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亂華

出自 汉服百科
前往: 導覽搜尋

簡介[編輯]

五胡亂華,是中國東晉時期,塞北多個胡人的遊牧部落聯盟趁中原的西晉王朝衰弱空虛之際,大規模南下建立胡人國家而造成與中華正統政權對峙的時期。「五胡」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的遊牧部落聯盟。百餘年間,北方各族及漢人在開啟華北地區建立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國家,開啟了五胡十六國時期。

五胡亂華,是中國西晉時期北邊眾多遊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期間衰弱之際陸續建立非漢族國家而造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五胡」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的遊牧部落聯盟。百餘年間,北方各族及漢人在華北地區建立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國家,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有五胡十六國。五胡亂華破壞了中原的政權和經濟架構,但也使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漢族產生文化經濟交往。由於漢族避難從黃河流域大規模進入長江和珠江流域,史稱衣冠南渡,進一步增進了南方的百越、三苗族裔與中原漢族的文化和經濟聯繫。 五胡的概念是《晉書》中最早提出的,一般泛指在東漢末到晉朝時期遷徙到中國的外族人,一般認為五胡指匈奴、鮮卑、羯、羌、氐。[1]五胡亂華的時間一般從西晉滅亡開始算起,一直延續到鮮卑魏建立。對五胡亂華的歷史作用,以及影響歷來有爭議。它是晉朝歷史上重要的現象,有學者也稱之為「永嘉之亂」、「中原陸沉」、「神州陸沉」、「中原淪陷」等名稱。這一時期,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是大漢民族的一場災難,幾近亡種滅族。


起因[編輯]

漢朝以來,就有胡人不斷向中原遷徙,逐漸盤踞華北地區,勢力不斷壯大。到西晉時期,胡人已入居關中及涇水、渭水流域,對西晉首都洛陽形成包圍之勢。 在晉惠帝時期的八王之亂以後,晉室分裂,國力空虛,民生凋敝,晉朝的軍事力量迅速衰退,再加上當時晉朝統治者對於統治區胡人的剝削。胡人趁機起兵,侵擾中原,於是中原大亂,在百餘年間先後由胡人及漢人建立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政權,史稱稱「五胡亂華」。 又因為鮮卑魏末年的史官崔鴻著有《十六國春秋》一書,該書將較具代表性的十六個政權獨立記錄,故又有將此一時期稱為「五胡十六國」、「東晉十六國」者,實則政權的數目遠逾十六個,建立者也不限於胡人。

過程[編輯]

五胡亂華是由氐族及匈奴族揭開序幕。304年冬天,氐族領袖李雄占成都,自稱「成都王」;史稱成漢,匈奴貴族劉淵起兵於離石(今山西離石),史稱漢趙。是五胡建國的開始。 晉懷帝永嘉四年(310年),劉淵死,其子劉聰殺太子劉和即位。 311年(永嘉五年)四月,劉聰部下石勒,殲晉軍十多萬人於苦縣寧平城(今河南鹿邑),並俘殺太尉王衍等人。劉聰又遣大將呼延晏率兵攻洛陽,屢敗晉軍,前後殲滅三萬餘人。六月呼延晏到達洛陽,劉曜等人帶兵前來會合,攻破洛陽,縱容部下搶掠,俘虜晉懷帝,殺太子、宗室、官員及士兵百姓三萬多人,並大肆發掘陵墓、焚毀宮殿,史稱「永嘉之禍」或「永嘉之亂」等。 313年,劉聰毒死了晉懷帝。懷帝侄司馬業(或作司馬鄴),在長安登基,是為晉愍帝。 316年前趙劉曜攻長安,俘虜晉愍帝。 317年晉愍帝被殺,士族王導、王敦等,扶植晉朝遠房宗室司馬睿,在建康登基,是為晉元帝,歷時五十二年的西晉滅亡,東晉開始。

歷史[編輯]

公元304年至公元439年(西晉永興元年至北魏統一),南至今淮河,北至陰山,西至蔥嶺,東至東海,東北至鴨綠江下游以北,西南至瀾滄江以東,相繼建立了十六個分裂 割據政權。即西晉永興年建立的成(巴氐)、漢(匈奴),西晉亡後建立的前趙(匈 奴)、後趙(羯)、前涼(漢)、前燕(鮮卑)、前秦(氐)、後秦(羌)、後燕(鮮 卑)、西秦(鮮卑)、後涼(氐)、北涼(匈奴)、南涼(鮮卑)、南燕(鮮卑)、西涼(漢)、夏(匈奴)、北燕(漢)。此外,還有冉魏(漢)、西燕,但沒有包括在內。漢和前趙算一國,史稱十六國時期。而入主中原的五個主要部族即匈奴、羯、鮮卑、氐、羌,史稱五胡。習稱五胡十六國。


