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汉民族文化网、百度汉服吧“中式学位服”服饰倡议及设计方案(图)

来自汉服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序言

天漢民族文化網、百度漢服吧「中國式學位服」服飾倡議

親愛的大學生朋友們、尊敬的教育界人士: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傳統豐厚的文明古國,教育的發展與科學的萌生在我國文明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近代以來,脫胎於西方宗教僧侶長袍的西方式學位服逐漸進入中國,並且成為改革方案後我國推行學位服制度所依據的設計藍本。這種服飾,西方宗教色彩濃厚,在我們這個國家長期推行,不能不說是存在一定問題的。西方式學位服無論從起源、造型特點、文化涵義等諸多方面來看,都與我們這個東方文明古國、與我們源自文明傳統又面向未來的教育與科學的事業不盡協調。多年來,社會各界都表達了對這種純西式的學位服無法體現中國文化特色與中國精神的遺憾。

  為此,我們本著發掘中國自身文明傳統、尊重科學弘揚學術、積極面向世界與未來的精神,進行了「中國式學位服」的設計嘗試。現設計方案已完成,我們期待,我們的設計能對廣大國民同胞探討中國學位制度的完善和發展形成有益的啟發和借鑒。期待中國特色的學位制度及學位禮儀能應時而變,通過更完善、更富中國精神的學位服飾及禮儀方式,更好的紀念廣大學子的進步與成長,更好地教育和激勵廣大學子投身科學、傳承文明、服務社會、報效祖國。  

天漢民族文化網 百度漢服吧

2006年4月

設計方案

「中國式學位服」設計理念

  總的理念是:

  發掘中國自身文明傳統,尊重科學弘揚學術、積極面向世界與未來。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傳承文明、開創未來的精神,在學位禮儀服飾中加以體現和表達。

  1 以中國傳統服飾文明為創新基礎

  採用中國原創的交領右衽褒衣大袖無扣繫帶式服飾為設計基礎。

  2 汲取傳統服飾造型之美和莊重典雅的特質。

  如,採用中國經典的莊重的深衣、玄端制為禮服基礎。

  3 簡潔、實用、節儉、得體、大方。

  如,僅以學位冠、學位纓、學位領、學位衣裳(取中國傳統文化「衣裳」之意)、學位禮服徽、西式皮鞋6部分組成。禮儀程序簡單、莊重。服飾用料樸素大方、組件通用性強、可循環使用。

  4 體現平等、自由、包容、理性的學術與科學精神。

  如,不沿用現行的做法,僅設學士、碩士、博士三類學位服飾,不設校長服和導師服。(現行學位服系統還設有校(院,所)長、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及委員(或導師)服)。學位授予儀式中,校長和導師按其自身學位著裝,體現對學術的敬意和平等的學術精神。

  5 汲取和保留現行學位服的優秀設計理念與元素,平滑過渡、無縫對接。

  如,學、碩、博學位冠垂纓皆取現行學位服流蘇顏色,分別為黑、深藍、紅。專業顏色區分中,文、理、工、農、醫、軍事六大類(粉、灰、黃、綠、白、紅色)等識別色皆不作變動。學位授予禮儀中,同樣以改變垂纓(流蘇)形態為授予標誌。

  在外觀視覺效果上,也與現行學位服力求平滑過渡。學、碩、博三類學位服主體顏色分別為黑、藍、紅,沿用了現行學位服的顏色風格。學位冠的形狀類似於現行學位帽。交領的義領類似於垂布,也都是以六種顏色區分專業。「抽像蔽膝形色布」與現行學位服裝飾布都是上下直通到禮服底部,視覺上相當類似。

  6 以開放的精神吸收和借鑒西方文化元素。

  不是復古或一味單純強調民族性,我們建設的是面向世界與未來的教育與科學,在學位禮儀服飾上亦加體現。如,在整套服飾的構成要素中,引入了西式皮鞋作為重要的服飾組件,突破了傳統服飾的嚴格規定性。

