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成都漢服事件
2010年成都漢服事件是2010年10月16日重陽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都市一場波及漢族使用漢服之誤會。
事件經過[編輯]
公曆2010年10月16日(農曆庚寅年九月初九)是漢人傳統節日重陽節,亦適逢2010年10月16日反日遊行。本事件受害者當日身穿借自友人之改良曲裾漢服,在成都市錦江區春熙路小科甲巷德克士餐廳進膳。
受害者進膳時,一位於反日遊行中之激進反日份子(下稱「肇事者」)及其同行見到受害者身穿「疑似和服」而實為改良漢服,在餐廳用膳,認為該餐廳乃日本人開設,遂沖入餐廳企圖破壞,並夥同餐廳外同伴起鬨,要求受害者脫去身上漢服。
受害者曾與肇事者理論,表明所穿為漢服而非和服,惟肇事者情緒高漲失控。受害者聽其朋友所勸,進入餐廳洗手間脫去上身曲裾。然而肇事者未止於此,並再要求受害者一併脫去其下裙,受害者唯有照辦並一併交予肇事者。
肇事者奪去受害者全套漢服,並當眾焚毀下裙,然後集體攜同上身曲裾離去。而受害人當時僅剩T恤,無法步出洗手間。幸得有路人交新購入之褲子予受害者,始能離開。
當地公安單位後來刑事拘留肇事者,並稱肇事者為無業游民、「街頭混混」。而受害者亦表示已向當地公安單位立案。
事件成因[編輯]
漢服認同[編輯]
漢服(又稱華夏衣冠)是華夏先祖由約公元前21世紀一直至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朝末期)都在承傳使用的服裝樣式體系,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故漢服一直為漢人承傳其獨特文化之民族服飾載體,由以冠禮、笄禮為漢人一生之重要日子。
自滿人入主中原並建立清朝,及後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為止,清初頒布「剃髮易服」令,並一直執行,強制大多數漢人及一些其他少數民族必須改成滿人的打扮,以旗裝馬褂等滿族服飾強制取代華夏服飾,以金錢鼠尾的滿族髮式強制取代束髮帶冠巾的漢族髮式(漢人生時只能穿滿族服飾,惟死後方能穿上本族衣冠),以示為清朝臣民,故有令「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雖然為了緩和矛盾,採取「十從十不從」的讓步政策,但殘留的漢族服飾,因為受到統治當局主流服飾的衝擊,亦遠離日常並逐步滿化。及至中華民國成立後,除了最初數年直至袁世凱稱帝的短時間曾重新使用漢服外,基本上民眾的服裝不是採取西化路線,就是繼續穿著滿服,或穿著自滿服衍生出來的滿風服裝(如短馬褂、緊身旗袍等)。
另一方面,日本、朝鮮、越南、琉球分別在遠至唐宋朝代和遠至明朝學習了漢服(華夏衣冠)的樣式,演變成和服、韓服、越服、琉裝。迄今和服、韓服與琉裝在體制和樣式一直都沒有大改變,保留主要特徵交領右衽,相比起近現代中國服裝更能完善地保留傳統漢服元素。越南民間服裝在近代雖然受到滿服影響而出現部份滿化款式,但禮服和節日所穿的服裝(如四身襖)依然保留漢元素。
基於上述因素,漢服自明朝滅亡後一直為中外人士遺忘掉,並逐漸視滿服及其衍生服裝為唯一主要代表中國的服裝,及後此類滿風服裝被稱為「唐裝」(「唐」一詞指中國),令人認為這是中國的傳統服裝,使得現代漢人對漢服反而產生陌生感,並把漢服標籤為古裝(與時代脫節的服裝)、喪服(因喪禮服飾保留漢服傳統特徵),或把漢服誤認為是和服與韓服。
反日情緒[編輯]
事件效應[編輯]
事件發生後,引起漢服復興運動人員關注,並強烈譴責事件。更有網民建議把每年10月16日或重陽節作為漢服常識宣傳日與穿漢服行動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