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與歲

從 汉服百科
於 2013年4月22日 (一) 06:08 由 Hanfuwiki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跳到: 導覽搜尋

傳統夏曆中,年和歲本是不同的概念,年是從上一個除夕到下一個除夕的時間間隔。歲是從上一個冬至到下一個冬至的時間間隔。

由於閏月的存在,年和歲的總日數往往不一樣。一年有時候是十三個月,有時是十二個。而一歲只會在365天和366天之間變化。

年和歲分別由陰曆和陽曆推算而來。是陰陽合曆的突出性代表。


簡介

365天,春夏秋冬周而復始,謂之一年; 分為閏年(366天,即四年一潤,一百年不潤,四百年一潤)和平年(365天);年;既然是計時單位,自然與曆法有關,而曆法的形成又是天體運行和萬物生長規律的產物。這一過程是隨着社會的前進和人們知識的提高而發展的。 中國的原始農業社會時期,在耕作的長期實踐中,發現了四季交替的周期,同時觀測出天體運行與地上農作物生長之間的規律,即所謂觀象授時。在二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就已出現了以北鬥鬥柄所指星象位置的變化,用干支紀年、月、日的辦法。這就是曆法的雛形。每年的第一月稱正月,為歲首。由於各個朝代使用的曆法不一,故歲首也不相同。夏曆的正月是現在我們所用的陰(農)歷一月,即所謂;建寅孟春之月;;商代以現在的陰曆十二月為歲首,即所謂建丑季冬之月,周曆以現在的陰曆十一月為歲首,即所謂"建子仲冬之月;秦代用顓頊曆,以現在的陰曆十月為歲首,即所謂;建亥孟冬之月;漢代初期仍以秦歷為準。直到漢武帝時,才組織專門班子,改顓頊曆為太初曆,並把二十四節氣納入曆法,仍以夏曆的正月為歲首。這就是我們現在仍把陰(農)歷稱為夏曆的原因。郭守敬編寫的《授時曆》,以一年為365.2425日,與現行公曆的平均一年時間長度完全一致。《授時曆》是1281年頒行的;現行公曆卻是到1576年才由意大利人利里奧提出來。《授時曆》確是我國古代一部很進步的曆法。郭守敬把這部曆法最後寫成定稿,流傳到後世,把許多先進的科學成就傳授給後人;年字的出現始於周代。 在此以前,堯舜時稱載,有天體星辰運載一周之意,夏代稱;歲,含人長一歲,新春將臨之意;商代稱祀,表示四時已過,該編史造冊,奉祀神靈祖先了。雖然在唐肅宗時曾一度將年改為載,但為期很短,又復稱為年。年為計時單位,一直沿用到現在。春夏秋冬一個周期,稱為一年,在書面語言中,亦不時出現載字,顯然那是受古時稱謂的影響。

年的名稱

年:年 歲 載 星霜 寒暑 春秋

有年,年齡,時間,起源於說文》則謂:「歲,木星也,從步戌聲,律曆書,以五星為五步。」


解釋

(1)歲戌古為一字。

(2)古人尊視歲星,以歲為之符征,以表示其威嚴可怖,故以歲星名歲。

(3)由歲星之威再孽乳而為年歲字(郭氏著《甲骨文字研究》上冊)。《說文》則謂:「歲,木星也,從步戌聲,律曆書,以五星為五步。」其意亦先有木星名歲,然後始有年歲之歲。唯日本學者新城新藏反對此說,以「歲字似由配合步與戌而成,其意乃指戌月迄戌月之一年。又所謂戌月者,系指十一月」,由此十一月至彼十一月,為一歲,乃先有年歲之歲字,然後舉以名諸木星。(《東洋天文學史研究》第三編第三節)古固無以十二辰記月,但戌為十一月,殊不可信。不過先有年歲,後以名星,亦可備一說。姑且不論先有木星名歲及後有年歲之歲,還是先有年歲之歲及後以名木星者,歲字實與農事有關。這是因為星象天文為農業興起後之事。而年歲與農作有關,尤顯而易見。(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註:本應是曆法,然找不到合適的資料,故不取。只解釋一下年與歲的字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