  7 不是單一民族的民族服飾,而是代表中國整體文化文明與嶄新的學術、科學與文明精神的抽像升化後的中國式學位禮儀服飾。

  本套學位服,基本服飾造型取中國最多人口的服飾文明基本形制特徵,交領右衽、褒衣大袖,這是中國漢民族的基本服飾特徵。但是,在漢服的服飾語彙中,對服飾造型、涵義、著法都有極其嚴格的規定性,漢服沒有著西式皮鞋、胸口佩戴徽章等現代西方服飾文化元素,漢服的蔽膝作為嚴格的禮服部件也是需要單獨的一幅。而本方案設計中,既採用了西式皮鞋,又在上衣左胸處佩戴醒目的「學位禮服徽」,同時,對傳統服飾中繁冗的裝飾佩飾進行了大幅度的削減和改變,改經典的蔽膝為「抽像蔽膝形色布」,作為深衣本體的一部分。交領右衽的義領也打破了傳統的配色禁忌,以六種不同顏色的義領區分六大類學科專業。碩士服的藏藍色,也是漢服中罕用的色彩。可以說,從嚴格的服飾學及文化學角度而言,這已經不再是單一的民族服飾,而成為了代表中國整體文化文明與嶄新的學術、科學與文明精神的抽像升化後的中國式學位禮儀服飾。

  中國式學位服,代表的是中國,是中國文明的歷史與未來,是中國面向世界的嶄新的學術、科學與文明精神。

  同時,本套中國式學位服系統為推薦方案系統,可與現行學位服系統自由選擇或並行不悖。

  8 嶄新的「學位禮服徽」

此徽直徑6厘米,圓形,佩戴於學位服上衣左胸處,是整套學位服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設計涵義和造型為:

  字體:分別為篆體「科教興國」、細明體「學位禮服」

  炎黃子孫、中國:造型為圓形抽像中國風格圖案

  深厚的教育與人文傳統:造型為一支巨大的毛筆

  源遠流長的古代科學,面向世界與未來的科技、人文與學術:左上角為分子圖案,同時又宛如夜空星座,代表了古代天文觀象科技。尖端物理微觀世界圖案上疊加DNA雙螺旋,代表當代科技學術。

  毛筆插入微觀物理世界激起璀璨光芒,象徵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的對接。DNA雙螺旋如一架天梯,從「學位禮服」通向「科教興國」的光輝前景。天空中,古代科技與現代科學群星閃耀,照亮了科教興國之路。

「中國式學位服」設計方案

  1 概述:

  1中國式學位服分為學士服、碩士服和博士服三類。

  2每套學位服由學位冠(黑色弁)、學位纓、學位領(六種不同顏色交領右衽義領)、學位衣裳(深衣或玄端)、學位禮服徽(中國式學位服專用)、西式皮鞋等六部分組成。

  3學位纓顏色區分學士、碩士、博士,分別為黑、深藍、紅色。

  4學位領按文、理、工、農、醫、軍事六大類,採用粉、灰、黃、綠、白、紅色六種顏色區分。

【學士服】

  黑色深衣,暗紅色領袖衣緣。左胸處佩戴專用的「學位禮服徽」。   暗紅色大帶。暗紅色抽像蔽膝形色布。   黑色弁,纓用黑色。   區分專業的不同顏色交領右衽義領。   黑色西式皮鞋。

  【碩士服】

  藏藍色深衣,黑色領袖衣緣。左胸處佩戴專用的「學位禮服徽」。   黑色大帶。黑色的抽像蔽膝形色布。   黑色弁,纓用深藍。   區分專業的不同顏色交領右衽義領。   黑色西式皮鞋。

  【博士服】

  明玄端制,衣裳不同色,但縫合。黑色大袖玄端,黑色領袖衣緣,朱紅色裳。左胸處佩戴專用的「學位禮服徽」。   白色大帶。金色的抽像蔽膝形色布。   黑色弁,纓用紅色。   區分專業的不同顏色交領右衽義領。   黑色西式皮鞋。

