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汉民族传统礼仪“祭礼”操作方案”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汉服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以“天汉民族文化网(w w w .t i a n h a n .c o m .c n) 百度汉服贴吧(p o s t .b a i d u .c o m)  【民族传统服饰·礼...”为内容创建页面)
 
礼记·礼器/郊特牲/祭法/祭义/祭统: Bug Fix
 
(未显示2个用户的4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天汉民族 化网(w w w .t i a n h a n .c o m .c n) 百度汉服贴吧(p o s t .b a i d u .c o m) 
+
{{ 庫| 【民族传统服饰·礼仪·节日复兴计划】设计组[[溪山琴况( 天风环佩)]] 、蒹葭从风}}
【民族传统服饰·礼仪·节日复兴计划】设计组   天风环佩 (溪山琴况 )、蒹葭从风  撰
 
  
目录: 
 
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礼在华夏文化中的地位
 
二、夫祭者,自中出,生于心也——远离爱敬之诚的当代祭祀
 
三、敬天、礼地、爱人——祭礼的分类:天神祭、地祗祭、人鬼祭
 
四、祭思敬、丧思哀——华夏传统祭义
 
五、祭法、祭器、祭服、祭献、祭辞、礼乐、礼容、等差——祭礼的要素
 
六、追怀亲人的音容——家祭礼
 
七、祭祀万世之师表——释奠礼
 
八、公祭、民祭、家祭——祭礼复兴展望
 
九、家祭之礼操作方案
 
十、民间祭礼操作方案 
 
 
 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其时,是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朱子云,凡祭,主于尽爱敬之诚而已。其时已是一千多年后的南宋。无礼不成中国,无祭便无华夏。千年风云,捍卫中国的不仅是勇士的刀剑,慎终追远的信仰坚守更奠定了华夏历尽风雨日益深厚的文明。三大古国皆没,大唐依旧繁华,谁知道华夏生生不息的秘密?我们是否还记得那个神秘的仪式——以礼为纸、以敬为笔,华夏的人民几千年书写着同一个问句: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其时,是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朱子云,凡祭,主于尽爱敬之诚而已。其时已是一千多年后的南宋。无礼不成中国,无祭便无华夏。千年风云,捍卫中国的不仅是勇士的刀剑,慎终追远的信仰坚守更奠定了华夏历尽风雨日益深厚的文明。三大古国皆没,大唐依旧繁华,谁知道华夏生生不息的秘密?我们是否还记得那个神秘的仪式——以礼为纸、以敬为笔,华夏的人民几千年书写着同一个问句: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题记
 
 ——题记
  
  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礼在华夏文化中的地位  
+
==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礼在华夏文化中的地位 ==
  
 “祭”,《说文》解为“祭,祀也。以手持肉”。段注:“统言则祭祀不别也。从示,㠯手持肉。此合三字会意也。”其甲骨文与金文皆忠实地记录了远古这一动作景象。  
+
 “祭”,《说文》解为“祭,祀也。以手持肉”。段注:“统言则祭祀不别也。从示,㠯手持肉。此合三字会意也。”其甲骨文与金文皆忠实地记录了远古这一动作景象。  
 “祀”,《说文》曰:“祀,祭无已也”。段注:“析言则祭无巳曰祀。从巳而释为无巳,此如治曰乱,徂曰存,终则有始之义也。”《释名》:“殷曰祀。祀,巳也。新气升,故气巳也。”《孝经•士章疏》:“祀者,似也。似将见先人也。”  
+
 
 祭与祀中都出现了“示”字,何为“示”?《说文》,“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有解,“二,古上字。左画为日,右为月,中为星。画纵者取其光下垂也。示,神事也。故凡宗庙社神只皆从示。”《玉篇》“示者,语也。以事告人曰示也。”   上天垂下日月星的光芒,以示人间。  
+
 “祀”,《说文》曰:“祀,祭无已也”。段注:“析言则祭无巳曰祀。从巳而释为无巳,此如治曰乱,徂曰存,终则有始之义也。”《释名》:“殷曰祀。祀,巳也。新气升,故气巳也。”《孝经•士章疏》:“祀者,似也。似将见先人也。”  
 +
 
 +
 祭与祀中都出现了“示”字,何为“示”?《说文》,“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有解,“二,古上字。左画为日,右为月,中为星。画纵者取其光下垂也。示,神事也。故凡宗庙社神只皆从示。”《玉篇》“示者,语也。以事告人曰示也。” 上天垂下日月星的光芒,以示人间。  
 +
 
 +
可见,以手持肉奉于天地先人,便可沟通天人之界、得到神示与护佑。这就是华夏文化中“祭祀”二字最初的涵义。祭为动作之形,祀为动作之神,日月星光的神示是仪式在人们心中映出的景象。
 +
 
 +
这一祭就是几千年。直到今天,冬至晨曦的微光中,北京天坛的圜丘顶上,还可以清晰地听到日光运行的天声,听到天与人穿透千年的对话。
 +
 
 +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华夏历史,是一部祭祀的历史。以礼治国的中国,历代奉若圭皋的至高政治礼典《周礼》开篇即云,“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如何掌天神、人鬼、地示之礼?《周礼》曰,“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吉,善也。吉礼即祭祀之礼。自此,祭礼在华夏五礼中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历代礼典、正史礼乐志无不依正朔周制将祭祀之吉礼列为首位。
 +
 
