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裁

從 汉服百科
於 2013年4月27日 (六) 13:30 由 忆衣冠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上下通裁制)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跳到: 導覽搜尋

上下通裁製[編輯]

由於在頻繁的社會活動中行動不便,漢服男子的制式從衣裳發展到深衣,而分開裁剪再拼接還是覺得麻煩,於是又發展成了上下通裁的長衫。在東漢,已開始有了上下通裁的長上衣,叫做「長衣」,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在長度方面當時還沒有定製。 是大膽開放的隋唐新風開始了漢服第三種制式的風尚。至宋明,上下通裁的袍衫、褙子等風行一度。

指按照通裁製做出來的漢服。其特點是上下通裁。根據形制的不同,可分為襴衫、圓領袍衫、直裰、直身、道袍。


袍衫[編輯]

唐代男子以幞頭袍衫為尚。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圓領小袖大約是受鮮卑風的影響,和深衣不一樣,幾乎沒有異色的緣邊,下裾開衩,稱為缺骻。  同時,官階品位之辨從先前的佩綬制度逐漸發展成後來服色的九品中正制:凡三品以上官員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緋色;六品、七品為綠色;八品、九品為青色。以後稍有變更而已。


闌衫[編輯]

闌衫本屬於袍衫類,但到膝處有一道接縫,稱為橫闌。可以說,闌衫在橫闌以上是袍衫。一般認為這道橫闌是對衣裳制古意的恪守而刻意加上的;早期闌衫作為官服出現,領子多用圓領,而後來的闌衫,大致也遵循了這一點,只不過領邊變寬,並且接衽了。在明時,闌衫為職官公服。


直綴(直身)[編輯]

直綴也叫直身,直接源於早些出現的長衣。到了隋唐時期,長衣有了定製,規定長度到腳踝,同時也規定了必須有寬衣緣,交領,兩側不缺骻(開叉)。當時直裰的定製,想必有復興古禮之意——找個看起來很像深衣的通裁類來代替吧? 因此,直裰,這種具有規格定製、上下通裁類的「類深衣」便應運而生了。 明代的直身也稱作道袍,道袍也式直身的一種。


褙子[編輯]

褙子是宋明女子的常用服飾,樣式相仿,以立領對襟窄袖為主,下長過膝,逐漸成為後世女子的一種常禮服,常常用於家禮等場合。寬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邊作裝飾,並且領子一直通到下擺。窄袖背子,則袖口及領子都有裝飾花邊,領子花邊僅到胸部。


比甲[編輯]

比甲,是一種無領無袖的對襟長馬甲,一般穿在大袖衫、襖之外,最初在青年婦女中流行,後漸漸演化成女僕的特色服飾。關於比甲,有說它源於唐代的半臂,亦有源於元代的說法。


註:摘自漢服系統知識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