  ●專業以義領顏色區分:

  文、理、工、農、醫、軍事六大類分別為粉、灰、黃、綠、白、紅色。

  ●學位冠、纓及學位授予法詳解:

  弁黑色,圓形,直接戴於頭部。弁上部有孔,插有一尺長白色塑料笄。上附黑色延板。   笄根部插孔處系結一條學位纓,纓長二尺,前端為一尺長的穗。   學位授予前,纓自然垂於左側,授予學位時,校長將纓從學位冠頂部繞過,在右側的笄身上繞一圈,穗自然下垂,即為授予。

學位授予禮儀方案

  學位授予儀式禮儀程序:

  1.儀式開始,現場全體起立,學生著學位服入場就座。

  2.主持人發言,宣佈獲得學位的學生名單。

  3 學生上台肅立,正學位冠、整理學位袍。

  4 學位評定委員會主任、校長將纓從學位冠頂部繞過,在右側的笄身上繞一圈,穗自然下垂,分別用左手遞交給學生畢業證書、學位證書,再用右手與學生握手祝賀。

  5.學生走下會場。儀式結束。


參考附錄

學位服發展歷史及相關資料

  本資料部分摘自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官方研究課題項目「構建中國現代學位服體系」課題相關資料。

西方學位服的產生

  要追尋西方學位服的來歷,就要循著歐洲大陸大學教育發展的軌跡,回溯到中世紀的西歐。西歐大學教育的發展,是中世紀生活影響的結果。在中世紀初期,羅馬帝國滅亡了,希臘和羅馬燦爛的古典文化被摧殘,迅速走向衰弱,一度繁華的城市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各種教育機構蕩然無存,羅馬基督教會成了古代文化主要的承繼者和傳播者。到了十二世紀,由於基督教的發展,需要大量的神職人員幫助主教管理他們的教區。於是陸續出現了修道院,大主教區學校和教區學校。大主教區學校設在大主教區內,教區學校設在神職人員所在的村落。教會利用這些場所,對教士和僧侶進行讀、寫、算和教義基本知識的教育,他們採用古典文化的一些成果,逐步形成了被稱為「七藝」(語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音樂,天文)的學習課程。這些學校的教師在意大利被稱為博士(Doctor,來源於拉丁文doctoreum,意即教師),而在巴黎則把教師稱為碩士(Master,來源於拉丁文magister,意即教師,師傅)。

  那個時候,手工業興盛起來,並逐步與農業分離,商業也隨之發展,重新形成了以手工業和商業為中心的城市,出現了各種手工業的同業公會和商業行會,這些行會有嚴密的組織和規章制度,擁有相當大的自主管理權。隨著學校的發展,被稱之為碩士或博士的教師數量日益增加,各個地方的教師們倣傚手工業和商業的同業公會,組織起了教師的同業公會,學生則組織成同鄉會,管理他們自己的事務。他們都把自己的行會叫做大學(University,來源於拉丁語Universitals,意為共同體),因而大學這個詞成了各教育中心的共同稱謂。也就是說,最初的大學機構就是這些教師的行會和學生的行會組織。而同一行會裡的相同專業的教師又組成特殊的專業行會,稱為系或教授會(faculty,來源於拉丁語facultas,意為才能,即教授某種學科的能力,)後來又把系這個名詞的含義擴展為教授某部門知識的大學分部(學院)。 在意大利北部的玻洛尼亞地區,建起了中世紀最早的兩所大學--波洛尼亞大學和薩萊爾諾大學,隨後巴黎大學、牛津大學等學校像雨後春筍般相繼產生。

  這些早期大學的學生,要編成班級進入教室聽課,但學校不會對他們進行考試。只有那些決定今後要成為一名教師的學生,學校才會對他們進行考試。考試過程的第一步,是要對他們進行一系列的不公開的和公開的預試。考試合格的應試者,要穿上僧侶的長袍(gown),同學士們(Bachelor,來源於拉丁文baccahalar,意即學士)坐在一起。接著要舉行由順利通過了考試的應試者提供葡萄酒的盛宴。這就是學生畢業典禮儀式的雛形。但是,要成為一個碩士或博士(當時,博士和碩士並無區別,都是教師,師傅的意思),還要經過二至三年的學習,通過了嚴格的最後的考試才行。

