿最高级别的礼服。深衣在男子,主要用作一般级别的礼服,比如燕居及一些社交场合。深衣流传的时间有三千多年,从先秦到明代末年。深衣普及率很高,到了后来甚至向制服化发展,遂成“深衣制度”。比如,“朱子深衣”“江永深衣”等都有着专门的裁制规矩。

中国之所以成为“衣冠上国“,是因为我们的祖先赋予了衣冠深远的意义。仅以这男女均适用的“深衣”为例:它的下摆有十二片,取意一年十二个月。宽大的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成矩以应方,代表“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衣带垂至脚踝,代表正直。下襟齐地,代表权衡公平。这衣服并不仅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蕴含着华夏最质朴厚重的思想。


上下连裳的服制也称为“深衣制”。为了恪守上下分开的服装制式,特地分开裁然后再连成一体。深衣之名,唐孔颖达著《五经正义》中释义为:“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深衣起源于先秦,虽然是一件长衣,但华夏先民在裁剪时是把上衣与下裳分开来裁,然后再缝成一体,以表示对传统法度观念的尊承。 

深衣在三千年的衣冠史中一直延续到衣冠断绝。

深衣首先是礼服,尤其是女子礼服。《续汉书 舆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深衣承袭了华夏衣冠制式的古意,同时又方便美观,有很强的普适性,于今亦然。可为常服也可为礼服,作为礼服的正规性仅次于衣裳制礼服;上自天子,下至庶人,不论男女文武,都可着之。衣冠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意义、文化内涵,所以,有汉服先行者提出:复兴汉服当重视深衣,实为良言。

《礼记》的《玉藻》、《深衣》二篇对深衣制有很多记载,内容所谓“应规、矩、绳、权、衡”之类,重点在于“明礼”,而对形制和尺度则说得不清楚。《礼记 深衣》中的定制:“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这段话的白话解释为:  古时候的深衣,大概都有一定的制度,与圆规、曲尺、墨绳、称垂、衡杆相应合,短不至于露出体肤,长不至于覆住地面。 

缝合裳左边的前后衽,在右后衽上加一钩边。腰缝部分的宽度是裳的下边的一半。衣袖当腋下部分的宽度,可以运转胳肘。袖子的长短,从袖口反折上来正好可达肘处。束带的部分,下不要压住大腿骨,上不要压住肋骨,要正当腰部无骨的地方。 

裳制用十二幅布,以与一年的十二个月相应。衣袖作圆形以与圆规相应。衣领如同曲尺以与正方相应。衣背的中缝长到脚后跟以与垂直相应。因此袖似圆规,象征举手行揖让礼的容姿。背缝垂直而领子正方,以象征政教不偏,义理公正。因此《易》说:“六二爻象的变动,正直而端方。”下边齐平如称垂和称杆,以象征志向安定而心地公平。五种法度都施用到深衣上,因此圣人穿它。符合圆规和曲尺是取它象征公正无私之义,垂直如墨线是取它象征正直之义,齐平如称垂和称杆是取它象征公平之义,因此先王很看重深衣。深衣可以作文服穿,也可以作武服穿,可以在担任傧相时穿,也可以在治理军队时穿,法度完善而又俭省,是仅次于朝服和祭服的好衣服。 

父母、祖父母都健在,深衣就镶带花纹的边。父母健在就镶青边。如果是孤子,深衣就镶白边。在袖口、衣襟的策边和裳的下边镶边,镶边宽各一半寸。 

文献考证也应当与出土实物相佐证。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对西汉长沙王利苍夫人墓进行了系统的发掘整理,出土袍12件(绵袍11件,夹袍1件)均为交领右衽,外襟有曲裾、直裙两种,除上衣下裳相连,袪广袂胡下(袖宽大下垂至袖口呈弧线)等与《礼记》所记相符外,《礼记》中的定制——裳的腰围“三袪”(三倍于袪围)、缝齐倍要(下摆为腰围的一倍),裳前后各六幅等,与实物形制相差很远。大约是西汉时深衣的定制还没有完备的原因。 

注:摘自漢服系統知識大綱,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