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胡袖

出自 汉服百科
前往: 導覽搜尋

由來[編輯]

此種袖型袖管極寬大,如廣袖狀,然袖口急收,只留了窄小的管口,如黃牛喉下垂着的那塊肉皺(學名稱為「胡」),因此這種袖式就是漢代服飾中很有特點,也很特別的所謂「垂胡袖」。

牛的垂胡「胡」本是黃牛喉下下垂的肉皺,因此許多具有這種形狀的器物都被稱為「胡」。如戈的援下有一部位,如牛胡狀,亦稱為「胡」。


特點[編輯]

垂胡袖多見於漢服的曲裾,裁剪時裁成廣袖的樣式,縫合時於袖口打褶收攏,區別於常見於明襖的琵琶袖。


出土文物[編輯]

湖北江陵馬山楚墓出土的一件小菱形紋錦面綿袍(文物編號N15)就是垂胡袖。

從此可以看出先秦(戰國)和秦漢的垂胡袖一般都是由直袖(袖根與近祛處等寬的袖子。祛:袖口)收口而成,象琵琶袖那樣的垂胡袖不能肯定地說漢代沒有,但不常見卻是真的。

文物簡介:小菱形紋錦面綿袍(N15):身長200、袖展345厘米。長袖,袖下部呈弧狀,三角形領。領緣用六邊形絛,袖緣用大菱形紋錦,大襟和下擺緣部用幾何紋錦。深黃色絹里。

還有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兩件袍,一件直裾,一件曲裾,都是典型的垂胡袖。


延伸閱讀[編輯]

被誤解的「垂胡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