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运动理念”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汉服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核心理念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第61行: 第61行:
  
 
=== 始自衣冠,达于博远 ===
 
=== 始自衣冠,达于博远 ===
 +
汉服只是一个载体和起点,主要在于以汉服为平台复兴诸多流失的优秀华夏传统文化。
 +
 +
以汉服为基础和起点,主要原因有二:
 +
 +
* 服饰确实是华夏文明中的重要和基础的部分,是华夏审美的核心,诸多其他华夏物质文化的根基。复兴汉服才有可能复兴诸如汉舞、汉礼、茶道等上层建筑;
 +
 +
* 基于汉服的文化,都活跃于满清统治之前。所以这些文化大多不受多年满清奴化统治所积累的糟粕文化影响,并且多是一脉传承并筛选数千年的有价值文化。
  
 
=== 复兴非复古 ===
 
=== 复兴非复古 ===
 +
汉服复兴运动的主体参与者是年轻人,非常强调与时代接轨和改进。但一切必须以了解传统样式为基础,并且在精神实质上遵循传统审美风格。代表作品如汉服春晚香道水影画节目《蒹葭》。
 +
 +
 +
=== 强调民族性,淡化时代性 ===
 +
 +
从民族性的角度,重新审视和提炼早先被冠以时代烙印的诸多概念。早先很多概念都被冠以“古”的前缀,使其在潜台词里失去了继续传承和服务于当代的合理性,同时又被淡化了民族性。比如文言文被冠以“古文”,甚至明明是现代人发展出来的现代筝被冠以“古筝”。此类概念让现代人以怀旧复古的心态参与,严重阻碍了文化的传承。汉服概念其实主要只是对“古装”的重新认识。类似的,诸如“古琴”亦可以“七弦琴”、“瑶琴”指代。
 +
 +
 +
=== 强调行动,淡化清谈 ===
 +
强调以行动和实践实实在在做事,回避冗长的空谈和无止境的争论。汉服运动本身就是以鲜明的汉服为载体,主要宣传形式是在现实中穿着展示汉服,从事节庆、祭祀、艺术创作表演、公益活动。
 +
 +
 +
=== 强调物质文化 ===
  
=== 创新 ===
+
  汉服复兴运动一个有别于大多数 统文化保护运动之处,在于特别强调传统文化中诸如衣、食、住、行这些相对客观清晰的物质文明,强调 现实接轨、易于把握、可以复制还原的物质生活层面的文化遗产。

2013年4月6日 (六) 03:38的最新版本


简介[编辑]

汉服运动是汉服复兴运动的简称,属于华夏文化复兴运动中的一部分,通过汉服同袍推广、复兴传统服饰、礼仪进而开展汉民族文化全面复兴的运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大幅提高,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中华文化重又得到世界的关注与重视。与此同时,国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觉醒,国人开始反思我国之优秀文化,并举力保护继承。当是时,汉服从沉睡中惊醒,各地汉服组织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建立,以复兴中华五千年文明,扬我华夏华裳,而汉服运动也随之展开。汉服运动是汉民族热爱传统文化的表现,具有科学性、进步性,有深层的文化内涵,并非想一些观点所认为的只是作秀、异想天开、一阵头脑发热,而是在对汉民族的热爱下有理智、有信心、有方法地致力于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

背景[编辑]

西元1644年,岁次甲申,满洲人入关后,推行“剃发易服”政策,使延续了三千年的汉服以及汉文化几近消失。在西元1912年岁次壬子清朝灭亡之后,汉族男子改穿西装,汉族女子则习惯穿旗袍。 20世纪曾经有过小规模的复兴汉服: 民主**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流亡日本,改和服而标“汉”字,是近代汉服第一人; 儒学家夏震武束发深衣; 语文改革活动家、文字音韵学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名思想家钱玄同,在出任浙江军政府教育司科员时,亲自穿上自制的“深衣”、“玄冠”,腰系“大带”前去上班; 国画大师张大千宽袍大袖游历欧洲; 西元1914年岁次甲寅(民国3年),颁定民国礼制七种,包括玄衣纁裳玄冕的祭服。见存李叔同先生祭孔、曲阜孔门合影、袁世凯祭天照片,可以证明其影响。 西元1968年岁次戊申至西元1969年岁次己酉,台湾参照宋史、大明集礼、南雍志、三礼图等制定中华民国祭孔冠服。


兴起[编辑]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相对稳定,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于是逐渐开始关注精神文化方面。但是,民族政策的一些问题,再加上80年代以后文化界过分颂扬满清、歪曲历史,使得部分汉族人的民族情感被激发了出来。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大家进行交流,终于找到了汉服这样一个起点。 西元2003年11月22日,夏历十月廿九,岁次癸未年癸亥月己亥日,民间人士王乐天先生把汉民族的传统服装穿上了街头。尽管有人嘲笑,有人不解,王乐天还是坦然地穿过人群,走在郑州最繁华的街道上。这一行,愈加坚定了他推广汉服的决心,他希望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影响他人。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记者张从兴偶然看到了这些照片,并据此写成了一篇报道,这篇文章也成为第一篇报道汉服的文章,并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王乐天的举动因此广为流传,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响应,并在全国掀起了汉服复兴的浪潮。 (四)发展情况 主体参与人群以70后、80后和部分90后居多(80后、90后占主体),中心力量是年轻白领和在校大学、初中、高中学生。也有不少受周围亲友影响的少不更事的儿童及成熟、稳重的中老年人加入。确切的说,汉服运动是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的传统文化支持者,以复兴汉民族传统服饰为切入点,来试图影响大众进而发扬传统文化的举动。其活动区域除组织及讨论活动计划的互联网外,多为大中城市所在的高等院校、具传统意义的事业单位、景点、公园等。活动内容紧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多在传统节日举办活动,并且对传统礼仪、习俗进行学习、探讨、实践。同时又结合对历史的研究以求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汉服运动的当前重要网上基地主要还是一些汉服论坛、百度贴吧等。近来由于不少城市实体汉服店或与汉文化相关的文化机构、商业场所的应运而生,汉服运动也开始从网络上的热议更近一步地迈向公众的日常生活。


