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

從 汉服百科
跳到: 導覽搜尋

提起傳統文化,成長於文化斷層期的現代人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獵的人可能感嘆地說: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兼容並蓄,和而不同。從洪秀全的金田起義、曾李的洋務運動、康梁的維新變法、何子淵的教育革新、再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從動刀動槍、師夷制夷、公車上書、毀除科舉,再到武裝起義,直至滿清王朝的覆滅,其間既有暴風驟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風細雨般的變革,但最後都殊途同歸——目的只有一個:維繫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並推動我們社會不斷向前發展,這不能不歸功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同時這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也有人可能會說:在現今時代,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人類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文化作為文化主體保留至今。以傳統文化為立國之基的中國在世界上存在了長達五千年,對比在歷史上強盛一千多年的羅馬帝國,早已不復存在。然而,近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遭到了史無前例的壓制和廢棄。在傳統文化深入人心的時代,人民身心安穩,過着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生活;而當今的人們卻將自己鎖在一道道鐵欄內,社會活動中還會受到頻發惡性事件的威脅。北京大學一位著名教授曾感嘆到,21世紀初人的行為連道德底線都沒有了。

文化傳承[編輯]

與一般的宗教相比較,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在於它從哲學、科學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會、人生的本質和意義的,既是充分說理的,又可以讓人進行實證,這些內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隨便解釋得了的。所以,它與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於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說服力。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上的,只有通過虔誠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問、不要問為什麼,是什麼道理。可是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在各種色象的誘惑下,很多人是經不起引誘的,他們都會對自己的信仰發生動搖的。特別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確科學地解釋自身,而且往往與科學思想是有牴觸的(這不是說科學是正確的,科學也是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而科學的道理又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它認識的是物質,是事物直觀的可見的表象。在科學日益發達的今天,宇宙飛船上天,原子彈爆炸,互聯網技術,生物技術上的成就,科學觀念是很易被人們接受的。由於以上原因,人們對信仰發生動搖也是很正常的,這也正是這種原因,有些基督教的牧師、天主教的神甫都背判了自己的信仰,成為上帝的罪人。更有甚者,有些神甫和牧師還染上了愛滋病,有媒體報道,他們之所以染上愛滋病是由於不正當的性行為造成的,這說明他們已經遠離自己的信仰,淪為上帝的罪人了。但是我們應當承認,天主教、基督教的大部分教徒的人格還是高尚的。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學發達,人們的文化水準提高,認識能力增強的情況下,越是有利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在人們沒有文化愚昧的情況下,中國傳統文化是不易推廣與傳播的,因為它不具備傳播這種文化的軟件與硬化。在中國歷史上,無論什麼時候,哪一個封建王朝都沒有真正徹底的貫徹中國傳統文化,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從來都沒有象《聖經》文化和《古蘭經》文化那樣,左右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的命運。現在最有利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徹底貫徹,而這種貫徹是民主的、自由的,人們自覺自愿地接受的,不願接受馬上就可以反對。

用現代語言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表達出來,使人們真正的理解中國傳統文化,這並不是我有什麼能耐,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本來就包涵的本質。再者,這也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的產物,因為大家都有文化了,語言也表述能力也加強了;第三、科學已經很發達了,我可以藉助科學上的發現和科學語言,對其理論體系進行系統細緻地表述,這樣就更有說服力與感染力。以上各點,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所在。中國傳統文化,還有語言和文字上的優勢。

文化[編輯]

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徵和民族特徵,又具有時代特徵。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

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裏,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識形態領域佔據着正統地位,對中國文化發生着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可以說,儒學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主流。

1.儒家創始人為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禮」。所謂的「禮」只是綱常名教化的政治、社會秩序。

2.什麼是道家?所謂道家,最初見於漢代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司馬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瞻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知變,因變,應變」可謂道家之特長。

3.佛教於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在中國的歷史條件下,開始生根、發展,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上層建築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種倫理道德色彩相當濃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脫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為了實現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惡從善的理論學說和倫理道德準則,形成了有關宗教倫理道德的思想體系。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蘊涵着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凝聚之學,中國傳統文化是內部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繫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係;二是兼容之學,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儘管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佛學的兼容,三是經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特徵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國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

面對日益動盪不安的社會局勢,有識之士無不在努力尋求救世的良方。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湯恩比博士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提出了令舉世深思的論點:「挽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世界需要中國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廣和實踐;已被廢黜達近百年之久的中華傳統文化在中國大地上急需拯救。作為中國人,我們不要手捧着金飯碗,在外流浪找飯吃啊。

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復興必會帶來人際關係和諧、社會長治久安,可持續地發展也就得以平穩實現。這難道不是我們共同的期盼嗎?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麼?她能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和挽救社會的作用? 傳統文化是中國古聖先賢幾千年經驗、智慧的結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當前文化缺失、物慾橫流的大環境下,有不少人誤認道德是限制人們行為的條條框框。其實,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顯著特點[編輯]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