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祭禮
首頁>華夏復興總錄>漢服集文學類>文章卷>散文>一個人的祭禮
這是文章 |
|
這是由天涯在小樓寫的一篇文章,不屬於漢服百科的一部分。文章的版權屬於作者所有。 |
原文
多年之後,我想我還會記得這天,記得那天籟般的韶音雅樂,記得稚嫩童聲頌出的論語,記得寒風中莊重的祭文,記得那盛大的表演。不過今天,陽光下、人群中,雖滿眼繁華、滿耳嘈雜,我依然只是捧着一顆孤獨的心,去趕赴那場—— 一個人的祭禮
公元兩千零四年,天津建衛600周年。
這一年,天津市政府着實搞起了不少文化活動,楊柳青、媽祖節、考試展,到現在的祀孔大典。拯救傳統文化,即使是最愛塔台唱戲的政府,也意識到它的重要性,中華民族的崛起,似乎註定要靠祖先留給我們的燦爛文明。
中國眼看國將不國,文化復興迫在眉睫,但是他們似乎忽略了最最表象的東西,忽略了身上的「衣」。
一件衣衫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我常常慨嘆老祖宗造字的神奇,一人一衣是為「依」,倘使失了衣冠,也便身無所依,宛如飄萍了吧。
這一件衣與那一件衣果有那麼嚴重的區別嗎?
人與人的區分,除了膚色,恐怕就是衣了。衣,除了用來蔽體,也用來裝扮,更用來表達一種境界、一種追求。衣不同,人便不同。
記得漢網的萬壑聽松寫過一篇服飾美學論文,講到西服追求立體美、滿服追求繁複美,而漢服追求的是取法自然,天人合一之美。這種美滲透於漢文化的方方面面。
祭孔,祭的當然不是一堆白骨,而是一種思想。禮,不是為了矯揉造作,而是為了表達崇敬之情。倘若不是漢服祭孔,那麼這祭禮不也就淪為一種形式,那文化的感召力也就空如一紙詔書,在沒落皇朝的淫威下,欺騙着那些懵懂的人們。
我堅信,西方思潮泛濫的今天,只有漢文化能承擔扭轉華夏命運的歷史使命,而漢服,就是續接那被斬斷文明的紐帶。
所以我去了,雖然只是一件深衣,雖然寒風凜冽中略顯單薄,雖然有種單刀赴會的悲壯意味,但我依然微笑着面對周遭投來的詫異目光。
無法解釋,也無從解釋,那是一個人的祭禮。當一乾花花綠綠散盡後,我固執的站到祭台前,沒有音樂、沒有祭文、沒有舞蹈,有的只是一顆真正崇拜孔夫子的心。
很多人給我拍照,不用解釋,普通人的眼睛總是能看到美的。有許多傷痛無法平復,可喜的是,我已能夠用澄澈的心把他們包容下來,我依然只是做着我自己——
一件深衣,一份信仰,一個人。
多年以後,我想我會記得這天,一場盛大的祭禮,一次對儒家文化的呼喚,一群崇尚傳統的中國人。只是,我依然堅持的相信,這是一個人的祭禮——白衣勝雪、不染纖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