 +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将祭祀与战争并列,提到了关系邦国存亡的地位。《论语·述而》,“子之所慎:齐、战、疾”。齐即祭祀斋戒,孔子对于祭是非常慎重的。《礼记》中明确以祭为题的就有三篇,曰“祭法、祭义、祭统”,并《郊特牲》等各篇,从各个角度阐述祭祀之礼的问题。
  
可见,以手持肉奉于天地先人,便可沟通天人之界、得到神示与护佑。这就是华夏文化中“祭祀”二字最初的涵义。祭为动作之形,祀为动作之神,日月星光的神示是仪式在人们心中映出的景象。 
 
这一祭就是几千年。直到今天,冬至晨曦的微光中,北京天坛的圜丘顶上,还可以清晰地听到日光运行的天声,听到天与人穿透千年的对话。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华夏历史,是一部祭祀的历史。以礼治国的中国,历代奉若圭皋的至高政治礼典《周礼》开篇即云,“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如何掌天神、人鬼、地示之礼?《周礼》曰,“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吉,善也。吉礼即祭祀之礼。自此,祭礼在华夏五礼中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历代礼典、正史礼乐志无不依正朔周制将祭祀之吉礼列为首位。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将祭祀与战争并列,提到了关系邦国存亡的地位。《论语·述而》,“子之所慎:齐、战、疾”。齐即祭祀斋戒,孔子对于祭是非常慎重的。《礼记》中明确以祭为题的就有三篇,曰“祭法、祭义、祭统”,并《郊特牲》等各篇,从各个角度阐述祭祀之礼的问题。 
 
 
 祭必华夏,华夏必祭。这是贯穿中国文明历史的最重大的仪式。
 
 祭必华夏,华夏必祭。这是贯穿中国文明历史的最重大的仪式。
  
  二、 夫祭者,自中出,生于心也——远离爱敬之诚的当代祭祀
+
== 夫祭者,自中出,生于心也——远离爱敬之诚的当代祭祀 ==
  
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
{{Cquote| 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 《礼记·祭统》}}
—— 《礼记·祭统》
 
  
 
 以WindowsXP系统自带的全拼输入法5.0输入“jisi”,只能得到“缉私”而得不到“祭祀”。而这一输入法的版本时间是1999年。也就是说,仅仅在7年前,“祭祀”还不是一个热词,实际,“祭祀”多年来一直被等同于“封建迷信”,顶礼膜拜、封建礼教,近百年来,祭祀就是被抛弃、被批判的对象。官方不会去祭“封建制度的维护者”,民间祭拜祖宗也始终受到“移风易俗”的压力。
 
 以WindowsXP系统自带的全拼输入法5.0输入“jisi”,只能得到“缉私”而得不到“祭祀”。而这一输入法的版本时间是1999年。也就是说,仅仅在7年前,“祭祀”还不是一个热词,实际,“祭祀”多年来一直被等同于“封建迷信”,顶礼膜拜、封建礼教,近百年来,祭祀就是被抛弃、被批判的对象。官方不会去祭“封建制度的维护者”,民间祭拜祖宗也始终受到“移风易俗”的压力。
第39行: 第32行:
 
 此为公祭,私祭也不乐观。不言其它,只看被称为华夏第一大祭日的寒食清明节民间的祭祀乱象便知一二。华夏祭祀历来官民并举、绵延不辍,民间本来深通祭礼之义。很遗憾,几世纪的文明沦落,百余年的自我摧残,已经使民间与礼乐生出厚厚的隔膜。不知祭,不知如何祭,不知祭谁,不知为何而祭,祭义于民间的断裂,是华夏礼乐文明最彻底的流失和沦陷。
 
 此为公祭,私祭也不乐观。不言其它,只看被称为华夏第一大祭日的寒食清明节民间的祭祀乱象便知一二。华夏祭祀历来官民并举、绵延不辍,民间本来深通祭礼之义。很遗憾,几世纪的文明沦落,百余年的自我摧残,已经使民间与礼乐生出厚厚的隔膜。不知祭,不知如何祭,不知祭谁,不知为何而祭,祭义于民间的断裂,是华夏礼乐文明最彻底的流失和沦陷。
  
 先夏先贤们反复向后人提示着祭祀的意义。《祭统》说,所谓祭礼,不是外物迫使人那样做,而是发自人的内心。《谷梁传·成公十七年》,“祭者,荐其时也,荐其敬也,荐其美也,非享味也。”《左传》说,“涧溪  
+
 先夏先贤们反复向后人提示着祭祀的意义。《祭统》说,所谓祭礼,不是外物迫使人那样做,而是发自人的内心。《谷梁传·成公十七年》,“祭者,荐其时也,荐其敬也,荐其美也,非享味也。”《左传》说,“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蕴藻之菜。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礼运》郑玄注:“物虽质略,有齐敬之心,则可以荐羞於鬼神,鬼神飨德不飨味也。”朱子在《家礼》中说,“凡祭,主于尽爱敬之诚而已。”  
沼沚之毛,苹蘩蕴藻之菜。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   《礼运》郑玄注:“物虽质略,有齐敬之心,则可以荐羞於鬼神,鬼神飨德不飨味也。”朱子在《家礼》中说,“凡祭,主于尽爱敬之诚而已。”  
 
  
 