  在中世紀的歐洲,城鎮裡的男男女女都穿長袍,寒冷的大廳和透風的建築使得人們不得不披上長及地板並連著頭巾(hood, 兜帽,又叫坎肩)的長袍。這些長袍和頭巾製作的原料和顏色,由各的人財富和社會地位而決定。既然在早期大學中的學者都是傳教士,他們的穿著應與其在修道院的地位相一致,身上穿土褐色長袍,用頭巾保護他們的頭。於是,這種僧侶的黑色長袍和頭巾演變成了今天大學流行的禮服,不但學校畢業典禮的儀式上要穿,其他一些重大慶典也要穿。

  後來,長袍和頭巾開始採用較為明亮的色調,不同學位的禮服也逐漸變得有些不同。學士,碩士,博士的禮服樣式的差別,主要出現在頭巾上。過了一段時間,頭巾不再與長袍相連,單獨成了一件物品,人們把它戴在頭上。到了十五世紀,帽子開始流行,頭巾幾乎成了飾物,人們穿它時,把它從頭頂順著脖子往下套,披掛在肩上,向後背垂下來。於是,學校禮帽應運而生。最初的學校禮帽的形狀起源於碩士學位的符號,有幾種不同的形狀,有的是圓形,有的是方形,有的在帽子中央有一簇裝飾物。今天的流蘇(tassel)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只不過更精緻罷了。牛津大學最先採用平低方形禮帽(mortarbard,意即灰泥板),民間則建議學校禮帽應做成學者的一本書那樣的形狀,這樣更能表現它的學術含義,更有書卷氣。

  在美國,哈佛大學率先穿上學校禮服,接著各大學相繼使用,但式樣與歐洲仍在使用的禮服不同,各校也有差別。在1895年,各校的代表開會,建立了統一的服裝樣式,1903年,產生了美國大學禮服的統一標準體系,後來,又在1936年和1960年兩次進行了修訂。因此,美國今日各大學流行的禮服規格一樣,只是在諸如顏色等一些細部略有差別而已。

  禮服由長袍,方帽,和頭巾三個部分組成。博士和碩士的長袍士是黑色的,准學士的長袍為灰色。學士的長袍,尖袖,前面不敞開;碩士的長袍,方袖,袖口呈弧形;博士的長袍,喇叭袖,胸前扣子兩旁各一道寬5英吋的天鵝絨貼邊,袖子上也橫著縫有三道平行的天鵝絨貼邊,顏色屬黑或別的顏色,它是學科類別的標誌。帽子是方形「牛津帽」,各種學位的人都可以戴。帽子左邊垂下漂亮的流蘇,流蘇的顏色表示授予學位所屬院系。

  最能體現學位等級的是頭巾,其尺寸大小,形狀,隨學位的不同而不同,學位越高,尺寸就越大,做工就越精緻。頭巾的外層與長袍的黑色材料相匹配,襯裡折疊向外翻出的部分,使用大學代表顏色。天鵝絨貼邊的顏色表示學科類別。


中國現行學位服的產生

  中國近代的方帽長袍學位服完全是泊來品。最初,學位服是西方耶穌會、天主教會傳教士在中國興辦教會學校的附帶物,這使人們很早就接觸到這種洋裝。學位服在中國的出現,有其一定歷史和社會的淵源與背景,並非來自高等學府。 意大利人利馬竇(P.Matthoeus Ricci)是最早以科學和教育為掩護,在中國進行傳教的耶穌會士。他於神宗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來到北京,初步打開了入華大門。為此,在1735年,巴多明神父(Parennin)還這樣寫道:「為了吸引他們(指中國人)的注意,通過自然科學知識贏得他們的尊敬和信任是必要的。再沒有比這更好的辦法能使他們潛心聽講基礎真理的了。」於是,科學就成了一種誘餌,成為傳教士們抵華初衷的重要實現手段。

