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樂

從 汉服百科
跳到: 導覽搜尋

簡介

「雅樂」的意思即「優雅的音樂」。雅樂是中國古代的宮廷音樂。雅樂的體系在西周初年制定,與法律和禮儀共同構成了貴族統治的內外支柱。以後一直是東亞樂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很多人都十分關注韓國,日本的所謂的「宮廷音樂」,並認為那是華夏正聲。而我國也在推波助瀾,凡是雅樂的解釋,全都寫上「中國雅樂已經失傳」,只保留在日本,韓國和越南。這是一種十分不負責任的說法。日本,韓國所保留的音樂只能算是「宮廷音樂」,與中國嚴格意義上的「雅樂」完全風馬牛不相及。 日本的「雅樂」雖是起源於中國唐朝的燕樂,例如《蘭陵王》《撥頭》《蘇莫遮》等,在唐朝屬於「百戲」實際上是類似於一種助興的曲藝型節目。對於日本雅樂,日本學界也普遍認為他來源於唐朝,但是經過一千多年,早已經被日本化了。參見《雅樂的東傳及日本化》。 再來說說韓國,韓國現有宮廷音樂中有「鄉樂」和「唐樂」之分。鄉樂就是韓國本土的宮廷音樂,在這裏不再敘述。唐樂指的是「唐宋時期的俗樂」,例如《步虛子——長春不老之曲》來源於宋代的「辭樂」或者是「詞曲」,本身就不是宮廷的。早期使用編鐘編磬,教坊鼓和方響等樂器。後來加入了軋箏,去掉方響,教坊鼓等樂器。宗廟祭禮樂也是韓國人自己編纂的,從樂器的使用上來就看出與中國雅樂完全不同。使用篳篥,奚琴(二胡),杖鼓,羯鼓,軋箏等,中國雅樂是不會出現篳篥,奚琴,羯鼓這類外來樂器的。韓國目前保留的唯一帶有雅樂性質的音樂就是《文廟祭禮樂》,使用的樂器,完全按照中國雅樂的標準。 最後說的是,中國的雅樂並沒有失傳。其實,中國的宮廷音樂也沒有失傳,失傳的只是漢族宮廷舞蹈。祭祀用的雅樂例如《中和韶樂》《大成樂章》都被保留並傳承着。只是,這暴露出一個問題,中國雅樂以及宮廷音樂並沒有進入到中國傳統音樂的體系中去,各大高校的國樂系,也沒有把宮廷音樂的保護和傳承做到位,造成了中國宮廷音樂式微的狀況。也導致民眾普遍認為中國宮廷音樂或者是祭祀雅樂失傳這樣以訛傳訛的結果。 日語中的「雅樂」(ががく)意指中文"雅正之樂",是日本興盛於平安時代的一種傳統音樂,也是以大規模合奏型態演奏的音樂。樂曲以器樂曲為多,至今仍是日本的宮廷音樂,是現存於世界最古老的音樂形式。雅樂最初在奈良時代自中國及朝鮮傳入日本,隨後經模仿及融合而產生日本雅樂。不伴隨舞蹈的樂器合奏稱為管弦;伴隨舞蹈的是舞樂;在神樂、東遊、久米、催馬等曲式中,還包含漢詩(中國詩)的吟誦,稱為朗詠。

雅樂樂器

雅樂的主要樂器是編鐘和編磬。兩者皆分上下兩層懸掛,大小不同的鐘與磬,敲擊可傳高低樂音。

其他樂器

  • 特鍾
  • 特磬
  • 柷:形方如斗,上廣下狹,以槌擊之可發聲;
  • 敔:虎型木雕樂器,背上凹凸處,刷過就會發出樂音;
  • 古琴
  • 搏拊:發出鼓聲
  • 塤:像柚子般的圓形陶瓷樂器,表面有孔,口吹即可發音。

周朝的樂器製作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1978年,在湖北省隨州擂鼓墩發掘的曾侯乙墓(約葬於戰國初期),出土的古樂器有一百二十四件之多,其中五十六件為一套的編鐘製作尤為精美。