目标[编辑]

复兴汉服是汉民族文化全面复兴运动的起点,我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外表的美丽,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如果不去追求内在精神的培养,那么就是徒有其表。追求内在的精神要求我们多学习传统文化,比如阅读儒家、道家经典,学习琴棋书画,研究古典文学,从而加强个人素质、提高精神素养。同时,我们也要与时代相结合,正所谓“复兴不是复古”,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问题解答[编辑]

1. 应不应该恢复汉服?

答:各民族的民族传统服装都是从古代发展过来的。这正是民族性与传统性的体现。民族服装存在的必要性并不能从功利的“穿了又能怎样”的角度去定夺。汉服是汉族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代表。它是清政府通过“剃发易服”强行取缔而消亡的。汉族服装又是汉族的文化的载体,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推行汉服,有利于汉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在现代恢复汉服十分必要。

2. 汉服运动是否会是否会引发大汉族主义?又会不会影响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共处?

汉服运动是汉族内部进行的文化运动,并非针对其他少数民族。汉族穿汉服的同时,满族可以穿旗装,藏族可以穿藏袍等等,少数民族的一切都不会发生变化。而且是非官方的文化运动,跟三百多年前清朝推行的“剃发易服”完全不同。

3.汉服的来源

答: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日趋稳定,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原始社会的解体,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出现了一个质的变化,从无阶级社会过渡到了阶级社会。从此,衣冠服饰便成了统治阶级"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黄帝时代冕冠的出现标志着等级的差别.开始有了区别贵贱的黼黻,尊卑贵贱,各有分别,服饰制度逐渐形成。

4.汉服的概念

答:汉服即汉族服饰的简称:主要是指明末以前,在自然的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汉族服饰。 汉服作为一种独立服饰体系,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貌,即已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色,并且明显区别于我国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服装,更与现代服饰在制式风格上有着质的不同。 汉族服饰博大精深。因为其历史悠久,应用地域广泛,并在不断的创新与融合中发展演变,使得对中国服饰研究较少的人难以把握,而作为一个大的服饰体系,不能仅以表象和简单的制式来界定汉服,而应以其主导风格为界定标准。 所以汉服的界定标准可以用以下文字进行表述:“上溯炎黄,下至宋明,汉(先秦时期则为华夏)族人民所穿著的服饰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自然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种明显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

5.穿汉服是要搞“复古风”和“封建复辟”吗?

答:汉服运动是汉民族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历史的进步,是为了华夏文明的复兴。而复兴决不可理解为复古。况且,中华文明中的很多有益于当代的积极因素,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尊重传统、尊重祖宗、尊重文化,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优秀品质之一,把历史全部划为糟粕,把传承一概说成是复辟,本身就是不合适的。


核心理念[编辑]

始自衣冠,达于博远[编辑]

汉服只是一个载体和起点,主要在于以汉服为平台复兴诸多流失的优秀华夏传统文化。

以汉服为基础和起点,主要原因有二:

  • 服饰确实是华夏文明中的重要和基础的部分,是华夏审美的核心,诸多其他华夏物质文化的根基。复兴汉服才有可能复兴诸如汉舞、汉礼、茶道等上层建筑;
  • 基于汉服的文化,都活跃于满清统治之前。所以这些文化大多不受多年满清奴化统治所积累的糟粕文化影响,并且多是一脉传承并筛选数千年的有价值文化。

复兴非复古[编辑]

汉服复兴运动的主体参与者是年轻人,非常强调与时代接轨和改进。但一切必须以了解传统样式为基础,并且在精神实质上遵循传统审美风格。代表作品如汉服春晚香道水影画节目《蒹葭》。


强调民族性,淡化时代性[编辑]

从民族性的角度,重新审视和提炼早先被冠以时代烙印的诸多概念。早先很多概念都被冠以“古”的前缀,使其在潜台词里失去了继续传承和服务于当代的合理性,同时又被淡化了民族性。比如文言文被冠以“古文”,甚至明明是现代人发展出来的现代筝被冠以“古筝”。此类概念让现代人以怀旧复古的心态参与,严重阻碍了文化的传承。汉服概念其实主要只是对“古装”的重新认识。类似的,诸如“古琴”亦可以“七弦琴”、“瑶琴”指代。


强调行动,淡化清谈[编辑]

强调以行动和实践实实在在做事,回避冗长的空谈和无止境的争论。汉服运动本身就是以鲜明的汉服为载体,主要宣传形式是在现实中穿着展示汉服,从事节庆、祭祀、艺术创作表演、公益活动。


强调物质文化[编辑]

汉服复兴运动一个有别于大多数传统文化保护运动之处,在于特别强调传统文化中诸如衣、食、住、行这些相对客观清晰的物质文明,强调与现实接轨、易于把握、可以复制还原的物质生活层面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