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运动

来自汉服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Wikipedia.png
当前页面需要整理
这个页面来自维基百科并且质量不尽如人意,因此请懂得相关信息的同袍协助修改。
如果您不会修改,可以点击页面左上角的讨论按钮并在讨论页中提出建议。

汉服复兴运动,简称汉服运动,是一系列穿着汉服、宣传汉族文化的运动。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大陆及其他华人地区、海外华人等,以年轻人、知识分子为主。汉服历史悠久,但因受到满清剃发易服的影响,汉服与汉族断绝近乎三百年。清亡之后汉文化复兴的意识开始复苏,但由于战争与政治因素,并没有获得广泛关注。而最近的汉服运动兴起于2003年,河南郑州的王乐天是现代穿汉服上街第一人,随后许多人纷纷仿效。汉服运动主要目的是希望恢复汉服的华夏传统服饰地位、复兴华夏文化。[1]

对于目前出现的汉服热潮,中国媒体舆论普遍认为是80后展现个性与爱国主义的象征。质疑者认为其可能触发极端的民族主义,强调汉族特色可能引起部分敏感的少数民族对于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杞人忧天同恶意攻击,甚至大满州主义;支持者则表示这是对真正的中国传统中国文化的弘扬,而且反映中国民间对去满化同回归真正的中国传统及中国文化的向往。[2]

背景[编辑]

1644年清朝入关,占领北京后并攻伐南明大顺大西等政权,同时在占领地全面推行剃发易服政策,强行命令所有官员、百姓必须改换满人的发型、改穿满人服饰,不得再穿中国的传统服饰汉服,否则就会被处死。从此,从上古一直延续至明朝的华夏传统服饰—汉服在满清统治时期彻底消失。

袁世凯以和平的方式逼迫满清皇帝退位后,中华民国成立,但受各种因素影响,袁世凯企图建立君主立宪制中华帝国,在登基祭天仪式上,袁世凯重新使用汉服,然而,汉服也因袁世凯称帝失败而没有被继续沿用。孙中山虽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发起反清革命,但没有完成真正意义上的“驱除鞑虏”和“恢复中华”。袁世凯逝世后的国民政府全面引入了西方国家制度西式服装,并未恢复汉族服饰文化民国时期,汉族男子改穿西装和继续穿满清时期强迫穿着的马褂,女子则穿着从满清旗装稍为更改后的旗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也未恢复传统文化,反而把一些传统华夏文化定为要打倒的四旧,因此没有恢复汉服的土壤。

21世纪初,中国社会思想逐渐宽松与开放,汉服又开始进入现实社会,各地出现汉服活动。有汉复兴者建立网站;也有人在网上流传汉服设计,并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统一使用汉服做学位服。有人将此称为破坏满清征服汉人的企图,恢复华夏真正的传统文化的“文艺复兴”现象。他们的行为在社会上也激起了不同声音,让一些敏感的少数民族如满族等民族感到担忧。

汉服复兴者认为汉服之所以称为汉服,应表现汉族的特色和文化。汉服为华夏族从上古至明朝汉人所穿着的汉族服饰。现时所谓唐装实际是满族的马褂旗袍,根本不能够代表汉族。唐装一词被满族服饰所抢占令人遗憾,因此有志于向广大民众澄清汉服与唐装的概念。

现状[编辑]

广州北京路广百大厦前,一群年轻人穿着汉服

汉服运动是一系列穿着汉服、宣传汉族文化的运动。是中国人民发起的汉文化复兴运动,主体参与人群以1970年代1980年代出生者居多,中坚力量是年轻白领和在校大学生。也有不少受周围亲友影响的儿童及中老年人加入。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大陆及其他华人地区、海外华人等,以年轻人、知识分子为主。亦有一些中国少数民族或世界其他民族的人因喜爱汉文化而主动穿汉服、支持汉服运动。

汉服运动倡导者宣传,汉服运动是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的。支持者以复兴汉民族传统服饰为切入点来影响大众进而发扬传统文化的举动。其活动场域除组织及讨论活动计划的互联网外,多为大中城市所在的高等院校、具传统意义的事业单位景点、公园等。

各地汉服复兴者组织了多次身着汉服的聚会,主要活动形式有:于公众场所穿着汉服、祭拜先烈、传统成人礼(笄礼冠礼)、参加武术比赛、庆祝传统节日婚礼、举办知识竞赛、进行汉服宣传活动等。[3][4][5] 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也穿着汉服。[6] 近年来,汉服推广者也以艺术表演的形式将汉服和其他传统文化结合向大众推广,比如2011年汉服春晚[7] 和一些反映汉服复兴理念的电视剧等等[8]

