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節

出自 汉服百科
前往: 導覽搜尋

概述[編輯]

花朝節,簡稱花朝,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漢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農曆二月初二舉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花朝節的。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遊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各地還有「裝獅花」、「放花神燈」等風俗。舊時江南一帶以農曆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這一天,家家都會祭花神,閨中女人剪了五色彩箋,取了紅繩,把彩箋結在花樹上,謂之賞紅,還要到花神廟去燒香,以祈求花神降福,保佑花木茂盛。正月的花神是柳夢梅,二月的是楊貴妃。

花朝節在中國古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因地而異,中原和西南地區以夏曆二月初二為花朝;江南和東北地區以二月十五為花朝,據說這是與八月十五中秋節相應,稱"花朝"對"月夕"。此外,還有一些地區以二月十二或十八為花朝節。這種現象,可能與各地花信的早遲有關。

世界上像中國那樣定出花的節日的民族是不多的,可見中華民族對花的熱愛有悠久傳統。「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這是舊時江南民間慶賀百花生日風俗盛況的寫照,夜間在花樹枝梢上張掛「花神燈」,燈火與紅花綠枝相映成趣;更是一展各自手藝的好時節。花朝節,是紀念百花的生日,因古時有「花王掌管人間生育」之說,故又是生殖崇拜的節日。中國古代的農耕、魚獵全靠人力完成,人數越多,才越能顯出生產力的強盛,所以在古代,人們是希望子孫繁衍,人口眾多的。關於花朝節的記載,南宋楊萬里的《誠齋詩話》謂「東京二月十二日為花朝」。陶朱公書亦載:「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無雨百花熟。」其風俗多是郊遊雅宴,盛唐即有此風,參加者多是些騷人墨客,有時也有親朋好友,在觀景賞花中飲酒賦詩,歡聲笑語,持續不斷。在宋代以前,過花朝節的一些高雅習俗只限於一些士大夫和知識分子之中,在民間並不普及。自北宋開始,其活動又有了新內容,增加了種花、載樹、挑菜(採摘野菜)祭神等,並逐漸擴大到民間的各個階層。


各地花朝節[編輯]

舊街花朝節 杭州西溪花朝節 寧波花朝節


記載[編輯]

「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漸聞風俗,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望之時,最堪游賞。」 ——南宋《夢粱錄·二月望》 「二月望為花朝節。蓋花朝月夕,世俗恆言二、八兩月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為花朝,八月半為月夕也。」 ——《中華全國風俗志》 「燕地寒,花朝 節後,余寒猶厲。」 ——袁宏道《滿井遊記》


傳承意義[編輯]

花朝節得以在八百年不間斷的流傳發展,是因為花朝市場成為當地村民及附近群眾日常經濟的重要補充,花朝節的存在,不僅滿足當地群眾民眾的購買需要,也提供給民眾難得的旅遊休閒機會,更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由最初的花朝廟會發展到物質交流會至如今的旅遊文化節,這得益於當地政府的積極宣傳和引導,當地群眾的積極配合,使它在歷史的發展中不斷演變,充滿着生命力。花朝節的流傳發展已不僅僅是廟會的市場,更在當地成為一種民俗習慣,成為一種節日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