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汉服百科
於 2013年4月27日 (六) 17:30 由 忆衣冠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以“ == 意蕴 == 莲所独具的成长方式,令其跃于万花之上,成为一种崇高的生命感悟。莲在开花的同时,其果实已具备,这种花果...”为内容创建页面)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意蘊[編輯]

蓮所獨具的成長方式,令其躍於萬花之上,成為一種崇高的生命感悟。蓮在開花的同時,其果實已具備,這種花果同具的獨特性以及其緊密關係,為我們揭示了一條寓意深遠的人生哲理,一切生命當中所造的因,必有其結果等待着我們,這也暗合了人們心底對蓮花這份至情崇高的愛敬與對生命的敬畏之情。

再之,蓮花逸群出塵,潔身自處,雖置身淤泥之地,卻能身不染污,不拖泥不帶水,妙潔自在。以蓮明志,在顛沛流離的人生逆境,毅然堅守內心一份篤定的馥郁柔芳。喧囂的紅塵世界裡,多少孜孜求學、始終堅持追隨真理的人們,忍受着拼搏的孤獨,清者自清於酷烈之境,恰似污泥地中蓮花朵朵,努力地完成自身的成長、綻放與結果,此番人生精勤誠懇的付出,未來終將綻開「火焰化紅蓮」的勝景。

  

「四德」與「十善」[編輯]

隨着佛教的傳播與淨土蓮宗的建立與發展,對蓮花的崇拜形式,內容日益豐富多彩,佛教把蓮花的自然屬性與佛教的教義、規則、戒律相類比美化,逐漸形成了對蓮花的完美崇拜,把荷花的美德歸納成「四德」與「十優」。

佛經《涅盤經》說佛有四德,即常、樂、我、淨。所謂常德,是指佛性常住不離,具有「歷三世而不遷,混萬法而不變」的固定德性。所謂樂德,是指佛陀樂於遠離人世間生死逼迫之苦,樂於寂滅於涅盤淨土佛國。所謂我德,是指佛陀雖在人世間,但早已忘記了凡夫俗子的「忘我」,而具備有「八自在」的「真我」。所謂淨德,是指佛陀遠離人世間的垢污而無染,猶如清淨的大圓鏡,了無纖翳。

佛陀有四德,佛經也給蓮花總結為「四義」,與「四德」相應。據《華嚴經》載,「大蓮華者,梁攝論中有四義:

一如蓮華,在泥不染,比法界真如,在世不為世污。

二如蓮華,自性開發,比真如自性開悟,眾生諾證,則自性開發。

三如蓮華,為群蜂所采,比真如為眾聖所用。

四如蓮華,有四德:一香、二淨、三柔軟、四可愛,比如四德,謂常、樂、我、淨。」

《三藏法數》還把蓮華的優點與菩薩的「十善」相比,作子更加細緻的概括。

蓮花喻菩薩十種善法:

1.離諸染污。菩薩修行,能以智慧觀諸境於一切法,不生貪愛,雖處五濁生死流中,而不為生死過失所染,比喻蓮花出於水而不為污泥所染也。(五濁者,即劫濁、眾生濁、煩惱濁、見濁、命濁)

2.不與惡俱。菩薩修行,唯欲滅一切惡,生一切善,於身口意,守護清淨,不與纖毫之惡 共俱,比喻蓮華,雖微滴之水,而不停留也。

3.戒香充滿。菩薩修行,放諸戒律堅持無犯,以戒能滅身口之惡,猶香能除糞穢之氣。故經云:戒香芬馥,廣布充滿,比喻蓮華開敷,妙香廣布,遐邇皆聞也。

4.本體清淨。菩薩因持戒故,身心清淨雖處五濁之中,而能無染無著,比喻蓮華生時雖處污泥濁水,而自然潔淨無所染也。

5.面相熙怡。熙,和樂貌。怡,喜悅也,菩薩心常禪悅,則面無顰蹙,諸相圓滿,見者悉皆歡喜,比喻蓮華開時,令諸見才心意快然而生喜悅也。

6.柔軟不澀。柔軟則隨順,不澀則無滯,謂菩薩修慈善之行,復於閉法,無所滯礙,充於內而形於外,故體常清淨,柔軟細紗而不粗澀,比喻蓮華,體性柔軟而復潤澤也。

7.見者皆吉。菩薩修行成就,形相美妙,凡所見者咸獲吉祥,比喻蓮華,芬馥美妙,人或眼見及夢見者皆吉祥也。

8.開敷具足。菩薩修行功成,智慧福德,莊嚴具足,比喻蓮華開敷而其華果具足也。

9.成熟清淨。菩薩修因既圓,妙果成熟,而慧光發現,能使一切有情見聞之者,鹹得六根清淨,比喻蓮華成熟,若眼睹其色,鼻聞其香,則諸根示得清淨也。(六根者,即眼根、耳根、鼻根、身根、意根。)

10.生已有想。菩薩初生之時,諸天人等咸樂護持,以其必能修習善行,證菩提果,比喻蓮華初生之時,雖未見花,凡諸人眾,咸生已有蓮華之想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以上的類比,內容雖無針對性,可比性也不大,但準確地把握了荷花的清秀潔淨之特性與佛陀的精神使蓮華得到了升華


意義[編輯]

蓮又稱荷,而「荷」「和」諧音,因此民間便賦予荷和氣、和平、祥和、和合、和好的美好寓意。民間很常見的吉祥畫《和合二仙》,便是一人手中執荷,另一人手中捧盒,蓋取其諧音之故。「以和為貴」是我國古老的傳統觀念,並且還衍生出許多帶「和」字的吉祥話語,象「和氣生財」、「和氣致祥」、「家和萬事興」等等。


相關文學[編輯]

《江南》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採蓮曲》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有人來。


《荷花》清·石濤

荷葉五寸荷花嬌,貼波不礙畫船搖;

相到薰風四五月,也能遮卻美人腰。


《愛蓮說》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青陽渡》晉·樂府

青荷蓋綠水,芙蓉披紅鮮。

下有並根藕,上有並頭蓮。


《詠芙蓉》南朝·梁·沈約

微風搖紫葉,輕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綠,待我泛紅光。


《採蓮》南朝·梁·吳均

錦帶雜花鈿,羅衣垂綠川。

問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蓮。

遼西三千里,欲寄無因緣。

願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