西晉時期[編輯]

西晉時,秦、雍、並三州膏腴之地已為羌、氐、匈奴所聚居,羌族及雜胡居涇水及渭水下游以北,氐族居渭水中游兩岸及下游南岸。匈奴族則居汾水中下游,羯族居蜀漳河上游。 公元294年匈奴郝散反,攻上黨,不久被殺,公元296年郝度元聯合羌、胡反,殺北地太守,又擊敗馮翊太守及雍州刺史。秦、雍二州氐、羌皆響應,推氐帥齊萬年為帝。大疫、大旱、饑饉, 使起義聲勢日大,歷時4年才被鎮壓下去。漢民大量流亡梁、益、荊、豫等州求食。由於官吏的迫害,益州流民推舉巴氐豪酋李特父子為首,先後擊敗益州刺史趙廞、羅尚。公元304年李雄據成都稱王,公元306年稱帝,國號大成,實行輕徭薄賦政策,民多富實。 公元347年滅於東晉。


前趙[編輯]

西晉門閥士族獨占政權,統治力量急劇削弱。這時匈奴左賢王劉宣等私議:「昔我先人與漢約為兄弟,憂泰同之,自漢以來、魏晉代興、我單于雖有虛號,無尺土之業,自諸王侯,降同編戶。今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沸,興邦復業此其時也,左賢王元海姿器絕人,斡宇超世,天若不恢崇單于,終不虛生此人也。」共推劉淵於公元304年舉兵反晉,稱漢王,建庭左國城(今山西離石縣東北)。劉淵字元海,幼習儒學,又久居洛陽,接觸諸王,宰輔、名士。他聲稱繼承漢祚,立漢高祖以下 三祖五宗神主祀之。王彌、石勒等亦領兵附之。公元308年即帝位,徙都平陽(今山西 臨汾市西南)。兩次派兵攻洛陽,皆不克。公元310年劉聰繼位。公元311年遣劉曜、王彌、石勒等攻陷洛陽,俘晉懷帝。公元316年又遣劉曜攻陷長安(今陝西西安市西北), 俘晉愍帝,滅亡西晉。公元319年劉曜即帝位於長安,改國號為趙,改祭匈奴冒頓單于及劉淵,史稱前趙。疆域北至朔州(今甘肅固原縣)南至略陽(今甘肅天水市),西至抱罕(今甘肅臨夏縣東北),東至新安(今河南澠池縣東)與後趙為界。公元329年滅於後趙石勒。

後趙[編輯]

石勒,上黨武鄉羯族小帥,因饑寒曾被掠賣為奴,後聚18騎為盜,又召集亡命徒隨汲桑攻破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後奔附劉淵,屢立戰功。公元311年攻滅王衍所率 司馬越軍10餘萬,又與劉曜、王彌攻陷洛陽。隨即火併王彌,南攻江、漢。納謀士張賓計,以襄國(今河北邢台市)為據點,取幽冀二州。公元319年稱趙王,史稱後趙。公 元329年滅前趙,迫前涼稱藩,統一了北方。疆域東至海,西至抱罕,北至陰山、漁陽 (今北京市北),南以襄陽、合肥與晉為界。 石勒(羯族)公然明定胡人劫掠漢族人免罰,胡人有所需,可以任意索取一般漢人的東西。同時又忌諱漢人稱遊牧民族作胡人,而稱「國人」。章武內史樊坦,來朝見他時,衣服帽子破爛不堪,石勒問他出了什麼事。樊坦未加思索,說羯賊搶了他。石勒笑說「羯賊如此強盜嗎?現在應當賠償你。」樊坦這才發覺犯了忌諱,趕快磕頭泣謝。石勒不但沒有處分樊坦,還給他車馬衣裝錢三百萬。可以想像一般漢人當時的處境。石虎繼位後,徙都鄴,公元350年為冉魏所滅。冉閔建立魏國,都鄴,史稱冉魏。公元352年為前燕所滅。

前燕[編輯]