  鴉片戰爭以後,隨著中西文化的第三次衝撞(也稱交融),不僅傳教士把學位服攜帶到中國,那些在國外獲得學位的留學歐美的中國學生,把學位服或穿著學位服的照片也帶回中國,這在剛剛被打開門戶的中國知識界引起了強烈反響。此時,早已在中國遍佈的教會學校也如雨後春筍般繁盛起來,儘管教會學校更多的並非高等學府。到1877年,全國基督教學校有約350所,學生5975人。到1889年,教會學校的學生已達16836人,而至1906年,更猛增到57683人。當時上海聖約翰大學校長卜舫濟(F·L·Hanks Pott)就把教會學校比作美國的「西點軍校」(West Points ),是教會傳教必須的戰略機構,正像這位傳教士所論述的那樣:「如果教會工作不以我們的教育工作為基礎,它就好像把房子蓋在沙土上一樣,是不牢固的。」

  在此,教育不僅成為一種誘餌,而且是除了洋槍大炮外的軟武器。隨著近代科學在中國的出現,源起於歐洲的學位服又找到自己新的生長土壤。

  在本世紀初,國外的學位服已分成兩派:一派以歐洲的意大利、英國為代表,即所謂的「歐派」;一派以美國為代表,即所謂的「美派」,也有稱其為「新派」。「歐派」學位服基本上保持了中世紀的風貌,無論是款式還是色彩,都明顯地帶有「信仰時代」的痕跡。而「美派」學位服,正如附錄中所述,則以英國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學位服為藍本的基礎上,進行革新,創造。與英國的學位服相比較,加德納·倫那德所設計的學位服給人以簡練、明快的印象,並更多地蘊含著時代的氣息。由於到中國的傳教士中許多來自美國,因而,學位服在中國最初當歸入「美派」。

  當人們對學位服有了較全面的瞭解和認識時,它便引起更多的人的關注和興趣,因為它充分體現了知識分子的一種精神追求,一種塑造自己形象的強烈願望,一種不斷創造未來和自我的決心。我們應有自己的學位服,應有自己的衣著風範。於是,學位服的造型、款式及穿著方式被大膽地改革與創造,使之逐步地成為我們自己的一種衣文化,並納入到豐富多彩的中華服飾中去。中國的學位服產生了。

  據資料記載,中國的學位服出現在本世紀二十年代中期,或更早一些。由圖二十四可見,這七位醫學博士的學位服宛如當時流行的長袍馬褂。長長的衣身下擺至踝骨處。寬肥的袖子幾乎把雙手全部掩蓋,只是顯露出為之奮鬥了幾個春秋的畢業證書。與「美派」不同,袖身沒有任何學位等級的標誌。在對襟式的長袍前片,左右各有一條寬寬的黑絲絨飾邊。它們讓人聯想起許多「新派」的博士服,這是美國學位服區別於歐洲學位服的標誌之一。柔軟且富有立體效果的黑絲絨,深重,高雅,既表現了博士的風度,也顯示出學者的沉穩和氣派。黑帶被我們所借用,使之成為中國學位服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這些博士服最具有中國特色的並非其服裝自身,卻是與之相配的並顯露於外的立領學生服。究其根源,學生裝是在原有中式對襟上衣的基礎 上,並受到「西洋東漸」的影響而形成的本世紀初典型的一種服裝。由於多數男學生經常穿著(如同女學生以穿改良旗袍為其特徵一樣),它逐漸地成為男學生的一種特定校服。按常理,無論「歐派」還是「美派」學位服,在其裡面男士通常穿筆挺的西裝方才「合理」、「恰當」,而這幾位中國的博士連同那位外藉博士卻偏偏內穿對襟式立領的學生裝。台灣的學位服更是向中國化跨了一步。小立領不再是學生裝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構成了不可或缺的中國學位服特徵。