 祭祀看起来复杂,其实非常简单。祭者,唯“爱、思、敬、诚”四字而已。心中有爱、有思,有敬,奉礼以尽爱敬之诚。
 
 祭祀看起来复杂,其实非常简单。祭者,唯“爱、思、敬、诚”四字而已。心中有爱、有思,有敬,奉礼以尽爱敬之诚。
   
+
   
 
 《礼器》说,“割刀之用,鸾刀之贵,反本修古,不忘其初也。”有了锋利的割刀,祭祀时为什么还要用古老的鸾刀?是为慎终追远、不忘先人的生存状态。
 
 《礼器》说,“割刀之用,鸾刀之贵,反本修古,不忘其初也。”有了锋利的割刀,祭祀时为什么还要用古老的鸾刀?是为慎终追远、不忘先人的生存状态。
  
 沿用古老的仪式,奉献朴素的祭品,以礼为纸,以敬为笔,以心为砚,以诚为墨,祭祀是示敬,是感怀,是追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
 沿用古老的仪式,奉献朴素的祭品,以礼为纸,以敬为笔,以心为砚,以诚为墨,祭祀是示敬,是感怀,是追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为何要焚柴于天?为何要祭酒于地?为何要奉上三牲之俎、八簋之实?为何要荐献水草之菹、陆产之醢?受祭者已逝,并不可能享受祭祀之物,然而为什么华夏文化千年执着于这样的仪式?  
+
 为何要焚柴于天?为何要祭酒于地?为何要奉上三牲之俎、八簋之实?为何要荐献水草之菹、陆产之醢?受祭者已逝,并不可能享受祭祀之物,然而为什么华夏文化千年执着于这样的仪式?  
 
 这是热衷于祭祀而茫然不知祭之本义的我们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这是热衷于祭祀而茫然不知祭之本义的我们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 什么是做秀 》(摘)/儒生 笑非 撰 
+
===  什么是做秀 ===
  
  什么是做秀
+
  (摘)儒生 笑非 撰
  
 现在文化活动越来越多了,有地 方ZF 的,有旅游景点的,有学术机构的,也有民间自发的,于是自然有人说出“做秀”一词。在下略通古今,在此给个判别标准。
+
 现在文化活动越来越多了,有地 方政府 的,有旅游景点的,有学术机构的,也有民间自发的,于是自然有人说出“做秀”一词。在下略通古今,在此给个判别标准。
  
1、 古礼乃是对神示敬,所以有读祝而无讲话。因为古人的教化是在乡间日用的,不需要额外在祖先面前召开教育会议。在神的面前,大家都是渺小的,都是晚辈,所以古人不会为什么领导名人专家开出特别的位子。所以大家看一看祭祀中说话的方向:对着神位的,这是敬意。对着观众的,就是在做秀。
+
古礼乃是对神示敬,所以有读祝而无讲话。因为古人的教化是在乡间日用的,不需要额外在祖先面前召开教育会议。在神的面前,大家都是渺小的,都是晚辈,所以古人不会为什么领导名人专家开出特别的位子。所以大家看一看祭祀中说话的方向:对着神位的,这是敬意。对着观众的,就是在做秀。
 +
# 古礼讲究对神示敬,而不是今人寄托(或者秀)感情。所以古礼有规定次数(一般都是三献,最高不过九献)的奠献,而现在的祭祀往往喜欢人多势众,一群人相继鲜花。要知道,按照古制,礼无不答,就算长者只是点头示意,面对这几十几百的云子云孙,也是要累死的。所以大家看一下,祭祀究竟是为祖先的健康着想,还是为了给记者照相,那么是不是做秀也就很清楚了。
 +
# 古礼讲究和为贵,所以祭祀完了要馂,也就是大家一起吃完对祖先的祭品,表示一家人聚餐的意思,然后还有分胙,让周围的亲戚朋友也共享祖先的盛宴。但今天的祭祀就没这么多平民意识,大约也就是领导们吃一顿饭店里的食物,参礼者是没份的(除了演出的工资)。当然这没什么,但居然往往还要让祖先吃独食,仿佛祖先不愿意养活子孙一般。更有甚者祭品经年不撤……你吃不了,还得帮活人作秀!
  
2、古礼讲究对神示敬,而不是今人寄托(或者秀)感情。所以古礼有规定次数(一般都是三献,最高不过九献)的奠献,而现在的祭祀往往喜欢人多势众,一群人相继鲜花。要知道,按照古制,礼无不答,就算长者只是点头示意,面对这几十几百的云子云孙,也是要累死的。所以大家看一下,祭祀究竟是为祖先的健康着想,还是为了给记者照相,那么是不是做秀也就很清楚了。
 
 
3、古礼讲究和为贵,所以祭祀完了要馂,也就是大家一起吃完对祖先的祭品,表示一家人聚餐的意思,然后还有分胙,让周围的亲戚朋友也共享祖先的盛宴。但今天的祭祀就没这么多平民意识,大约也就是领导们吃一顿饭店里的食物,参礼者是没份的(除了演出的工资)。当然这没什么,但居然往往还要让祖先吃独食,仿佛祖先不愿意养活子孙一般。更有甚者祭品经年不撤……你吃不了,还得帮活人作秀! 
 
 
 按照这几个标准,截至日前,恰恰是民间祭祀堪称虔诚。
 
 按照这几个标准,截至日前,恰恰是民间祭祀堪称虔诚。
  
 怎样避免做秀?  
+
 怎样避免做秀?  
  