此後,中原為前燕和前秦所殖民,涼州則一直為前涼割據。 公元301年張軌任涼州刺史,平定州境,城姑臧(今甘肅武威市),守境安民。曾多次派軍去保衛洛陽、長安。西晉亡後,仍奉中國正朔,中原士民多避難於此。史稱前涼。其孫張駿曾派楊宣領兵越流沙,伐龜茲、鄯善,於是,西域皆降。疆域東至黃河,西至蔥嶺,北至居延澤(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境),南至南山(今甘肅祁連山)。公元 376年為前秦所滅。 鮮卑慕容部經濟文化較落後,原居遼河流域,先後徙居大棘城(今遼寧義縣)、龍城(今遼寧朝陽市)、薊(今北京市西南)。 公元352年滅冉魏,自稱燕皇帝,徙都鄴。史稱前燕。疆域東至海,西至今山西離石、 河南洛陽、南陽與前秦為界,北至今山西代縣,南於淮河與退守到南方的中國朝廷為界。東北至今鴨綠江 下游以北。公元370年滅於前秦。此後,前秦占領中國北方。 氐族豪苻洪原居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縣)。

前秦[編輯]

後趙時,東徙枋頭(今河南濬縣西南淇門渡),為流民都督。後趙亡,其子苻建堅率眾西歸關中,稱王,都長安,國號秦。史稱前秦。公元357年,苻堅即帝位,他先後滅前燕、前涼、代國(鮮卑 拓跋部),占領西域,占領了中國北方。又取東晉梁、益二州。疆域西至蔥嶺,東至海,西 南至今四川攀枝花市,東北至今鴨綠江下游以北,北至陰山,南至淮河與晉為界。公元383年苻堅大舉南伐東晉,敗於淝水,於是鮮卑慕容部、羌、雜胡及各地紛紛叛亂、割據。 在西燕的猛烈攻擊下,公元385年為後秦所滅。 此後,中原為後燕,後秦所殖民, 涼州則為後涼占據。

西燕[編輯]

西燕,公元384年鮮卑慕容沖建,都阿城(今陝西長安市西北),沖死,慕容永徙都長子(今山西長子縣西南),公元394年為後燕所滅。 後燕,公元384年鮮卑慕容垂建。都中山(今河北定縣)。公元397年北魏攻占中山, 慕容寶徙都龍城。公元407年慕容熙為馮跋所殺,國亡,馮跋立高云為帝,史稱北燕。 公元409年馮跋繼位,「省徭薄賦。」公元436年為鮮卑魏所滅。

南燕[編輯]

南燕,公元398年鮮卑慕容德建於滑台(今河南滑縣東南),為北魏所逼,乃率眾東取青州諸郡,都廣固(今山東青州市西北)。公元410年滅於東晉。

後秦[編輯]

後秦,公元384年羌人姚萇叛苻堅,都長安,公元394年姚興繼位。公元417年為東晉所滅。


夏胡[編輯]

胡夏,公元407年匈奴赫連勃勃建,都統萬城(今陝西靖邊縣東北白城子)。公元417 年東晉滅後秦。勃勃擊敗晉兵,取長安。公元431年赫連定滅西秦之後,為吐谷渾所襲, 國亡。

西秦[編輯]

西秦,公元385年隴西鮮卑乞氏建,都金城(今甘肅蘭州市西)。公元431年為夏所滅。

後涼[編輯]

後涼,公元386年前秦大將氐人呂光自西域回師據涼州所建,都姑臧(今甘肅武威市)。疆域東起黃河,西至蔥嶺,南至祁連山,北至居延澤。公元403年滅於後秦。其 西部為西涼,公元400年李嵩建,初都敦煌,後徙都酒泉(今甘肅酒泉市)。公元420年 滅於北涼;其東部一為南涼,公元397年河西鮮卑禿髮氏建,都樂都(今青海樂都縣)。 公元414年滅於西秦。另一為北涼,公元397年臨松盧水胡沮渠蒙遜建,都張掖(今甘肅張掖市西北),後徙都姑臧。公元439年滅於北魏。

人口[編輯]

長年的戰爭使得中國的人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統一全國後,根據《晉書》記載,太康元年(280年)全國有2,495,804戶,16,163,863人。 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戶口調查為全國3,770,000戶.約18,850,000人。 西晉的統一局面只維持了十一年,就發生了八王之亂和緊接着歷史上著名的導致華北地區人口在八年之內消失90%的五胡亂華。所謂"十室九空"如是。 東晉建立後中原人民為躲避戰火紛紛大量的南遷,一共有六次南遷高潮,累計合計遷入過百萬,東晉因而設置大量僑州。 漢趙劉聰時(310年七月—318年),漢趙控制地區的戶口大約有六十三萬戶,人口約有三百一十五萬人。估計此時的華北地區人口有700萬,東晉人口540萬.全國合計2,480,000戶,約12,400,000人。 後趙滅亡時(351年)華北地區漢族不到30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