  再者,他們所載的方帽之方式也別具特點。方形帽頂的一角沒有象國外一樣被放在前面,卻呈現出和整個服裝風格相諧調的一條橫線。這是個性的表現,是著衣方式的創造。況且帽頂上沒有標識學位級別的流蘇,大概他們覺得這樣是畫蛇添足,是累贅。

  由此看出,中國對西方學位服的改革與創新始於本世紀初。在歷史文獻中,沒有留下這些勇敢設計師的名字,但其作品卻為我們現在探究中國學位服的發端提供了珍貴的資證材料。學士服和碩士服在三、四十年代則大多是改良式的,領口開得很深,呈V字形,若沒有頭上的方帽,其服裝和清末的男子長衫幾乎完全相同。

  新中國建立以後的相當長一個時期,我們沒有自己的學位服。原因很簡單:沒有建立和實行學位制。儘管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曾兩次醞釀建立學位制,但學位服的問題也還未及考慮。198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並於1981年開始實施。新中國有了自己的學位制度。但這一制度實施之初,學位服的問題也未提到議事日程。

  隨著新中國學位制的確立並被大眾所接受認可,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擴大,人們隱約感到我們的學位制中還缺少點什麼。新中國自己的學位服在萌動了。服飾藝術本來就不受國度的限制,況且我們有過自己的學位服。於是,在八十年代末期,在一些大學校園內出現了抑或仿製抑或設計創造的學位服。 現代意義的學位服在中國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了,但由於社會、政治等的因素,學位服在中國消失並漸漸地被人們淡忘。伴隨著新中國學位制的建立和中國改革開放和對外交流的不斷擴展,學位服開始在大學校園中出現,並逐漸成為一道亮麗的校園風景線。與此同時,有關學位服的研究工作也開始了。

  自發不等於自覺。作為全國領導學位工作的最高機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密切注視著這方面的情況。1992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決定,就學位服有關問題盡快組織開展研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受命在全國展開了調研工作,並與北京服裝學院組成聯合課題組,開展了「建構中國現代學位服體系」的專題研究。

  在深入研究和廣泛徵詢意見的基礎上,1994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定通過了新中國自己的學位服樣式,並作出決定:作為統一規範的學位服,向全國學位授予單位推薦使用,其他樣式的學位服一律廢止。


慶典禮儀及其功用

  幾年的大學生活,含辛茹苦,學子生涯的結束往往以畢業典禮為其形式上的標誌。各個大學的典禮形式儘管不盡相同,但它的內涵卻是一致的。例如,著名的高等學府牛津大學最為壯觀的慶典活動,不是普通學位授予儀式,卻是名譽學位頒發典禮。這個盛大的活動稱作恩凱尼亞(The Encaenia)。

  浩蕩的恩凱尼亞遊行隊伍從某一個學院出發,通過兩旁古老建築鱗次櫛比的街道,穿過博德利安圖書館(the Bodleian Library) 的方形廣場和神學院,最後來到謝爾登禮堂 (the Sheldonian Theatre)。遊行過程充滿了神聖、莊嚴的氣氛,而肅整統一的建築,彷彿把這些學者們完全帶回到信仰的時代。那些常年注視著牛津盛衰的偉人胸像,是紀念那些當年傾囊捐助的主教和國王們。建築與雕像構成了一個和諧、完整的宗教氛圍,烘托著其面前的人們。

  這種莊嚴的氣氛才剛剛開始,接著它被慢慢地帶到了謝爾登禮堂。它是大主教謝爾登(Sheldon)作為禮物於1664年贈予牛津大學的,至今,在正門的上端依舊嵌放著這位教育捐助人的浮雕頭像。1711年天頂畫的完成,結束了它作為大學印刷局的歷史,而成為牛津大學頒發學位的慶典場所。在天頂畫上,美麗的女神和遨遊天空的小天使們在慶祝宗教的勝利;一個罪人從天國中墮入地獄,毒蛇纏繞著他,使其無法逃脫應得的懲罰。