 
 多一点敬意;多一点平民意识;多一点重视传统;少一点自我宣传。
 
 多一点敬意;多一点平民意识;多一点重视传统;少一点自我宣传。
  
  三、 敬天、礼地、爱人——祭礼的分类:天神祭、地祗祭、人鬼祭
+
== 敬天、礼地、爱人——祭礼的分类:天神祭、地祗祭、人鬼祭 ==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与华夏文化中天、地、人的信仰结构吻合,周礼一开始就将祭祀对象分为天神、地祗、人鬼等三类,每类之下再细分为若干等,由此奠定了祭礼敬天、礼地、爱人的三种基本情感指向。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与华夏文化中天、地、人的信仰结构吻合,周礼一开始就将祭祀对象分为天神、地祗、人鬼等三类,每类之下再细分为若干等,由此奠定了祭礼敬天、礼地、爱人的三种基本情感指向。
  
 《周礼全经释原》认为,“出于天叙天秩感应自然”之故,故有此三分之法。“天人之际,幽明之理,未尝不相感通。其召变致祥,捷于影响。人所难知。惟圣人洞于幽明之故,制为天神地示人鬼之三礼,以祀以祭以享而感格之。作为声乐以感召之。其始也以人而事天,其终也天亦不违乎人。至于天人合一,精神流通,而三才各得其所矣。故五官所掌皆人也,而宗伯之三礼,所以理天下之幽者,礼乐鬼神幽明得所。此设立宗伯之本意,是皆出于天叙天秩感应自然,而非出于人为者也。”  
+
 《周礼全经释原》认为,“出于天叙天秩感应自然”之故,故有此三分之法。“天人之际,幽明之理,未尝不相感通。其召变致祥,捷于影响。人所难知。惟圣人洞于幽明之故,制为天神地示人鬼之三礼,以祀以祭以享而感格之。作为声乐以感召之。其始也以人而事天,其终也天亦不违乎人。至于天人合一,精神流通,而三才各得其所矣。故五官所掌皆人也,而宗伯之三礼,所以理天下之幽者,礼乐鬼神幽明得所。此设立宗伯之本意,是皆出于天叙天秩感应自然,而非出于人为者也。”  
 所谓地祗,即大地之神。《朱子类语·卷三·鬼神》,“地何以曰只?   曰:只字只是示字。盖天垂三辰以着象,如日月星辰是也。地亦显山川草木以示人,所以曰地示。用之云:人之祷天地山川,是以我之有感彼之有。子孙之祭先祖,是以我之有感他之无。”  
+
 所谓地祗,即大地之神。《朱子类语·卷三·鬼神》,“地何以曰只? 曰:只字只是示字。盖天垂三辰以着象,如日月星辰是也。地亦显山川草木以示人,所以曰地示。用之云:人之祷天地山川,是以我之有感彼之有。子孙之祭先祖,是以我之有感他之无。”  
人鬼初指逝世的祖先,后基本泛指所有的逝而应祭者。举凡历代帝王、先圣先师、贤臣、先农、先蚕、先火、先炊、先医、先卜等,无所不包。人鬼之祭祭祀环境不同于其它,必于庙中进行。王筠《说文句读》中认为,“宗” 字从“宀” 从“示” ,这表明,“示者,室中之神也,天地神祗,坛而不屋,人鬼则于庙中祭之。”《说文》段注也说,“尊莫尊于祖庙,故谓之宗庙”。
 
  
  天神 地祗 、人鬼 三类 祭祀 又细分 : 
+
  人鬼初指逝世的祖先,后基本泛指所有的逝而应祭者。举凡历代帝王、先圣先师、贤臣、先农、先蚕、先火、先炊 先医 先卜等,无所不包。 人鬼 之祭 祭祀 环境不同于其它,必于庙中进行。王筠《说文句读》中认 ,“宗” 字从“宀” 从“示” ,这表明,“示者,室中之神也,天地神祗,坛而不屋,人鬼则于庙中祭之。”《说文》段注也说,“尊莫尊于祖庙,故谓之宗庙”。
  
  天神祭:  
+
 天神 、地祗、人鬼三类 祀又细分为 :  
 +
 
 +
=== 天神祭 ===
 
 第一等:祭昊天上帝(天子行祭)
 
 第一等:祭昊天上帝(天子行祭)
  
第85行: 第77行:
 
 第三等:凡是职有所司、有功于民的列星(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司民、司禄、分野星、房星、灵星、农星、太岁等)
 
 第三等:凡是职有所司、有功于民的列星(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司民、司禄、分野星、房星、灵星、农星、太岁等)
  
  地祗祭 : 
+
=== 地祗祭 ===
 
 第一等:社(土地神)、稷(谷神)、五祀(五行之神)、五岳(泰、华、恒、衡、嵩山)
 
 第一等:社(土地神)、稷(谷神)、五祀(五行之神)、五岳(泰、华、恒、衡、嵩山)
  
第92行: 第84行:
 
 第三等:四方百物(掌管四方百物的各种小神,如春祀户,夏祀灶,中央祀中溜,秋祀门,冬祀行)
 
 第三等:四方百物(掌管四方百物的各种小神,如春祀户,夏祀灶,中央祀中溜,秋祀门,冬祀行)
  
