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運動理念
簡介
漢服運動是漢服復興運動的簡稱,屬於華夏文化復興運動中的一部分,通過漢服同袍推廣、復興傳統服飾、禮儀進而開展漢民族文化全面復興的運動。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大幅提高,國際地位大幅提升。中華文化重又得到世界的關注與重視。與此同時,國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覺醒,國人開始反思我國之優秀文化,並舉力保護繼承。當是時,漢服從沉睡中驚醒,各地漢服組織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建立,以復興中華五千年文明,揚我華夏華裳,而漢服運動也隨之展開。漢服運動是漢民族熱愛傳統文化的表現,具有科學性、進步性,有深層的文化內涵,並非想一些觀點所認為的只是作秀、異想天開、一陣頭腦發熱,而是在對漢民族的熱愛下有理智、有信心、有方法地致力於漢民族傳統文化的復興。
背景
西元1644年,歲次甲申,滿洲人入關後,推行「剃髮易服」政策,使延續了三千年的漢服以及漢文化幾近消失。在西元1912年歲次壬子清朝滅亡之後,漢族男子改穿西裝,漢族女子則習慣穿旗袍。 20世紀曾經有過小規模的復興漢服: 民主**家、思想家、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流亡日本,改和服而標「漢」字,是近代漢服第一人; 儒學家夏震武束髮深衣; 語文改革活動家、文字音韻學家、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著名思想家錢玄同,在出任浙江軍政府教育司科員時,親自穿上自製的「深衣」、「玄冠」,腰系「大帶」前去上班; 國畫大師張大千寬袍大袖遊歷歐洲; 西元1914年歲次甲寅(民國3年),頒定民國禮制七種,包括玄衣纁裳玄冕的祭服。見存李叔同先生祭孔、曲阜孔門合影、袁世凱祭天照片,可以證明其影響。 西元1968年歲次戊申至西元1969年歲次己酉,台灣參照宋史、大明集禮、南雍志、三禮圖等制定中華民國祭孔冠服。
興起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相對穩定,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於是逐漸開始關注精神文化方面。但是,民族政策的一些問題,再加上80年代以後文化界過分頌揚滿清、歪曲歷史,使得部分漢族人的民族情感被激發了出來。通過網絡這一平台,大家進行交流,終於找到了漢服這樣一個起點。 西元2003年11月22日,夏曆十月廿九,歲次癸未年癸亥月己亥日,民間人士王樂天先生把漢民族的傳統服裝穿上了街頭。儘管有人嘲笑,有人不解,王樂天還是坦然地穿過人群,走在鄭州最繁華的街道上。這一行,愈加堅定了他推廣漢服的決心,他希望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影響他人。新加坡《聯合早報》的記者張從興偶然看到了這些照片,並據此寫成了一篇報導,這篇文章也成為第一篇報導漢服的文章,並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王樂天的舉動因此廣為流傳,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響應,並在全國掀起了漢服復興的浪潮。 (四)發展情況 主體參與人群以70後、80後和部分90後居多(80後、90後占主體),中心力量是年輕白領和在校大學、初中、高中學生。也有不少受周圍親友影響的少不更事的兒童及成熟、穩重的中老年人加入。確切的說,漢服運動是不分年齡、性別、職業、興趣的傳統文化支持者,以復興漢民族傳統服飾為切入點,來試圖影響大眾進而發揚傳統文化的舉動。其活動區域除組織及討論活動計劃的網際網路外,多為大中城市所在的高等院校、具傳統意義的事業單位、景點、公園等。活動內容緊密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多在傳統節日舉辦活動,並且對傳統禮儀、習俗進行學習、探討、實踐。同時又結合對歷史的研究以求對傳統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漢服運動的當前重要網上基地主要還是一些漢服論壇、百度貼吧等。近來由於不少城市實體漢服店或與漢文化相關的文化機構、商業場所的應運而生,漢服運動也開始從網絡上的熱議更近一步地邁向公眾的日常生活。
目標
復興漢服是漢民族文化全面復興運動的起點,我們所追求的不僅僅是外表的美麗,更重要的是內在的精神。如果不去追求內在精神的培養,那麼就是徒有其表。追求內在的精神要求我們多學習傳統文化,比如閱讀儒家、道家經典,學習琴棋書畫,研究古典文學,從而加強個人素質、提高精神素養。同時,我們也要與時代相結合,正所謂「復興不是復古」,無論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中國的還是外國的都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問題解答
1. 應不應該恢復漢服?
答:各民族的民族傳統服裝都是從古代發展過來的。這正是民族性與傳統性的體現。民族服裝存在的必要性並不能從功利的「穿了又能怎樣」的角度去定奪。漢服是漢族的傳統民族服裝,是民族傳統、民族文化的代表。它是清政府通過「剃髮易服」強行取締而消亡的。漢族服裝又是漢族的文化的載體,在現代社會中,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傳統文化對社會的和諧發展所起到的作用。推行漢服,有利於漢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利於提高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在現代恢復漢服十分必要。
2. 漢服運動是否會是否會引發大漢族主義?又會不會影響漢族與少數民族的共處?
漢服運動是漢族內部進行的文化運動,並非針對其他少數民族。漢族穿漢服的同時,滿族可以穿旗裝,藏族可以穿藏袍等等,少數民族的一切都不會發生變化。而且是非官方的文化運動,跟三百多年前清朝推行的「剃髮易服」完全不同。
3.漢服的來源
答: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人們的生活日趨穩定,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隨著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原始社會的解體,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出現了一個質的變化,從無階級社會過渡到了階級社會。從此,衣冠服飾便成了統治階級"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黃帝時代冕冠的出現標誌著等級的差別.開始有了區別貴賤的黼黻,尊卑貴賤,各有分別,服飾制度逐漸形成。
4.漢服的概念
答:漢服即漢族服飾的簡稱:主要是指明末以前,在自然的文化發展和民族交融過程中形成的漢族服飾。 漢服作為一種獨立服飾體系,在歷史的傳承與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風貌,即已形成了鮮明的風格特色,並且明顯區別於我國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服裝,更與現代服飾在制式風格上有著質的不同。 漢族服飾博大精深。因為其歷史悠久,應用地域廣泛,並在不斷的創新與融合中發展演變,使得對中國服飾研究較少的人難以把握,而作為一個大的服飾體系,不能僅以表象和簡單的制式來界定漢服,而應以其主導風格為界定標準。 所以漢服的界定標準可以用以下文字進行表述:「上溯炎黃,下至宋明,漢(先秦時期則為華夏)族人民所穿著的服飾為基礎,並在此基礎上自然發展演變而形成的一種明顯具有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
5.穿漢服是要搞「復古風」和「封建復辟」嗎?
答:漢服運動是漢民族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是歷史的進步,是為了華夏文明的復興。而復興決不可理解為復古。況且,中華文明中的很多有益於當代的積極因素,是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的。尊重傳統、尊重祖宗、尊重文化,是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優秀品質之一,把歷史全部劃為糟粕,把傳承一概說成是復辟,本身就是不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