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漢民族傳統禮儀「祭禮」操作方案

從 汉服百科
跳到: 導覽搜尋
Accessories-text-editor.svg
這是文章
這是由【民族傳統服飾·禮儀·節日復興計劃】設計組溪山琴況(天風環佩)、蒹葭從風寫的一篇文章,不屬於漢服百科的一部分。文章的版權屬於作者所有。

孔子曰,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其時,是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朱子云,凡祭,主於盡愛敬之誠而已。其時已是一千多年後的南宋。無禮不成中國,無祭便無華夏。千年風雲,捍衛中國的不僅是勇士的刀劍,慎終追遠的信仰堅守更奠定了華夏曆盡風雨日益深厚的文明。三大古國皆沒,大唐依舊繁華,誰知道華夏生生不息的秘密?我們是否還記得那個神秘的儀式——以禮為紙、以敬為筆,華夏的人民幾千年書寫着同一個問句: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我們要到哪裏去? ——題記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禮在華夏文化中的地位[編輯]

「祭」,《說文》解為「祭,祀也。以手持肉」。段註:「統言則祭祀不別也。從示,㠯手持肉。此合三字會意也。」其甲骨文與金文皆忠實地記錄了遠古這一動作景象。

「祀」,《說文》曰:「祀,祭無已也」。段註:「析言則祭無巳曰祀。從巳而釋為無巳,此如治曰亂,徂曰存,終則有始之義也。」《釋名》:「殷曰祀。祀,巳也。新氣升,故氣巳也。」《孝經•士章疏》:「祀者,似也。似將見先人也。」

祭與祀中都出現了「示」字,何為「示」?《說文》,「示,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從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凡示之屬皆從示。」。有解,「二,古上字。左畫為日,右為月,中為星。畫縱者取其光下垂也。示,神事也。故凡宗廟社神只皆從示。」《玉篇》「示者,語也。以事告人曰示也。」 上天垂下日月星的光芒,以示人間。

可見,以手持肉奉於天地先人,便可溝通天人之界、得到神示與護佑。這就是華夏文化中「祭祀」二字最初的涵義。祭為動作之形,祀為動作之神,日月星光的神示是儀式在人們心中映出的景象。

這一祭就是幾千年。直到今天,冬至晨曦的微光中,北京天壇的圜丘頂上,還可以清晰地聽到日光運行的天聲,聽到天與人穿透千年的對話。

「禮有五經,莫重於祭」。華夏歷史,是一部祭祀的歷史。以禮治國的中國,歷代奉若圭皋的至高政治禮典《周禮》開篇即雲,「大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禮,以佐王建保邦國。」如何掌天神、人鬼、地示之禮?《周禮》曰,「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吉,善也。吉禮即祭祀之禮。自此,祭禮在華夏五禮中取得了至高無上的地位,歷代禮典、正史禮樂志無不依正朔周制將祭祀之吉禮列為首位。

《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也。」將祭祀與戰爭並列,提到了關係邦國存亡的地位。《論語·述而》,「子之所慎:齊、戰、疾」。齊即祭祀齋戒,孔子對於祭是非常慎重的。《禮記》中明確以祭為題的就有三篇,曰「祭法、祭義、祭統」,並《郊特牲》等各篇,從各個角度闡述祭祀之禮的問題。

祭必華夏,華夏必祭。這是貫穿中國文明歷史的最重大的儀式。

夫祭者,自中出,生於心也——遠離愛敬之誠的當代祭祀[編輯]

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
——《禮記·祭統》


以WindowsXP系統自帶的全拼輸入法5.0輸入「jisi」,只能得到「緝私」而得不到「祭祀」。而這一輸入法的版本時間是1999年。也就是說,僅僅在7年前,「祭祀」還不是一個熱詞,實際,「祭祀」多年來一直被等同於「封建迷信」,頂禮膜拜、封建禮教,近百年來,祭祀就是被拋棄、被批判的對象。官方不會去祭「封建制度的維護者」,民間祭拜祖宗也始終受到「移風易俗」的壓力。

世事就是這樣詭異,似乎在一夜之間,祭祀一詞的熱度急劇飆升,「公祭」成了熱門的玩意。往昔的敝履成了燦燦的金靴,被各路官員們穿着輕快地踩在各場公祭的紅毯上。身着西裝掛着綬帶的祭官屁股對着先祖,禮炮響過之後,便開始誦讀千篇一律的祭文。禮儀之邦早已不在了,但是文化崛起的口號下,盛世繁華的物質支撐下,軀殼似乎更加鮮亮。有人說,現在中國的公祭比人文先祖還多。的確,有祖宗要祭,沒有祖宗找個祖宗也要祭,祭祀成了秀場,祖先成了道具,年復一年地被子孫們扯着鬍子玩着時髦的文化遊戲。