  人鬼祭
+
=== 人鬼祭 ===
 
 先祖、历代帝王、先圣、先师、贤臣、先农、先蚕、先火、先炊、先医、先卜等。
 
 先祖、历代帝王、先圣、先师、贤臣、先农、先蚕、先火、先炊、先医、先卜等。
  
 
 历代祭礼,所祭对象反复增删演变,但不出其类。如同集权的统治结构一样,自人鬼至天神,祭祀权力逐渐上移。庶民只能祭祀祖先和四方百物,天神、高层级的地祗祭祀是贵族的专属,祭天更是天子的特权,绝不容许他人染指。或者说,大部分祭祀权力集中在社会结构的上层,只有少部分的祭祀容许底层民间施行。天子祭天与庶民祭祖,构成了华夏传统祭祀结构的两极。
 
 历代祭礼,所祭对象反复增删演变,但不出其类。如同集权的统治结构一样,自人鬼至天神,祭祀权力逐渐上移。庶民只能祭祀祖先和四方百物,天神、高层级的地祗祭祀是贵族的专属,祭天更是天子的特权,绝不容许他人染指。或者说,大部分祭祀权力集中在社会结构的上层,只有少部分的祭祀容许底层民间施行。天子祭天与庶民祭祖,构成了华夏传统祭祀结构的两极。
  
  四、 祭思敬,丧思哀——华夏传统祭义
+
== 祭思敬,丧思哀——华夏传统祭义 ==
  
 
 华夏礼乐,可谓周公采天地玄纁二色调出的文化治世蓝图,儒家承此盛典,发扬广大,泽被华夏千年。礼者,襟带华夏的文化律法,道统秩序的视听昭示,修古反本的文明盛仪,修齐治平的教化之道,世俗浪漫化的生命艺术。礼,一言以蔽之,意在法天地之道,造天人、人人之和谐。
 
 华夏礼乐,可谓周公采天地玄纁二色调出的文化治世蓝图,儒家承此盛典,发扬广大,泽被华夏千年。礼者,襟带华夏的文化律法,道统秩序的视听昭示,修古反本的文明盛仪,修齐治平的教化之道,世俗浪漫化的生命艺术。礼,一言以蔽之,意在法天地之道,造天人、人人之和谐。
第103行: 第95行:
 
 何为华夏传统祭义?这实在是一个浩繁艰深的课题。历代经学礼学家皓首穷经,也难以摹其全形。这一献一祭一拜的看似简单的仪式中,融入了华夏先民太多的态度、动机、情感与思考,我们做为初学者,不敢对“华夏传统祭义”这极具概括性的命题妄下简单的断言。不如一起从牵涉祭礼的经典的论着中,体会华夏先人心中的祭的涵义。
 
 何为华夏传统祭义?这实在是一个浩繁艰深的课题。历代经学礼学家皓首穷经,也难以摹其全形。这一献一祭一拜的看似简单的仪式中,融入了华夏先民太多的态度、动机、情感与思考,我们做为初学者,不敢对“华夏传统祭义”这极具概括性的命题妄下简单的断言。不如一起从牵涉祭礼的经典的论着中,体会华夏先人心中的祭的涵义。
  
  周礼 】 
+
=== 周礼 ===
  · 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  
+
 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狸沈祭山林川泽,以   辜祭四方百物。以肆献裸享先王,以馈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
+
 
 +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狸沈祭山林川泽,以 辜祭四方百物。以肆献裸享先王,以馈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
 +
 
 +
=== 论语 ===
 +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
 
 +
:孔子认为,与其奢不如俭更接近礼的本义。《礼运》也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郑玄注:“言其物虽质略,有齐敬之心,则可以荐羞於鬼神,鬼神飨德不飨味也。”
 +
 
 +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
 
 +
: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里,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里。这是非常重要的祭祀原则。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由别人代祭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样。
 +
 
 +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
 
 +
:玉帛钟鼓,是礼之用,非礼之本。
 +
 
 +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
 
 +
:祭思敬,丧思哀
 +
 
 +
=== 礼记·礼器/郊特牲/祭法/祭义/祭统 ===
 +
是故天时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曲有利也,故天不生,地不养,君子不以为礼,鬼神弗飨也。居山以鱼鳖为礼,居泽以鹿豕为礼,君子谓之不知礼,故必举其定国之数,以为礼之大经。礼之大伦,以地广狭,礼之薄厚,与年之上下,是故年虽大杀,众不匡惧,则上之制礼也节矣。
 +
 
 +
:万物各有其用,不按时节生长、不按地域养出的动物,君子不拿它来做祭品,鬼神也不会享用。居山者以鱼鳖、居水者以鹿豕为祭品,完全没有必要,是违背祭的本义的。制定礼仪应根据实际情况,礼的厚薄要根据年景,即使碰到坏年景也不用担心,因为礼是适当的。
 +
 
 +
社稷山川之事.鬼神之祭.体也.丧祭之用.宾客之交.义也.羔豚而祭.百官皆足.大牢而祭.不必有余.此之谓称也.
 +
 
 +
:社稷山川与鬼神之祭,要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祭法,这是体。丧祭的费用、交往宾客的开支,必须恰当合适,这是宜。参加祭祀的人们都要分得一份牲体,不使其剩余,此为称。
 +
 
 +
君子曰.祭祀不祈.不麾蚤.不乐葆大.不善嘉事.牲不及肥大.荐不美多品.
  
