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

出自 汉服百科
前往: 導覽搜尋

簡介[編輯]

牡丹花被擁戴為花中之王,有關文化和繪畫作品很豐富。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藥用價值,自秦漢時以藥植物載入《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學、園藝學、藥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透過它,可洞察中華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徵,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從《詩經》牡丹進入詩歌,算起距今約3000年歷史。秦漢時代以藥用植物將牡丹記入《神農本草經》,牡丹已進入藥物學。南北朝時,北齊楊子華畫牡丹,牡丹已進入藝術領域。史書記載,隋煬帝在洛陽建西苑,詔天下進奇石花卉,易州進牡丹二十箱,植於西苑,自此,牡丹進入皇家園林,涉足園藝學。唐代,牡丹詩大量湧現,劉禹錫的「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膾炙人口;李白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千古絕唱。宋代開始,除牡丹詩詞大量問世外,又出現了牡丹專著,諸如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陸游的《天彭牡丹譜》、丘浚的《牡丹榮辱志》、張邦基的《陳州牡丹記》等,宋代有十幾部。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譜》、王象晉有《群芳譜》,薛鳳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灝有《廣群芳譜》、蘇毓眉有《曹南牡丹譜》、余鵬的有《曹州牡丹譜》等。散見於歷代種種雜著、文集中的牡丹詩詞文斌,遍布民間花鄉的牡丹傳說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繪畫、音樂、戲劇、服飾、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現象,數見不鮮。

解放後,牡丹種植有長足地發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漸重視,出現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專家。

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其構成非常廣泛,它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風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領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間的「全息律」。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與其他類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

(一)較濃重的生物學特點

(二)較濃重的藥物學特點

(三)較濃重的園藝學特點

(四)較濃重的美學特點

(五)較濃重的文學特點

(六)較濃重的鄉土氣息

(七)濃重的富貴之感

(八)濃重的人生回味

(九)濃重的生活氛圍

十、濃重的旅遊氛圍等特點。

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相結合產物,從古今中外牡丹發展的歷史來看的確如此,牡丹發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國運昌時花運昌」,歷史又一次證明了這一深刻的哲理。

歷史上,古都洛陽的牡丹為最多、最好,有兩個傳統名種,一個開黃花的名姚黃,另一個開紫花的名魏紫,一直流傳到今天。「洛陽牡丹天下無」,牡丹已被洛陽市定為市花,並確定每年4月11日——5月5日為「洛陽牡丹花會」。每當花會期間,中外遊人群集,共賞花王。除此之外,牡丹在中國稱為花之富貴者也。


繪畫[編輯]

由於牡丹花花型優美,顏色絢麗、清雅,因此是當代畫家們經常表現的題材,如余致貞、吳玉陽等。


詩詞[編輯]

清平調 李白(唐)

一枝紅艷露凝香, 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官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紅妝。


栽牡丹 陸游(宋)

攜鋤庭下蒼苔, 墨紫紅手自栽。

老子龍鍾逾八十, 死前猶見幾回開。


賞牡丹 唐 劉禹錫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

惟有牡丹真國色,開花時節動京城。

紅牡丹 唐 王維

綠艷閒且靜,紅衣淺復深。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


牡丹花唐 羅隱

似共東風別有因,絳羅高卷不勝春。

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   芍藥與君為近侍,芙蓉何處避芳塵。

可憐韓令功成後,辜負穠華過此身。


百花叢笑

花瓣柔柔層層愛,芳蕊茸茸灼灼開。

百花叢中映日笑,一片春色盡攬懷。


牡丹亭 湯顯祖《牡丹亭》

問君何所欲,問君何所求,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

君亦無所欲,君亦無所求,不讓寂寞女,入帳解千愁!


牡丹傳說 當代· 徐書信

逐出西京貶洛陽,心高麗質壓群芳。

鏟根焦骨荒唐事,引惹詩人說武皇。


詠牡丹四首 戴朝陽

其一 穀雨三朝香氣搖,光華尤覺滿雲霄。雪霜歷盡精魂在,一夜春風吐二喬。

其二 如酥小雨近階無,含蕊牡丹容自殊。更待來年春色好,花開香氣滿新壚。

其三 春上牡丹花,迎風吐嫩芽。天香時至起,今日到吾家。

其四 臨水天涯望,長空雁又來。春風吹雨綠,先引牡丹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