汉服运动的重要网上基地是汉网百度汉服吧等网上论坛。近来由于不少城市实体汉服店或与汉文化相关的文化机构、商业场所的应运而生,汉服运动也开始从网络上的热议更近一步地迈向公众的日常生活,不过大众的接受程度仍然是一大阻碍。

代表性事件[编辑]

  • 2003年7月21日,网名“青松白雪”的澳大利亚华裔青年上传自制汉服照,成为当代自制汉服第一人。[9]
  • 2003年11月22日,网名“壮志凌云”的郑州人王乐天身穿汉服上街,成为当代第一个身穿汉服公开走上街头的人。[10] 此事有大量媒体报道,是首次吸引许多人关注汉服的事件。从此复兴汉服的活动开始有越来越多人参与。
  • 2004年10月7日,《京华时报》以《汉服集会》为题报导了一次汉服活动,并配有活动照片。然而,当晚一些网站出现了一条被篡改的虚假报道,把标题改为“寿衣上街”。2004年12月7日,报道涉及的汉服活动人员将篡改汉服成寿衣的某电子公司告上法庭,为汉服诉讼第一案。这场官司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最终原告获胜。[11]
  • 2007年3月11日,两会期间,中国政协委员叶宏明提议立“汉服”为“国服”[14];中国人大代表刘明华则建议,中国在授予博士、硕士、学士等学位时,应该穿着汉服式样的中国式学位服[15]。这是汉服第一次进入中国两会议案。
  • 2007年4月5日,天涯社区、汉网、秋雁文学社区等20余家知名网站联合发布倡议书,建议北京2008年奥运会采用汉服作为北京奥运会礼仪服饰和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16] 奥运期间,许多人身穿汉服迎接圣火、观看比赛、参与活动。
  • 2011年12月11日,来自珠江三角洲的青年齐聚江门崖山祠崖门古炮台,身着汉服,凭吊崖门海战中牺牲的民族先烈,主题为“千古英灵且安息,后生不敢忘国耻”,他们对记者说:“我们不是演戏,我们以华夏汉人的身份,来祭奠民族的英烈;我们不是复古,我们用祖先传承的衣服,来宣扬民族的传统。”[17]
  • 2012年,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的秦亚文被媒体广泛报道,她已经穿汉服长达3年多。[18]

相关事件[编辑]

  • 2012年3月,浙江省永康市丽州中学高三二班女学生胡琛身穿汉服到学校,被校领导和老师要求换掉衣服。媒体认为丽州中学和教育部门反应过度,“在这件事上,人心比汉服更奇怪”。[20]

官方态度[编辑]

文化部长孙家正(2013年卸任)2006年5月2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的表示。他说:“有些地方有些青年人在提倡穿汉服,但是我到现在都搞不清楚什么服装是能够真正成为代表中国的服装,这恐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最大的困惑。总体上我的观点是,吃饭也好、饮食也好、穿戴也好,各有所爱,百花齐放,都是他个人的事情。但是我也衷心地希望我们能够创造出广受大家欢迎的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服装。”[21]

2008奥运会组委会的态度:官方多次公开表态,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为主要理由拒绝“北京奥运礼服应当采用汉服”的要求。然而在北京奥运的开幕式上,仍有多个单元节目由演员穿着汉服表演,可见在民间、艺术层面上,中国政府不会多干预。

2008年,中国政府官方网站的“中国56个民族”介绍的服饰,汉族服饰采用汉服女装的图片作为代表 [22]

2013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报导了于福建福州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汉服文化节。

主要问题[编辑]

民众的接受度[编辑]

因为汉服已经从中国消失了三百多年,普通民众对汉服感到陌生。虽然近年来人们对于汉服的接受度已经有所提高,但对汉服的误解仍然存在。

有人根据“汉服”的名字,望文生义地认为那是汉朝的服饰。

有人因为和服源自汉服、与汉服外观相似,而把汉服误认作和服。甚至有个别反日本中国大陆激进人士因误认为和服而把穿着汉服者身上之服装脱掉并烧毁。详见2010年成都汉服事件[23]

汉服的式样与搭配[编辑]

因为满清的剃发易服强行打断了汉服的正常传承,现在对于汉服的穿着并没有公认的规范。汉服活动中不乏各朝各代的汉服混合出现的情况。对汉服的式样与搭配进行研究并使之标准化,是尚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一些汉服讨论区中经常就此出现激烈争论。有人支持将汉朝皇族的服饰作为汉服的标准式样,亦有人主张参照《周礼》的款式,也有人认为应继承明制。