【论语】 
+
:君 子认为, 祭祀 是祈求额外 赐福 是出自自己的内心 不是得意于提早举行、器币高大华丽、祭牲的肥大和祭品的丰富 这是都 是祭祀真正的意义所在 。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孔 子认为, 与其奢 如俭更接近礼 本义。《礼运》也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 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 郑玄注:“言其物虽质略,有齐敬之心 则可以荐羞於鬼神,鬼神飨德 飨味也 ”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 
+
  之于礼也.非作而致其情也
  
——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里 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里 这是非常重要 祭祀原则。孔子 说, 我如果不亲自参加 祭祀 ,由别 代祭那就如同不 祭祀 一样  
+
:君子行礼 不是故意做作来表达感情 以今天 说,祭祀 不是为了做秀给 看。 祭祀 秀是违背礼的本义的 。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玉帛钟鼓,是 礼之用 ,非礼 本。 
+
 礼 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故凶事不诏.朝事以乐.醴酒之用.玄酒之尚.割刀 之用 .鸾刀之贵.莞簟之安.而槁鞂 设.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祭思敬 丧思哀 
+
:礼是让人们返回人的本心,遵从古来的传统 不忘先人的原始状态的。 礼记 这一段揭示了为什么 祀现场出现那么多“落伍”的东西,明明 了甘甜的美酒,却要用无味的玄酒(清水);明明 了锋利的割刀,却要用古时的鸾刀;明明 了细软的席 ,却要用秸杆编的粗席。通过 断的祭祀仪式, 常让人们从繁华的生活中暂时脱离,回归本心,返本、追怀、静心、反思,这就 祭祀的一 意义。
礼记 ·礼器/郊特牲/ 法/祭义/祭统】 
 
·是故天时 生也.地理 宜也.人官 能也.物曲有利也.故天不生.地不养.君 子不 以为礼.鬼神弗飨也.居山以鱼鳖为礼.居泽以鹿豕为礼.君子谓之不知礼.故必举其定国之数.以为礼之大 .礼之大伦.以地广狭.礼之薄厚.与年之上下. 故年虽 杀.众不匡惧.则上之制礼也节矣.
 
  
  ——万物各有其 ,不按时节生长、不按地域养出的动物,君子不拿它来做祭 ,鬼 也不会享用。居山者以鱼鳖、居水者以鹿豕为祭品,完全没有必要,是违背祭的本 的。制定礼仪应根据实际情况,礼的厚薄要根据年景,即使碰到坏年景 不用担心,因为礼是适当的。 
+
  不敢 常亵味而贵多 .所以交于 明之 义也 .非食味 道也 先王 可食 也. 而不可耆也.卷冕路车 可陈也 而不可好 也. 武壮. 不可乐也 宗庙之威 .而 不可安也.宗庙之器.可用也 可便其利也.所以交于神明者 不可以同于所安乐 也.
·社稷山川 鬼神 也. 丧祭之用 宾客之交 也. 羔豚 百官皆足 大牢 .不 必有余 谓称 也.
 
  
——社稷山川与鬼神之 ,要根据 同对象采 不同 祭法 祭的 费用、交往宾客 开支 必须恰当合适,这 参加 祀的 人们 都要分得一份牲体 ,不 使其剩余,此为称  
+
: 日常好吃 食物味道 为了奉献神明享用的 先王的荐 可以吃但不可常吃,穿 冕服坐 路车 可以陈设但不能玩乐。大舞之武雄壮但 不能用作日常娱乐 宗庙巍峨但不能日常居住, 器可用但不能图便利拿去做日常使用。这些东西奉献神明,不能等同于 人们 为了生活安乐而日常使用的东西。可见,祭有专属,有象征性 ,不 能拿祭品乱用
  ·君子曰. 不麾蚤 .不 乐葆大 .不 善嘉事 牲不及肥大 荐不美多品
+
   
 +
祭不 欲数 数则烦 烦则 欲疏 疏则怠 怠则忘
  
——君子认为, 祭祀不 是祈求额外 赐福而是出自自己的内 心。不 是得意于提早举行、器币高大华丽、祭牲的肥大和祭品的丰富 这是都不是祭祀真正的意义所在。 
+
: 祭祀不 要太频繁,太频繁就会厌烦,厌烦了就会失去恭敬 的心 祭祀 要太稀疏,太稀疏就会慢怠 慢怠就容易淡忘 。  
·君子之于礼也.非作而致其情也
 
  
  —— 君子 行礼,不是故意做作来表达感情。以今天的话说,祭祀不是为了做秀给人看。祭祀秀是违背礼的本义的。 
+
 君子反古 复始 .不忘其 所由生 也. 致其敬 发其情 竭力从事 以报其亲 不敢弗尽也
·礼也者. 本修 古.不忘其 初者 也. 故凶事不诏.朝事 醴酒之用 玄酒之尚 割刀之用 鸾刀之贵.莞簟之安.而槁鞂之设
 
  
——礼是让人们返回人的本心,遵从古来的传统 ,不忘 先人的原始状态的。礼记这一段揭示了为什么祭祀现场出现那么多“落伍”的东西,明明有了甘甜的美酒,却要用无味的玄酒(清水);明明有了锋利的割刀,却要用古时的鸾刀;明明有了细软的席子,却要用秸杆编的粗席。通过不断的祭祀仪式,经常让人们 繁华的生活中暂时脱离,回归本心,返本、追怀、静心、反思 这就是祭祀的一大意义。 
+
:君子追念祖先 ,不忘 自己 何而来 ,所以 向鬼 表达自己的敬意和感情,竭力去工作 报答亲人, 遗余力。
·不敢用常亵味而贵多品. 所以 交于 明之义也.非食味之道也.先王之荐.可食也.而不可耆也.卷冕路车.可陈也.而不可好也.武壮.而不可乐也.宗庙之威.而不可安也.宗庙之器.可用也.而不可便其利也.所 交于神明者. 可以同于所安乐之义也.
 
