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成都汉服事件

来自汉服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2010年成都汉服事件是2010年10月16日重阳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都市一场波及汉族使用汉服之误会。

事件经过[编辑]

公历2010年10月16日(农历庚寅年九月初九)是汉人传统节日重阳节,亦适逢2010年10月16日反日游行。本事件受害者当日身穿借自友人之改良曲裾汉服,在成都市锦江区春熙路小科甲巷德克士餐厅进膳。

受害者进膳时,一位于反日游行中之激进反日份子(下称“肇事者”)及其同行见到受害者身穿“疑似和服”而实为改良汉服,在餐厅用膳,认为该餐厅乃日本人开设,遂冲入餐厅企图破坏,并伙同餐厅外同伴起哄,要求受害者脱去身上汉服

受害者曾与肇事者理论,表明所穿为汉服而非和服,惟肇事者情绪高涨失控。受害者听其朋友所劝,进入餐厅洗手间脱去上身曲裾。然而肇事者未止于此,并再要求受害者一并脱去其下裙,受害者唯有照办并一并交予肇事者。

肇事者夺去受害者全套汉服,并当众焚毁下裙,然后集体携同上身曲裾离去。而受害人当时仅剩T恤,无法步出洗手间。幸得有路人交新购入之裤子予受害者,始能离开。

当地公安单位后来刑事拘留肇事者,并称肇事者为无业游民、“街头混混”。而受害者亦表示已向当地公安单位立案。

事件成因[编辑]

汉服认同[编辑]

汉服(又称华夏衣冠)是华夏先祖由约公元前21世纪一直至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朝末期)都在承传使用的服装样式体系,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故汉服一直为汉人承传其独特文化之民族服饰载体,由以冠礼笄礼为汉人一生之重要日子。

自满人入主中原并建立清朝,及后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为止,清初颁布“剃发易服”令,并一直执行,强制大多数汉人及一些其他少数民族必须改成满人的打扮,以旗装马褂等满族服饰强制取代华夏服饰,以金钱鼠尾的满族发式强制取代束发带冠巾的汉族发式(汉人生时只能穿满族服饰,惟死后方能穿上本族衣冠),以示为清朝臣民,故有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虽然为了缓和矛盾,采取“十从十不从”的让步政策,但残留的汉族服饰,因为受到统治当局主流服饰的冲击,亦远离日常并逐步满化。及至中华民国成立后,除了最初数年直至袁世凯称帝的短时间曾重新使用汉服外,基本上民众的服装不是采取西化路线,就是继续穿着满服,或穿着自满服衍生出来的满风服装(如短马褂、紧身旗袍等)。

另一方面,日本、朝鲜、越南、琉球分别在远至唐宋朝代和远至明朝学习了汉服(华夏衣冠)的样式,演变成和服、韩服、越服、琉装。迄今和服、韩服与琉装在体制和样式一直都没有大改变,保留主要特征交领右衽,相比起近现代中国服装更能完善地保留传统汉服元素。越南民间服装在近代虽然受到满服影响而出现部份满化款式,但礼服和节日所穿的服装(如四身袄)依然保留汉元素

基于上述因素,汉服自明朝灭亡后一直为中外人士遗忘掉,并逐渐视满服及其衍生服装为唯一主要代表中国的服装,及后此类满风服装被称为“唐装”(“唐”一词指中国),令人认为这是中国的传统服装,使得现代汉人对汉服反而产生陌生感,并把汉服标签为古装(与时代脱节的服装)、丧服(因丧礼服饰保留汉服传统特征),或把汉服误认为是和服与韩服。

反日情绪[编辑]

反日

事件效应[编辑]

事件发生后,引起汉服复兴运动人员关注,并强烈谴责事件。更有网民建议把每年10月16日或重阳节作为汉服常识宣传日与穿汉服行动日。

参考文献[编辑]

2010成都汉服被烧事件--新浪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