舄
出自 汉服百科
舄(xì,戲)
是在底子下面再加一層木底。(很像現在在底子上加掌)的鞋。這是先秦的名稱,到漢代時這種兩層底兒的鞋改稱為屨了。鄭玄《周禮·屨人》註:「復下(兩層底)曰舄,褝(單層)下曰屨。古人言屨以通於復,今世(漢代)言屨以通於褝,俗易(改變)語反與?」崔豹《古今注》:「舄,以木置屨下,干臘(xī,西。在這裡也是乾的意思)不畏泥濕也。」這樣看來,舄的作用很像現在的膠底鞋或雨鞋。《方言》:「自關而西……中有木者謂之復舄。」這說明周秦的舊名在漢代還流行在關西的俗語中。《詩經·小雅·車攻》:「赤芾金舄,會同有繹。,』這是說諸侯們來行會同之禮,佩朱芾、穿朱黃色的舄,按其尊卑列位。《詩經·豳風·狼跋》:「公孫碩膚,赤舄几几。」(公孫指周成王,這是形容他長得高大美好,服飾很盛。)毛傳:「赤舄,人君之盛屨也。」後代常以舄為帝王所服,如《漢書·東方朔傳》:「[漢文帝]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綈(詳後),足履革舄。」顏註:「革,生皮也。不用柔韋,言儉率也。」但同時也逐漸用為一般鞋履的別稱,如《史記·滑稽列傳》:「日暮酒闌,合尊(酒器)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韓愈(岳陽樓別竇司直):「開筵交履舄,爛漫倒家釀。杯(杯)行無留停,高柱送清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