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胡袖
来自汉服百科
由来
此种袖型袖管极宽大,如广袖状,然袖口急收,只留了窄小的管口,如黄牛喉下垂着的那块肉皱(学名称为“胡”),因此这种袖式就是汉代服饰中很有特点,也很特别的所谓“垂胡袖”。
牛的垂胡“胡”本是黄牛喉下下垂的肉皱,因此许多具有这种形状的器物都被称为“胡”。如戈的援下有一部位,如牛胡状,亦称为“胡”。
特点
垂胡袖多见于汉服的曲裾,裁剪时裁成广袖的样式,缝合时于袖口打褶收拢,区别于常见于明袄的琵琶袖。
出土文物
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一件小菱形纹锦面绵袍(文物编号N15)就是垂胡袖。
从此可以看出先秦(战国)和秦汉的垂胡袖一般都是由直袖(袖根与近祛处等宽的袖子。祛:袖口)收口而成,象琵琶袖那样的垂胡袖不能肯定地说汉代没有,但不常见却是真的。
文物简介:小菱形纹锦面绵袍(N15):身长200、袖展345厘米。长袖,袖下部呈弧状,三角形领。领缘用六边形绦,袖缘用大菱形纹锦,大襟和下摆缘部用几何纹锦。深黄色绢里。
还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两件袍,一件直裾,一件曲裾,都是典型的垂胡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