  
  ——祭品不是用日常好吃的食物味 ,而是为了奉献神明享用的。先王的荐祭可以吃但不可常吃,穿的冕服坐的路车,可以陈设但不能玩乐。大舞之武雄壮但是不能用作日常娱乐。宗庙巍峨但不能日常居住,祭器可用但不能图便利拿去做日常使用。这些东西奉献神明,不能等同 人们为了生活安乐而日常使用的东西。可见,祭 专属,有象征性,不能拿 品乱用。 
+
  凡治人之 .莫急 礼.礼 五经.莫重于 .夫 者.非物自外至者也 自中出生于心也 心怵而奉之以礼 是故唯贤者能尽 之义
· 不欲数 数则烦 烦则不敬 .祭 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
 
  
—— 祀不 太频繁 太频繁就会厌烦 厌烦了就会失去恭敬 的心 祭祀不要太稀疏 太稀疏 会慢怠,慢怠就容易淡忘  
+
:一切治理人民的措施中,再没有比礼更重要的了。礼有五类,没有比 礼更重 的了。所谓祭礼 不是外物迫使人那样做 而是出自人 心。 内心有思念亲人的念头 表现在行为上 是祭礼 。所以 只有贤者才能充分理解祭祀的意义。
·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 由生也.是 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
 
  
  ——君子追念祖先,不忘自己从何而来,所以向 鬼神 表达自己的敬意和感情,竭力去工作以报答亲人,不遗余力。 
+
  夫祭有十伦焉.见事 鬼神之道 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 见贵贱之等焉 见亲疏之杀焉 见爵赏之施焉 妇之别焉 见政事之均焉 见长幼之序焉 见上下 际焉 谓十伦
·凡治人 之道. 莫急于礼 礼有五经 莫重于祭 .夫 祭者 非物自外至者也 自中出生于心也 心怵而奉 以礼 是故唯贤者能尽祭
 
  
——一切治理人民的措施中,再没有比礼更重要的了。礼有五类,没有比 礼更重要的了。所谓祭礼,不是外物迫使人那样做,而是出自人的内心。内心 思念亲人的念头, 表现 在行为上就是祭礼。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充分理解祭祀的意义。 
+
: 十种意义: 表现 事鬼神 的方法,表现 君臣之 间的名份,表现 父子之 间的 理,表现 贵贱之 间的 级,表现 亲疏 的差别,表现 爵赏 的给予,表现 夫妇 的区 ,表现 政事 的平 ,表现 长幼 的次 ,表现 上下之 间的分 。显然,这是一些需要我们谨慎扬弃的祭祀思想。
·夫祭有十伦焉.见 事鬼神 之道焉.见 君臣之 义焉.见 父子之伦 焉.见 贵贱之等 焉.见 亲疏 之杀焉.见 爵赏 之施焉.见 夫妇 焉.见 政事 焉.见 长幼 焉.见 上下之际 焉.此之谓十伦.
 
  
  ——祭祀有十种意义:表现 事鬼神的方法,表现君臣之间的名份,表现父子之间的伦理,表现贵贱之间的等级,表现亲疏的差别,表现爵赏的给予,表现夫妇的区别,表现政事的平均,表现长幼的次序,表现上下之间的分际。显然,这是一些需要我们谨慎扬弃的祭祀思想。
+
----
 +
[http://www.tianhan.com.cn 天汉民族文化网]與[http://tieba.baidu.com/f?ie=utf-8&kw=汉 百度汉服贴吧] 【民族传统服饰·礼仪·节日复兴计划】设计组 [[溪山琴况(天风环佩)]]、蒹葭从风 撰

2013年6月5日 (三) 05:24的最新版本

Accessories-text-editor.svg
這是文章
這是由【民族传统服饰·礼仪·节日复兴计划】设计组溪山琴况(天风环佩)、蒹葭从风寫的一篇文章,不屬於漢服百科的一部分。文章的版權屬於作者所有。

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其时,是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朱子云,凡祭,主于尽爱敬之诚而已。其时已是一千多年后的南宋。无礼不成中国,无祭便无华夏。千年风云,捍卫中国的不仅是勇士的刀剑,慎终追远的信仰坚守更奠定了华夏历尽风雨日益深厚的文明。三大古国皆没,大唐依旧繁华,谁知道华夏生生不息的秘密?我们是否还记得那个神秘的仪式——以礼为纸、以敬为笔,华夏的人民几千年书写着同一个问句: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题记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礼在华夏文化中的地位[编辑]

“祭”,《说文》解为“祭,祀也。以手持肉”。段注:“统言则祭祀不别也。从示,㠯手持肉。此合三字会意也。”其甲骨文与金文皆忠实地记录了远古这一动作景象。

“祀”,《说文》曰:“祀,祭无已也”。段注:“析言则祭无巳曰祀。从巳而释为无巳,此如治曰乱,徂曰存,终则有始之义也。”《释名》:“殷曰祀。祀,巳也。新气升,故气巳也。”《孝经•士章疏》:“祀者,似也。似将见先人也。”