雅樂舞台

在日本,雅樂舞台的構造不同於其他任何一種民間藝術舞台。為日本皇族服務的宮內廳樂部的舞台雖設在室內,但實際上多數雅樂舞台都是搭設在野外的。如大阪四天王寺、住吉神社等都設有臨時的露天石舞台。雅樂舞台高約91公分,四方約7. 4米,周圍有漆着紅漆的欄杆。舞台的前、後、中央各有1. 8米左右的石台階,作為演員的出入口。在舞台中央還有一個面積約5. 4米,高約30公分額外舞台,演員就是在這個舞台上面表演舞蹈(伴奏者不上舞台)。主舞台後面左、右各有一面大鼓。樂器也分左方樂、右方樂。左方樂為日本固有樂器和唐土樂器,右方樂為高麗樂器。

中國古代雅樂

戰國時期,人們將古樂視之為雅樂,這些古樂是指古代祭祀天地、祖先和朝會、宴享時使用的正統音樂。以六代舞最著名,它們是《雲門》、《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部樂舞,相傳分別創作於黃帝、堯、舜、禹、商、周六個時代。六代舞也稱 大舞 ,是郊廟祭祀之樂。另外,周代還有六個 小舞 ,即《帔舞》、《羽舞》、《皇舞》、《旄舞》、《千舞》、《人舞》,是教育貴族子弟的舞蹈,有時也用於祭祀。大舞 和 小舞 還可分為武舞和文舞兩類,執干(盾)、戚等兵器的稱武舞,其餘的稱文舞。這些古樂一般和禮制相結合,有一定的使用規範,不同等級、不同背景的人使用不同的樂舞,不得逾制。這些樂舞由於長期和禮制緊密結合,成為典禮儀式性的樂舞,藝術上走向僵化,先秦以後不再受到人們的歡迎。雅樂是用於郊廟祭祀、春秋饗射以及朝廷舉行的各種典禮儀式上的樂舞,樂人多由具有一定身份的 良家子 充當,樂器雖然也有絲竹樂器,但以鍾、磐為主,是金石之樂。雅樂表演時,舞人俱進俱退,整齊劃一,聞鼓而進,擊鐃而退,文武有序,音樂和諧,氣氛莊重。

周朝雅樂

周武王建立周朝不久,就命周公姬旦制禮作樂,建立各種貴族生活中的禮儀和典禮音樂,使音樂為其王權統治服務。這一部分樂舞就是所謂的「雅樂」。它包含了遠古圖騰及巫術等宗教活動中的樂舞及祭祀音樂,也包含西周初期的民俗音樂。 《周禮》所記載的西周和春秋時期的各種貴族禮儀,其中與雅樂有關的有:

  • 郊社:祭天地神明的祭典;
  • 嘗禘:貴族祭其祖先的祭典;
  • 食饗:政治上外交上的宴會等;包括大饗、燕禮、大射、養老等等。
  • 鄉射:鄉里中官僚和地主們比射的集會;
  • 王師大獻:戰爭勝利時舉行的凱旋慶典;
  • 行軍田役:用於軍事演習性質的狩獵。

作為一種統治手段—禮樂教化的工具,樂舞藝術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周朝的禮儀活動中,嚴格的規定不同的場面使用不同的音樂。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參加典禮的貴族受到倫禮教育的感化,造成一種莊嚴、肅穆、安靜、和諧的氣氛。 各種主要典禮音樂的歌詞,大都載於《詩經》中的「大雅」、「小雅」、「頌」;少數屬於「南」。 隨着周朝的衰落和社會的發展,民間音樂逐步代替了雅樂。貴族們對雅樂漸感厭煩而去欣賞俗樂,如《樂記》所載,魏文侯「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因此孔子曾感嘆地說:「禮崩樂壞」。相匹配典禮的雅樂,開始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以後逐漸變得莊嚴神秘而又沉悶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