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運動與工業文明

從 汉服百科
於 2013年5月4日 (六) 17:26 由 忆衣冠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以“记得奥运礼服汉服提案很热的时候曾经有一些专家学者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汉服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在工业文明的现代社会,没...”为内容创建页面)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跳到: 導覽搜尋

記得奧運禮服漢服提案很熱的時候曾經有一些專家學者提出反對意見,認為漢服是農業文明的產物在工業文明的現代社會,沒有恢復意義......對此在下絕對不敢苟同。

固然,漢服作為我們祖先在長期慢節奏農耕生活中創造的一類寬大休閒服飾在當今快節奏的工業文明都市生活方式中有諸多不能適應的地方(這裏主要指禮服,即上衣下裳或深衣類,古代勞動者的粗布短衫實則更難推廣);在現代社會中,人們追求時尚,便利的時裝和快捷的生活方式也是當今社會發展進步的實際需要無可厚非;但是這並不等於我們祖先創造的5000年農業文明的一切成果都是無用的,至少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人文精神方面是有諸多優勢的,例如:冠(笄)禮,射禮,傳統昏禮,釋奠(菜)禮,傳統音樂等禮樂活動和琴,棋,書,畫等傳統文化活動中漢服具有西式服裝或旗袍馬褂所無法替代的獨特品位和重要價值,這在很大程度上來說就是漢服的生命力之所在。

另外,漢服做為漢民族的民族符號,作為華夏文明的文明標誌其象徵意義無可替代。這決不能用簡單的XX主義或XX論來解讀和理解。這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財富,是華夏文明傳承和弘揚的必要載體。

當然,由於上述原因漢服在現代社會,至少是現階段已經不可能成為人們日常穿着的常服,這是所有漢服運動愛好者無法迴避和必須接受的事實。但是我們也要堅信漢服在現代社會依然有其存在的重要意義和價值,這正是漢服運動的動力和前途所在。


中國的傳統文化實際是禮樂文化。禮樂文化自周公創立後被孔子和歷代儒學家所繼承和推崇,其理念決定了華夏文明和漢民族的精神氣質,我們很難想像如果沒有周公,沒有孔子華夏文明會是什麼樣子?

所以漢服復興離不開儒學,離不開禮樂文化。

我們都知道儒學的核心是「內仁外禮」,「禮」固不用多說,「仁」的本質很大程度就是「孝悌」。《孝經》上面說:「非先王之法服而不敢服」,可見「孝悌」本身也是作為 重要的禮儀形式而存在的。穿漢服就是對祖先的尊敬,就是孝悌的形式之一。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其中「非禮勿動」就含有「非禮勿穿,非禮勿戴」的意思。

這也就是說漢服復興很大程度上是要復興中國的禮樂文化及其精神價值,漢服在當今社會的存在應該是作為禮服而存在的。君不見《人民日報》撰文「中國人應該有自己的常禮服」——這就是漢服復興的希望之所在。

說漢服運動是形式主義的人多半忽略了一點:沒有形式怎麼會有內涵呢?正所謂「皮之不存毛之焉附?」這正是關心中國傳統文化的人需要認真思考的。    漢服是文化層面的,工業文明是物質層面的!

----作者:飒踏如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