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汉服

删除38字节, 11年前
改善排版(虽然似乎越改越烂)、添加链接及修饰语句
'''[[汉服(简介)|汉服]]''',即'''汉族传统族服饰'''、又称'''汉衣冠'''、'''华夏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时代至明朝末年剃发易服前的近四千年中,汉族(华夏族)的独特服饰体系。
汉服是华夏族独特文化气质的外在体现,基本特征是 [[ 交领 ]] 、右衽、系带、宽袖、隐扣,明显区别于其它民族传统服装。
[[file:hanfu4.jpg|thumb|250px|汉服褙子]]
汉服包括衣服、冠帽、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20多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的美誉,反映了汉族的文化礼仪,汉文明的核心是礼仪文化,而礼仪文化植根于服制,正如孔子所著《易·系辞传》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满清初期,满族统治者执行 [[ 剃发易服 ]] 政策,即所谓“留头不留髪,留髪不留头”,严厉禁止人民穿着汉服,杀害大批拒绝剃发易服者,从此汉服从人民生活中消失。当代,社会上重新出现了复兴汉服的势头,希望透过复兴汉服让国人认识自身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 特征 ==
=== 交领右衽 ===
{{Main|交领}}
[[文件:jiaoling.jpg|thumb|200px|交领]]
衣襟向右掩,两襟交叠,呈字母y形。交领是汉服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主流,因此成为了汉服的象征符号。
[[文件:show5.jpg|border|400px|汉服领口示意]]
 
[[文件:jiaoling.jpg|thumb|left|200px|交领]]
=== 系带隐扣 ===
汉服几乎完全使用系带实现衣服的连接和穿戴。系带的连接方式柔性大,对人体束缚小,使服饰宽松飘逸。与此同时,纽扣等刚性连接在汉服中几乎不出现,少数所用之纽扣亦隐藏于暗处。
==== 层次 ====
[[文件:concept1.jpg|thumb|300px|汉服基本结构术语之一]] [[文件:concept2.jpg|thumb|300px|汉服基本结构术语之二]]汉服套装通常分为,小衣、中衣、外衣三个层层次,相比现代西式服饰内衣和外衣,汉服多出一个“中衣”层。中衣是介于贴身衣物与外衣之外的独立一层衣物,多数是素色,不承担内衣的生理功能,亦不独立用作外衣。以中衣配合外衣 构成协调的层次结构 汉服服饰文化的重要原则 之一
==== 特色结构 ====
汉服在领部延伸广泛,因而由其延伸出的'''襟(或称衿)'''突出成为汉服的重要结构。而襟的样式变化,强化了'''衽'''(上衣前端)的概念。而襟垂直向下的延伸,构成了远端的“裾”。
* 蔽体:汉服强调衣服必须要“蔽体”,正式场合露出手和足踝都是不礼貌的。因季节气候和劳作生产的需要,常服和便服并不严格。
   [[文件:concept1.jpg|thumb|300px|汉服基本结构术语之一]] [[文件:concept2.jpg|thumb|300px|汉服基本结构术语之二]]  最外层衣物可分为四大服制:衣裳、深衣、袍服、衣裤。 此外,
=== 衣裳制 ===
[[文件:show8.jpg|border thumb|400px300px|衣裳制:各种襦裙]]
衣裳制泛指上衣下裳的组合。[[衣]]泛指上装;[[裳]]泛指所有没有裆的下体服装,包括帷裳和裙。
帷裳和裙相似,带有褶皱,主要为男装。下装为帷裳,多为男性服装,代表套装为玄端。下装为裙者,称襦裙,多为女子汉服。
玄端是通常来说最高规格的礼服,襦裙则是女子最普遍的服制, 包括 根据上襦的种类可以分为 衫裙和袄裙。依照 是否款式包括: 领形则可分为 交领襦裙 对襟襦裙 两种 ,  依照裙最上部到达身体位置则可分为齐胸襦裙、高腰襦裙和齐腰襦裙。
=== 深衣制/袍服制 ===
{{Main|深衣}}
[[文件:show6.jpg|thumb|300px|各种深衣]]
这一系列泛指以长袍为基础的上衣。
深衣与长袍相近,都是以上衣长袍为核心的套装。但深衣的上下体部分原为分开剪裁,之后予以缝合  深衣 ,而袍服 以深衣为基础,代表为曲裾和直裾。曲裾特点 衣裾沿身体的对角线折叠,衣裾很长,根据款式 使用一块布 同,可能绕过身 分裁制作上下 一周至三周。直裾的衣裾较短,与腿平行,垂直向下 部分
[[文件:show6.jpg|border |400px|各种 深衣]] 袍服 制以 长袍 深衣 为基础,代表为 [[曲裾]]和[[ 裰、直 裾]]。曲裾特点是衣裾沿身体的对角线折叠,衣裾很长,根据款式不同,可能绕过 、道袍、圆领袍 [[文件:show7.jpg|border |400px|袍服制: 体一周至三周。 裾的衣裾较短, 腿平行,垂 身]]向下。
[[文件:show7.jpg|thumb|300px|袍服制:直裰与直身]]
袍服制以长袍为基础,为通裁,并在下部左右开衩,有暗摆。代表为[[直裰]]、[[直身]]、[[道袍]]、[[圆领袍]]
=== 袴褶制 ===
[[文件:show2.jpg|thumb|300px|衣裤制:短打]]袴褶制或称襦袴制、衣裤制。即下身着 [[ ]] 而不是裳,是主要的便服款式,也是广大民众最普遍的男性服饰。代表性的是裋褐。
袴褶制和现代西式服装接近,但上衣的下摆依然较大,与现代生活中的服饰依然有一定区别。
 