此為公祭,私祭也不樂觀。不言其它,只看被稱為華夏第一大祭日的寒食清明節民間的祭祀亂象便知一二。華夏祭祀歷來官民並舉、綿延不輟,民間本來深通祭禮之義。很遺憾,幾世紀的文明淪落,百餘年的自我摧殘,已經使民間與禮樂生出厚厚的隔膜。不知祭,不知如何祭,不知祭誰,不知為何而祭,祭義於民間的斷裂,是華夏禮樂文明最徹底的流失和淪陷。

先夏先賢們反覆向後人提示着祭祀的意義。《祭統》說,所謂祭禮,不是外物迫使人那樣做,而是發自人的內心。《穀梁傳·成公十七年》,「祭者,薦其時也,薦其敬也,薦其美也,非享味也。」《左傳》說,「澗溪沼沚之毛,苹蘩蘊藻之菜。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禮運》鄭玄註:「物雖質略,有齊敬之心,則可以薦羞於鬼神,鬼神饗德不饗味也。」朱子在《家禮》中說,「凡祭,主於盡愛敬之誠而已。」

祭祀看起來複雜,其實非常簡單。祭者,唯「愛、思、敬、誠」四字而已。心中有愛、有思,有敬,奉禮以盡愛敬之誠。

《禮器》說,「割刀之用,鸞刀之貴,反本修古,不忘其初也。」有了鋒利的割刀,祭祀時為什麼還要用古老的鸞刀?是為慎終追遠、不忘先人的生存狀態。

沿用古老的儀式,奉獻樸素的祭品,以禮為紙,以敬為筆,以心為硯,以誠為墨,祭祀是示敬,是感懷,是追憶——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我們要到哪裏去?

為何要焚柴於天?為何要祭酒於地?為何要奉上三牲之俎、八簋之實?為何要薦獻水草之菹、陸產之醢?受祭者已逝,並不可能享受祭祀之物,然而為什麼華夏文化千年執着於這樣的儀式? 這是熱衷於祭祀而茫然不知祭之本義的我們最需要思考的問題。

什麼是做秀[編輯]

(摘)儒生 笑非 撰

現在文化活動越來越多了,有地方政府的,有旅遊景點的,有學術機構的,也有民間自發的,於是自然有人說出「做秀」一詞。在下略通古今,在此給個判別標準。

  1. 古禮乃是對神示敬,所以有讀祝而無講話。因為古人的教化是在鄉間日用的,不需要額外在祖先面前召開教育會議。在神的面前,大家都是渺小的,都是晚輩,所以古人不會為什麼領導名人專家開出特別的位子。所以大家看一看祭祀中說話的方向:對着神位的,這是敬意。對着觀眾的,就是在做秀。
  2. 古禮講究對神示敬,而不是今人寄託(或者秀)感情。所以古禮有規定次數(一般都是三獻,最高不過九獻)的奠獻,而現在的祭祀往往喜歡人多勢眾,一群人相繼鮮花。要知道,按照古制,禮無不答,就算長者只是點頭示意,面對這幾十幾百的雲子云孫,也是要累死的。所以大家看一下,祭祀究竟是為祖先的健康着想,還是為了給記者照相,那麼是不是做秀也就很清楚了。
  3. 古禮講究和為貴,所以祭祀完了要餕,也就是大家一起吃完對祖先的祭品,表示一家人聚餐的意思,然後還有分胙,讓周圍的親戚朋友也共享祖先的盛宴。但今天的祭祀就沒這麼多平民意識,大約也就是領導們吃一頓飯店裏的食物,參禮者是沒份的(除了演出的工資)。當然這沒什麼,但居然往往還要讓祖先吃獨食,仿佛祖先不願意養活子孫一般。更有甚者祭品經年不撤……你吃不了,還得幫活人作秀!

按照這幾個標準,截至日前,恰恰是民間祭祀堪稱虔誠。

怎樣避免做秀?

多一點敬意;多一點平民意識;多一點重視傳統;少一點自我宣傳。

敬天、禮地、愛人——祭禮的分類:天神祭、地祗祭、人鬼祭[編輯]

《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吉禮祀邦國之鬼、神、示」。與華夏文化中天、地、人的信仰結構吻合,周禮一開始就將祭祀對象分為天神、地祗、人鬼等三類,每類之下再細分為若干等,由此奠定了祭禮敬天、禮地、愛人的三種基本情感指向。

