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兼論漢服發展

出自 汉服百科
前往: 導覽搜尋

華夏復興,衣冠先行。而如今,衣冠已然先行,華夏又如何復興?度過了前期的稚嫩和青澀之後,我們開始思考衣冠禮儀之後還有什麼,漢服只是一個起點,那麼起點之後呢?以漢服為旗號的傳統復興如何開展,漢服體現了什麼樣的人文精神,這是漢服界同仁一直思考的事情,也正是現期漢服走入相對低潮的原因。

是漢服在復興着我們

漢服以它的美麗吸引了眾多人參與,以它背後的心酸歷史喚起了人們的民族熱情,這是前期漢服發展之所以迅猛的理由。不過單純的堅守某一路線反而拘束我們的視野,純粹的文化論暮氣漸顯,過度標榜民族主義同樣力不從心,不是漢服不可行,而是我們自己束縛了它。我們不能自封為帶動漢服復興的人,是時代在召喚我們,而不是相反,是漢服在復興着我們,而不是我們在締造漢服,當漢服者陷入自封啟蒙者的泥淖,也將失去為漢服代言的資質。

知行、禮仁、尚恥

《禮記•中庸》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竊以為《中庸》里的這句話非常精準的點明了漢服者需要做什麼。

好學近乎知,知者,智也。衣冠的背後是廣博而瑰麗的華夏文明體系,面對古人留下的豐厚文化遺產,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學習,惟有多學習多領會傳統的精神才能擔起復興傳統的重任。可實事如何,很多同仁對傳統的追逐只停留在口號上,提倡漢服而不習禮儀,高呼傳統而不閱讀典籍,甚至《論語》、《道德經》之類必讀的典籍還要抱怨費解。試問,如此不好學又如何致力於傳統復興,自己不好學又如何倡導他人?誠然,現代人沒有古人那樣的教育環境,但幾本的起碼的書總能夠讀完的,遇到不懂的問題可以在網上或活動人共同探討。有一個好的開始,傳統知識就會慢慢豐富起來,原以為的枯燥或許變為引人入勝,好學終會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仁者,必恕然後行。漢服與其他領域的傳統復興主要在於變坐而論道為起而躬行,賦予傳統一條以實踐而自新之路,這是禮儀的作用。《中庸》又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衣冠整而禮儀齊,好學則知,力行則仁,好學是修己,力行是達人。漢服復興所力行者,弘揚衣冠禮儀,闡發傳統精神,使形式與內涵獲得統一。如今沒有哪個群體像漢服者這樣熱衷於推廣傳統文明而不圖回報,言行以誠,恕己而行,樂在其中,仁之至也。在漢服運動中,「仁」自然而然的回歸心靈,禮與仁的統一是華夏的精髓,這便是由衣冠而禮儀、由禮儀而仁本、由仁本而道統的形而上追求之過程。力行是一種修己達人的精神,濟世的精神,正是當今知識分子之所失而華夏復興之所需。

知恥近乎勇,恥者,民族性、尚武之所由立。因崖山海戰、甲申之難而民族沉淪,此為恥,華夏民族是尚恥的民族,知道恥辱才有勇氣。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漢時忍高祖、文帝、景帝數代之恥而有武帝之大反攻,這都是漢人尚恥精神的寫照。滿清易衣冠而亡天下,天下者,文明之天下也,文教聲樂篡毀,民族精神衰微,而萎靡頹廢之風大興,此一積弊正是當今中國無法在精神上振興的根本原因。漢服者所知之恥,胡虜征服、統治之恥,所尚之恥,民族沉淪之恥,知恥近乎勇,民族性由此而立。漢服者知此恥,所以勇於走上街頭宣傳民族服飾,而反觀之部分學者及盲目跟風者,歌頌屠殺迷於自虐就是不知恥的表現,不知恥則無勇,不知恥則民族精神無以立,不知恥而頹靡猥瑣一至於此!

尚恥、尚武與民族精神

衣冠興,知恥,尚恥,方能一掃頹靡,重新振作,而對漢民族歷史上受到迫害的歷史遮遮掩掩,則致使人們淡忘過去,淡忘恥辱。直面歷史並不會導致民族問題,反而一掃陰暗、卑弱、猥瑣的心理,以陽光心態直面歷史,由壓抑、迴避民族性走向坦然面對民族性,有了這種陽光心態,方能振作,方能擔負起祖先的開拓精神和偉大抱負,這正是振興中華之所需。尚恥精神與俠風有着密切關聯,宋之後任俠尚武之風不存,尚恥精神亦不足,或許這也是五胡亂華中原士民奮死抗戰而宋明卻亡於胡族的原因之一。故衣冠禮儀之興,並非單純的文明之興,也是尚恥文化之興,尚武精神之興,民族精神之興。

由知、仁、恥而達於博遠

漢服復興之所圖,此三句言盡大半。最後我們再來看《中庸》完整的說法,「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由衣冠始,再造整個華夏,始自衣冠,達於博遠者,其此之謂歟?


作者:齊魯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