  儀式按照慣例在莊嚴地進行著。名譽學位授予以後,一些已獲得大學獎學金的學生朗讀「獲取獎學金的演說詞」。最後,校方代表或文學教授做總結演講,以紀念大學的捐助者們。下午,副校長通常在自己的學院舉行「校園聚會」。此時,參加者可穿正式學位禮服,但亦有著非正式禮服的。

  與牛津大學傳統的宗教儀式相反,在美國的卡內基·梅隆大學(the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校園操場邊,嫩綠色的草坪和不遠處也披著綠色的山坡,使人感到親切、自然。這裡沒有使人幾乎窒息的莊重、神秘的氛圍,卻是與自然相融的「世俗」的世界。簡單而熟悉的頒證廳與這自然的環境相和諧,沒有絲毫的宏大氣派。


中國歷史上的博士碩士和學士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素以文明古國著稱於世。博士、碩士、學士的名稱在中國實際上早已有之,只是與西方的學位名稱和現代學位專稱涵義不盡相同罷了。

  ◇博士

  博士的稱謂,在我國古代有幾種涵義。作為官名,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徐慎《五經異義》:「戰國時,齊置博士之官。」據《漢書·百官公卿表上》記載:「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如秦博士伏生學問高深,尤精《尚書》。到了漢文帝時,年逾九十,尚能口授《尚書》二十八篇。西漢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賈誼,十八歲能誦《詩》、《書》,二十歲博通諸子百家之言,被文帝召為博士。漢朝大儒董仲舒,從小勤奮讀書,有「三年不窺(花)園」的美說,由於學識淵博,被景帝舉為博士。

  秦代至漢代,博士的職責主要是掌管圖書,通古今,以備顧問。秦始皇時,有博士70人。漢代博士為太常屬官,官秩為六百石,員額多至十人。漢代武帝採用公孫弘建議,設五經博士,專掌經學傳授。到了唐代,設置國子、太學、四門等博士。另有律學博士、書寫博士、算學博士,府學、州學、縣學博士之稱,均為教授官,而非中央官學傳授儒經學官的專稱。如魏晉以後,常任用精於禮儀的人為太常博士,掌宮廷禮儀;任用通曉音律的人為太樂博士,掌宮廷祭祀享宴作樂歌舞;任用精通醫術的人為術醫博士、醫藥博士;任用精通天文、星歷、卜筮之術的人為天文博士、漏刻博士、歷博士、太卜博士、卜博士等,專掌天文、曆法、占卜等事。

  博士的選用,西漢和東漢以前採取征拜和薦舉的辦法,而且有一定的標準,正像《漢書·成帝記》中所說的那樣,博士須是「明於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的人。到了東漢,任博士還須經過考試,只有精通《易》、《書》、《孝經》、《論語》的人,方能被薦為博士。

  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種情況,從事某種職業的人也有稱為博士。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飲食果子》:「凡店內賣下酒廚子,謂之茶飯量酒博士。」這種情況,多見於江浙一帶。

  ◇碩士

  碩士之稱,也是我國古代就有的。《五代史》曰:「前後左右者日益親,則忠臣碩士日益疏。」宋代著名散文家曾鞏在《與杜相公書》中說:「當今內自京師,外至巖野,宿師碩士,傑立相望。」碩士在古代通常指那些品德高尚、學問淵博的人。古代常用「碩老」、「碩儒」來稱呼那些博學之人,碩士和「碩老」、「碩儒」的含意相似。碩士在古代史籍上不多見,大概不是正式的官名或職稱的緣故。

  ◇學士

  學士一詞最早出現在周代。《周禮·春官》:「詔及徹,帥學士而歌徹。」《禮儀·喪服》:「大夫及學士則知尊祖矣。」唐著名學者孔穎達對此註:「此學(士)謂鄉庠、序及國之大學、小學之學士。」庠、序以及大學、小學,均為古代貴族子弟讀書場所,相當漢以後的太學。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