[[文件:show2.jpg|border |400px|衣裤制:短打]]
=== 罩衫与蔽膝 ===
[[文件:show1.jpg|thumb|300px|罩衫:半臂与褙子]]
罩衫和蔽膝是在汉服三层结构之外的附属部件。罩衫主要分为半臂和褙子。
 
[[文件:show1.jpg|border |400px|罩衫:半臂与褙子]]
== 文化地位 ==
汉族传统舞蹈大量依赖于汉服本身。广袖、水袖都是不可或缺的舞蹈硬件。随着汉服在历史上的消亡,正统的汉族传统舞蹈基本上失传。如今汉舞的复兴基本只能依赖残存于戏曲中的舞蹈、少数文物、舞谱古籍,结合当代人的再创造。
[[文件:yuerenge.jpg|border |400px|越人歌]]
=== 语言文学 ===
汉语中很多词汇与诗词都是关于汉服,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汉服的消亡使这类文学艺术直接消失。
 
 
 
== 非自然消亡 ==
{{Main|剃发易服}}
1644年明朝崩溃,满清在新政权立足未稳时入关并迅速征服中国。1645年,执行剃发易服政策,即所谓“留头不留髪,留髪不留头”,禁止穿着汉服,使汉族延绵数千年的传统服饰制度被迫中断。1683年明郑政权灭亡后,最后的汉服传统消失,仅在日本、韩国、越南、琉球留下大量汉服衣制。
 
== 与旗袍、马褂、中山装的关系 ==
现今的旗袍(海派旗袍)、长衫、马褂、唐装(新式马褂)都是以满族服饰为主体,融入西式服装风格改良发展而来,而与传统汉民族衣冠无任何继承关系,虽然旗袍的立领、马褂的对襟及使用钮扣等元素虽然曾出现在明朝服饰中,但都有很大差异,所以明清服装无直接承接的关系。
 
== 汉服复兴运动 ==
在满清政权剃发易服令的影响下,汉服与汉族断绝近三百年。1910年(宣统二年),资政院议决剪辫易服案,中国各地各族人民开始群起剪辫。
清亡之后汉文化复兴的意识开始复苏,袁世凯逼满清宣统帝退位之后,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民国颁布《暂行祭祀冠服制》恢复了祭服。[136] 夏震武束发深衣,张大千也宽袍大袖游历欧洲。钱玄同在辛亥年作《深衣冠服说》,1912年3月他在浙江教育司当科员时玄冠深衣,系上大带去上班。但由于同盟会的核心人物主张全盘学习西方,当时 中国人正式改穿西式服装 而没有恢复汉族传统服饰。遭清政府禁制的汉、回、苗等各族服饰以及一些与服饰相关的传统文化 逐渐消失于现实生活中或转以融合后的新样式存续 而民间由于战争与政治因素,亦没有汉服复兴的土壤。
由于政府教育的缺失,不少汉人甚至将“鞑虏”强迫汉族穿着的旗袍、马褂误认为是汉族的传统服装。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受到海外文化的深刻影响,人们在追求西式现代化的同时有意无意间大量丢弃了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国民在物质上积极追求,在精神上却相对空虚。部分年轻人崇拜日韩与欧美,却鄙视自己的国家与文化。
* 精研历史、正本清源(最主要是明史)
== 与和服、韩服的辨析 ==
== 与和服韩服的辨析 参见 == == 本站深入导读 ==有关汉服详细的结构体系,请展开下表 
{{汉服服制体系}}
 
有关汉服运动的深入话题,请展开下表
 
{{汉服运动}}
 
有关汉服制作的相关技术工艺,请展开下表
 
{{汉服制作技术}}
 
有关其他复兴中的汉文化,请展开下表
 
{{复兴中的汉文化}}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