《周禮全經釋原》認為,「出於天敘天秩感應自然」之故,故有此三分之法。「天人之際,幽明之理,未嘗不相感通。其召變致祥,捷於影響。人所難知。惟聖人洞於幽明之故,制為天神地示人鬼之三禮,以祀以祭以享而感格之。作為聲樂以感召之。其始也以人而事天,其終也天亦不違乎人。至於天人合一,精神流通,而三才各得其所矣。故五官所掌皆人也,而宗伯之三禮,所以理天下之幽者,禮樂鬼神幽明得所。此設立宗伯之本意,是皆出於天敘天秩感應自然,而非出於人為者也。」 所謂地祗,即大地之神。《朱子類語·卷三·鬼神》,「地何以曰只? 曰:隻字只是示字。蓋天垂三辰以着象,如日月星辰是也。地亦顯山川草木以示人,所以曰地示。用之云:人之禱天地山川,是以我之有感彼之有。子孫之祭先祖,是以我之有感他之無。」

人鬼初指逝世的祖先,後基本泛指所有的逝而應祭者。舉凡歷代帝王、先聖先師、賢臣、先農、先蠶、先火、先炊、先醫、先卜等,無所不包。人鬼之祭祭祀環境不同於其它,必於廟中進行。王筠《說文句讀》中認為,「宗」 字從「宀」 從「示」 ,這表明,「示者,室中之神也,天地神祗,壇而不屋,人鬼則於廟中祭之。」《說文》段注也說,「尊莫尊於祖廟,故謂之宗廟」。

天神、地祗、人鬼三類祭祀又細分為:

天神祭[編輯]

第一等:祭昊天上帝(天子行祭)

第二等:祭日月星辰。即日、月、五緯(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十二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二十八宿(東蒼龍:角、亢、氐、房、心、尾、箕/西白虎: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朱雀:井、鬼、柳、星、張、翼、軫/北玄武:斗、牛、女、虛、危、室、壁)

第三等:凡是職有所司、有功於民的列星(司中、司命、風師、雨師、司民、司祿、分野星、房星、靈星、農星、太歲等)

地祗祭[編輯]

第一等:社(土地神)、稷(穀神)、五祀(五行之神)、五嶽(泰、華、恆、衡、嵩山)

第二等:山林、川澤、四鎮(揚州會稽山、青州沂山、幽州醫無閭、冀州霍山)、四瀆(江、河、淮、濟)、城隍、四方山川、五祀、六宗

第三等:四方百物(掌管四方百物的各種小神,如春祀戶,夏祀灶,中央祀中溜,秋祀門,冬祀行)

人鬼祭[編輯]

先祖、歷代帝王、先聖、先師、賢臣、先農、先蠶、先火、先炊、先醫、先卜等。

歷代祭禮,所祭對象反覆增刪演變,但不出其類。如同集權的統治結構一樣,自人鬼至天神,祭祀權力逐漸上移。庶民只能祭祀祖先和四方百物,天神、高層級的地祗祭祀是貴族的專屬,祭天更是天子的特權,絕不容許他人染指。或者說,大部分祭祀權力集中在社會結構的上層,只有少部分的祭祀容許底層民間施行。天子祭天與庶民祭祖,構成了華夏傳統祭祀結構的兩極。

祭思敬,喪思哀——華夏傳統祭義[編輯]

華夏禮樂,可謂周公采天地玄纁二色調出的文化治世藍圖,儒家承此盛典,發揚廣大,澤被華夏千年。禮者,襟帶華夏的文化律法,道統秩序的視聽昭示,修古反本的文明盛儀,修齊治平的教化之道,世俗浪漫化的生命藝術。禮,一言以蔽之,意在法天地之道,造天人、人人之和諧。

何為華夏傳統祭義?這實在是一個浩繁艱深的課題。歷代經學禮學家皓首窮經,也難以摹其全形。這一獻一祭一拜的看似簡單的儀式中,融入了華夏先民太多的態度、動機、情感與思考,我們做為初學者,不敢對「華夏傳統祭義」這極具概括性的命題妄下簡單的斷言。不如一起從牽涉祭禮的經典的論着中,體會華夏先人心中的祭的涵義。

周禮[編輯]

大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禮,以佐王建保邦國。

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以狸沈祭山林川澤,以 辜祭四方百物。以肆獻裸享先王,以饋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以嘗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

論語[編輯]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孔子認為,與其奢不如儉更接近禮的本義。《禮運》也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鄭玄註:「言其物雖質略,有齊敬之心,則可以薦羞於鬼神,鬼神饗德不饗味也。」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裏,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裏。這是非常重要的祭祀原則。孔子說,我如果不親自參加祭祀,由別人代祭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樣。

子曰:「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

玉帛鐘鼓,是禮之用,非禮之本。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祭思敬,喪思哀

禮記·禮器/郊特牲/祭法/祭義/祭統[編輯]