因为受到古装电影、电视剧的影响,许多不了解汉服形制的人认为古装影视中的服装就是汉服。亦有人不了解历史,把古代的一些只能在特定场合穿着的祭服、礼服于其他场合穿着,与传统汉文化及礼仪不能相宜。至于配以现代鞋子、帽子等其它融入现代元素的作法,亦仍未能有一致的观点。

名称问题[编辑]

台湾与中国大陆名词的使用习惯有所不同,台湾将一系列汉名称冠以“国”字头,如国字(汉字)、国语(汉语)等。但是,如果在大陆将汉服称为“国服”,可能引发对于敏感的少数民族问题之担忧,故此,汉服支持者更乐于称为“汉服”以突显汉文化特色,而不称为“国服”或“中国服”。汉服支持者并不试图去定义所谓的国服,也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并不支持国服。

民族主义问题[编辑]

个别汉服爱好者过于激进,排斥其他民族。但是,大部分汉服支持者并不认同极端民族主义,只是希望温和地复兴传统民族文化。 同时,亦有其他民族的激进主义者排斥汉服,斥汉服运动为纳粹主义、种族主义。

实用问题[编辑]

在当代,汉服根据其用途,主要分两种:仪式汉服家常汉服。顾名思义,仪式汉服是为了展示给公众,在隆重或喜庆节日的公共仪式中的重要角色而用的,所以通常着重华美繁重,而忽略朴素方便。而家常汉服,又称便常汉服,其目的是为了在当代人日常室内起居中,将汉服元素充分融入,以取代现在在家居中普遍使用的满式服装以及西式睡衣或时装休闲服等,着重的是朴素、方便、舒适、简单。现在日本和服当中的作务衣甚平浴衣,朝鲜韩服的部分款式,琉服中的芭蕉布衣,便常使用的功能是十分大的。但是在中国,由于汉服运动是从仪式汉服开始,家常汉服现在才刚刚起步。

正宗问题[编辑]

汉服复兴运动发展初期,民众对中国文化与体制之认知,乃是华夏文化与体制在经历蒙元满清西方世界文化陆续洗礼后不少细节经已受程度不一之变型与扭曲而成,然而民众往往不黯此点,加上种种对传统华夏文化与体制之臆想与揣测,又或引经据典之深度与范畴不一,导致汉服复兴运动者/民众往往无法正确带出/领悟华夏文化之确切全貎与精粹,因此常出现各种或大或小之议论。

参考文献[编辑]

  1. Template:Cite web
  2. 新纪元周刊第46期:传统文化复萌 探中国民间去共化现象
  3. 《北京日报》,《人大校园昨上演古代“射礼”》,http://news.sina.com.cn/o/2006-04-10/10098658138s.shtml
  4. 《新京报》,《40多位网友身穿汉服逛天安门 回头率颇高》,http://news.sina.com.cn/s/2005-10-04/00487092962s.shtml
  5. 韩恒,《互联网与集体行动的达成——以曲阜的民间祭孔为例》,http://www.nporuc.org/html/achievements/20090907/165.html
  6. 《法制晚报》,《北京一女子每天坚持穿汉服过日常生活》,http://news.163.com/07/0419/13/3CEP0MOK00011229.html
  7. Template:Cite web
  8. Template:Cite web
  9. 《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华人兴起汉服热》
  10. 《联合早报》,张从兴,《汉服重现街头》
  11. 《东方今报》,《女士身穿汉服被恶意称为寿衣 怒上法庭讨要说法》,http://news.sina.com.cn/s/2004-12-30/01035369112.shtml
  12. http://www.gov.cn/test/2006-04/17/content_255861.htm
  13. 2006年中国政府 正式认可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装—的始末
  14. 《政协委员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http://news.sina.com.cn/c/2007-03-11/105012486706.shtml
  15. 《重庆商报》,《人大代表建议硕士博士学位服采用汉服》,http://news.sina.com.cn/c/2007-03-08/035911362478s.shtml
  16. 《新闻晨报》,《百名学者倡议汉服为奥运礼仪服装》,http://pic.people.com.cn/GB/1100/5568482.html
  17. Template:Cite web
  18. Template:Cite web
  19. Template:Cite web
  20. Template:Cite web
  21. Template:Cite news
  22. 中国56个民族
  23. Template:Cite web

外部链接[编辑]

File:示例.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