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乐

来自汉服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簡介[编辑]

“雅乐”的意思即“优雅的音乐”。雅乐是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雅乐的体系在西周初年制定,与法律和礼仪共同构成了贵族统治的内外支柱。以后一直是东亚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很多人都十分关注韩国,日本的所谓的“宫廷音乐”,并认为那是华夏正声。而我国也在推波助澜,凡是雅乐的解释,全都写上“中国雅乐已经失传”,只保留在日本,韩国和越南。这是一种十分不负责任的说法。日本,韩国所保留的音乐只能算是“宫廷音乐”,与中国严格意义上的“雅乐”完全风马牛不相及。 日本的“雅乐”虽是起源于中国唐朝的燕乐,例如《兰陵王》《拨头》《苏莫遮》等,在唐朝属于“百戏”实际上是类似于一种助兴的曲艺型节目。对于日本雅乐,日本学界也普遍认为他来源于唐朝,但是经过一千多年,早已经被日本化了。参见《雅乐的东传及日本化》。 再来说说韩国,韩国现有宫廷音乐中有“乡乐”和“唐乐”之分。乡乐就是韩国本土的宫廷音乐,在这里不再叙述。唐乐指的是“唐宋时期的俗乐”,例如《步虚子——长春不老之曲》来源于宋代的“辞乐”或者是“词曲”,本身就不是宫廷的。早期使用编钟编磬,教坊鼓和方响等乐器。后来加入了轧筝,去掉方响,教坊鼓等乐器。宗庙祭礼乐也是韩国人自己编纂的,从乐器的使用上来就看出与中国雅乐完全不同。使用筚篥,奚琴(二胡),杖鼓,羯鼓,轧筝等,中国雅乐是不会出现筚篥,奚琴,羯鼓这类外来乐器的。韩国目前保留的唯一带有雅乐性质的音乐就是《文庙祭礼乐》,使用的乐器,完全按照中国雅乐的标准。 最后说的是,中国的雅乐并没有失传。其实,中国的宫廷音乐也没有失传,失传的只是汉族宫廷舞蹈。祭祀用的雅乐例如《中和韶乐》《大成乐章》都被保留并传承着。只是,这暴露出一个问题,中国雅乐以及宫廷音乐并没有进入到中国传统音乐的体系中去,各大高校的国乐系,也没有把宫廷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做到位,造成了中国宫廷音乐式微的状况。也导致民众普遍认为中国宫廷音乐或者是祭祀雅乐失传这样以讹传讹的结果。 日语中的“雅乐”(ががく)意指中文"雅正之乐",是日本兴盛于平安时代的一种传统音乐,也是以大规模合奏型态演奏的音乐。乐曲以器乐曲为多,至今仍是日本的宫廷音乐,是现存于世界最古老的音乐形式。雅乐最初在奈良时代自中国及朝鲜传入日本,随后经模仿及融合而产生日本雅乐。不伴随舞蹈的乐器合奏称为管弦;伴随舞蹈的是舞乐;在神乐、东游、久米、催马等曲式中,还包含汉诗(中国诗)的吟诵,称为朗咏。

雅乐乐器[编辑]

雅乐的主要乐器是编钟和编磬。两者皆分上下两层悬挂,大小不同的钟与磬,敲击可传高低乐音。

其他乐器[编辑]

  • 特钟
  • 特磬
  • 柷:形方如斗,上广下狭,以槌击之可发声;
  • 敔:虎型木雕乐器,背上凹凸处,刷过就会发出乐音;
  • 古琴
  • 搏拊:发出鼓声
  • 埙:像柚子般的圆形陶瓷乐器,表面有孔,口吹即可发音。

周朝的乐器制作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1978年,在湖北省随州擂鼓墩发掘的曾侯乙墓(约葬于战国初期),出土的古乐器有一百二十四件之多,其中五十六件为一套的编钟制作尤为精美。

雅乐舞台[编辑]

在日本,雅乐舞台的构造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民间艺术舞台。为日本皇族服务的宫内厅乐部的舞台虽设在室内,但实际上多数雅乐舞台都是搭设在野外的。如大阪四天王寺、住吉神社等都设有临时的露天石舞台。雅乐舞台高约91公分,四方约7. 4米,周围有漆着红漆的栏杆。舞台的前、后、中央各有1. 8米左右的石台阶,作为演员的出入口。在舞台中央还有一个面积约5. 4米,高约30公分额外舞台,演员就是在这个舞台上面表演舞蹈(伴奏者不上舞台)。主舞台后面左、右各有一面大鼓。乐器也分左方乐、右方乐。左方乐为日本固有乐器和唐土乐器,右方乐为高丽乐器。

中国古代雅乐[编辑]

战国时期,人们将古乐视之为雅乐,这些古乐是指古代祭祀天地、祖先和朝会、宴享时使用的正统音乐。以六代舞最著名,它们是《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部乐舞,相传分别创作于黄帝、尧、舜、禹、商、周六个时代。六代舞也称 大舞 ,是郊庙祭祀之乐。另外,周代还有六个 小舞 ,即《帔舞》、《羽舞》、《皇舞》、《旄舞》、《千舞》、《人舞》,是教育贵族子弟的舞蹈,有时也用于祭祀。大舞 和 小舞 还可分为武舞和文舞两类,执干(盾)、戚等兵器的称武舞,其余的称文舞。这些古乐一般和礼制相结合,有一定的使用规范,不同等级、不同背景的人使用不同的乐舞,不得逾制。这些乐舞由于长期和礼制紧密结合,成为典礼仪式性的乐舞,艺术上走向僵化,先秦以后不再受到人们的欢迎。雅乐是用于郊庙祭祀、春秋飨射以及朝廷举行的各种典礼仪式上的乐舞,乐人多由具有一定身份的 良家子 充当,乐器虽然也有丝竹乐器,但以钟、磐为主,是金石之乐。雅乐表演时,舞人俱进俱退,整齐划一,闻鼓而进,击铙而退,文武有序,音乐和谐,气氛庄重。

周朝雅乐[编辑]

周武王建立周朝不久,就命周公姬旦制礼作乐,建立各种贵族生活中的礼仪和典礼音乐,使音乐为其王权统治服务。这一部分乐舞就是所谓的“雅乐”。它包含了远古图腾及巫术等宗教活动中的乐舞及祭祀音乐,也包含西周初期的民俗音乐。 《周礼》所记载的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各种贵族礼仪,其中与雅乐有关的有:

  • 郊社:祭天地神明的祭典;
  • 尝禘:贵族祭其祖先的祭典;
  • 食飨:政治上外交上的宴会等;包括大飨、燕礼、大射、养老等等。
  • 乡射:乡里中官僚和地主们比射的集会;
  • 王师大献:战争胜利时举行的凯旋庆典;
  • 行军田役:用于军事演习性质的狩猎。

作为一种统治手段—礼乐教化的工具,乐舞艺术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周朝的礼仪活动中,严格的规定不同的场面使用不同的音乐。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参加典礼的贵族受到伦礼教育的感化,造成一种庄严、肃穆、安静、和谐的气氛。 各种主要典礼音乐的歌词,大都载于《诗经》中的“大雅”、“小雅”、“颂”;少数属于“南”。 随着周朝的衰落和社会的发展,民间音乐逐步代替了雅乐。贵族们对雅乐渐感厌烦而去欣赏俗乐,如《乐记》所载,魏文侯“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因此孔子曾感叹地说:“礼崩乐坏”。相匹配典礼的雅乐,开始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后逐渐变得庄严神秘而又沉闷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