是故天時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曲有利也,故天不生,地不養,君子不以為禮,鬼神弗饗也。居山以魚鱉為禮,居澤以鹿豕為禮,君子謂之不知禮,故必舉其定國之數,以為禮之大經。禮之大倫,以地廣狹,禮之薄厚,與年之上下,是故年雖大殺,眾不匡懼,則上之制禮也節矣。

萬物各有其用,不按時節生長、不按地域養出的動物,君子不拿它來做祭品,鬼神也不會享用。居山者以魚鱉、居水者以鹿豕為祭品,完全沒有必要,是違背祭的本義的。制定禮儀應根據實際情況,禮的厚薄要根據年景,即使碰到壞年景也不用擔心,因為禮是適當的。

社稷山川之事.鬼神之祭.體也.喪祭之用.賓客之交.義也.羔豚而祭.百官皆足.大牢而祭.不必有餘.此之謂稱也.

社稷山川與鬼神之祭,要根據不同對象採用不同的祭法,這是體。喪祭的費用、交往賓客的開支,必須恰當合適,這是宜。參加祭祀的人們都要分得一份牲體,不使其剩餘,此為稱。

君子曰.祭祀不祈.不麾蚤.不樂葆大.不善嘉事.牲不及肥大.薦不美多品.

君子認為,祭祀不是祈求額外的賜福而是出自自己的內心。不是得意於提早舉行、器幣高大華麗、祭牲的肥大和祭品的豐富,這是都不是祭祀真正的意義所在。

君子之於禮也.非作而致其情也。

君子行禮,不是故意做作來表達感情。以今天的話說,祭祀不是為了做秀給人看。祭祀秀是違背禮的本義的。

禮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故凶事不詔.朝事以樂.醴酒之用.玄酒之尚.割刀之用.鸞刀之貴.莞簟之安.而槁鞂之設.

禮是讓人們返回人的本心,遵從古來的傳統,不忘先人的原始狀態的。禮記這一段揭示了為什麼祭祀現場出現那麼多「落伍」的東西,明明有了甘甜的美酒,卻要用無味的玄酒(清水);明明有了鋒利的割刀,卻要用古時的鸞刀;明明有了細軟的蓆子,卻要用秸杆編的粗席。通過不斷的祭祀儀式,經常讓人們從繁華的生活中暫時脫離,回歸本心,返本、追懷、靜心、反思,這就是祭祀的一大意義。

不敢用常褻味而貴多品.所以交於神明之義也.非食味之道也.先王之薦.可食也.而不可耆也.卷冕路車.可陳也.而不可好也.武壯.而不可樂也.宗廟之威.而不可安也.宗廟之器.可用也.而不可便其利也.所以交於神明者.不可以同於所安樂之義也.

祭品不是用日常好吃的食物味道,而是為了奉獻神明享用的。先王的薦祭可以吃但不可常吃,穿的冕服坐的路車,可以陳設但不能玩樂。大舞之武雄壯但是不能用作日常娛樂。宗廟巍峨但不能日常居住,祭器可用但不能圖便利拿去做日常使用。這些東西奉獻神明,不能等同於人們為了生活安樂而日常使用的東西。可見,祭有專屬,有象徵性,不能拿祭品亂用。

祭不欲數.數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

祭祀不要太頻繁,太頻繁就會厭煩,厭煩了就會失去恭敬的心情。祭祀不要太稀疏,太稀疏就會慢怠,慢怠就容易淡忘。

君子反古復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發其情.竭力從事.以報其親.不敢弗盡也.

君子追念祖先,不忘自己從何而來,所以向鬼神表達自己的敬意和感情,竭力去工作以報答親人,不遺餘力。

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

一切治理人民的措施中,再沒有比禮更重要的了。禮有五類,沒有比祭禮更重要的了。所謂祭禮,不是外物迫使人那樣做,而是出自人的內心。內心有思念親人的念頭,表現在行為上就是祭禮。所以只有賢者才能充分理解祭祀的意義。

夫祭有十倫焉.見事鬼神之道焉.見君臣之義焉.見父子之倫焉.見貴賤之等焉.見親疏之殺焉.見爵賞之施焉.見夫婦之別焉.見政事之均焉.見長幼之序焉.見上下之際焉.此之謂十倫.

祭祀有十種意義:表現服事鬼神的方法,表現君臣之間的名份,表現父子之間的倫理,表現貴賤之間的等級,表現親疏的差別,表現爵賞的給予,表現夫婦的區別,表現政事的平均,表現長幼的次序,表現上下之間的分際。顯然,這是一些需要我們謹慎揚棄的祭祀思想。

天漢民族文化網百度漢服貼吧 【民族傳統服飾·禮儀·節日復興計劃】設計組 溪山琴況(天風環佩)、蒹葭從風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