祭与祀中都出现了“示”字,何为“示”?《说文》,“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有解,“二,古上字。左画为日,右为月,中为星。画纵者取其光下垂也。示,神事也。故凡宗庙社神只皆从示。”《玉篇》“示者,语也。以事告人曰示也。” 上天垂下日月星的光芒,以示人间。

可见,以手持肉奉于天地先人,便可沟通天人之界、得到神示与护佑。这就是华夏文化中“祭祀”二字最初的涵义。祭为动作之形,祀为动作之神,日月星光的神示是仪式在人们心中映出的景象。

这一祭就是几千年。直到今天,冬至晨曦的微光中,北京天坛的圜丘顶上,还可以清晰地听到日光运行的天声,听到天与人穿透千年的对话。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华夏历史,是一部祭祀的历史。以礼治国的中国,历代奉若圭皋的至高政治礼典《周礼》开篇即云,“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如何掌天神、人鬼、地示之礼?《周礼》曰,“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吉,善也。吉礼即祭祀之礼。自此,祭礼在华夏五礼中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历代礼典、正史礼乐志无不依正朔周制将祭祀之吉礼列为首位。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将祭祀与战争并列,提到了关系邦国存亡的地位。《论语·述而》,“子之所慎:齐、战、疾”。齐即祭祀斋戒,孔子对于祭是非常慎重的。《礼记》中明确以祭为题的就有三篇,曰“祭法、祭义、祭统”,并《郊特牲》等各篇,从各个角度阐述祭祀之礼的问题。

祭必华夏,华夏必祭。这是贯穿中国文明历史的最重大的仪式。

夫祭者,自中出,生于心也——远离爱敬之诚的当代祭祀[编辑]

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礼记·祭统》


以WindowsXP系统自带的全拼输入法5.0输入“jisi”,只能得到“缉私”而得不到“祭祀”。而这一输入法的版本时间是1999年。也就是说,仅仅在7年前,“祭祀”还不是一个热词,实际,“祭祀”多年来一直被等同于“封建迷信”,顶礼膜拜、封建礼教,近百年来,祭祀就是被抛弃、被批判的对象。官方不会去祭“封建制度的维护者”,民间祭拜祖宗也始终受到“移风易俗”的压力。

世事就是这样诡异,似乎在一夜之间,祭祀一词的热度急剧飙升,“公祭”成了热门的玩意。往昔的敝履成了灿灿的金靴,被各路官员们穿着轻快地踩在各场公祭的红毯上。身着西装挂着绶带的祭官屁股对着先祖,礼炮响过之后,便开始诵读千篇一律的祭文。礼仪之邦早已不在了,但是文化崛起的口号下,盛世繁华的物质支撑下,躯壳似乎更加鲜亮。有人说,现在中国的公祭比人文先祖还多。的确,有祖宗要祭,没有祖宗找个祖宗也要祭,祭祀成了秀场,祖先成了道具,年复一年地被子孙们扯着胡子玩着时髦的文化游戏。

此为公祭,私祭也不乐观。不言其它,只看被称为华夏第一大祭日的寒食清明节民间的祭祀乱象便知一二。华夏祭祀历来官民并举、绵延不辍,民间本来深通祭礼之义。很遗憾,几世纪的文明沦落,百余年的自我摧残,已经使民间与礼乐生出厚厚的隔膜。不知祭,不知如何祭,不知祭谁,不知为何而祭,祭义于民间的断裂,是华夏礼乐文明最彻底的流失和沦陷。

先夏先贤们反复向后人提示着祭祀的意义。《祭统》说,所谓祭礼,不是外物迫使人那样做,而是发自人的内心。《谷梁传·成公十七年》,“祭者,荐其时也,荐其敬也,荐其美也,非享味也。”《左传》说,“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蕴藻之菜。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礼运》郑玄注:“物虽质略,有齐敬之心,则可以荐羞於鬼神,鬼神飨德不飨味也。”朱子在《家礼》中说,“凡祭,主于尽爱敬之诚而已。”

祭祀看起来复杂,其实非常简单。祭者,唯“爱、思、敬、诚”四字而已。心中有爱、有思,有敬,奉礼以尽爱敬之诚。

《礼器》说,“割刀之用,鸾刀之贵,反本修古,不忘其初也。”有了锋利的割刀,祭祀时为什么还要用古老的鸾刀?是为慎终追远、不忘先人的生存状态。

沿用古老的仪式,奉献朴素的祭品,以礼为纸,以敬为笔,以心为砚,以诚为墨,祭祀是示敬,是感怀,是追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为何要焚柴于天?为何要祭酒于地?为何要奉上三牲之俎、八簋之实?为何要荐献水草之菹、陆产之醢?受祭者已逝,并不可能享受祭祀之物,然而为什么华夏文化千年执着于这样的仪式? 这是热衷于祭祀而茫然不知祭之本义的我们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什么是做秀[编辑]

(摘)儒生 笑非 撰

现在文化活动越来越多了,有地方政府的,有旅游景点的,有学术机构的,也有民间自发的,于是自然有人说出“做秀”一词。在下略通古今,在此给个判别标准。

  1. 古礼乃是对神示敬,所以有读祝而无讲话。因为古人的教化是在乡间日用的,不需要额外在祖先面前召开教育会议。在神的面前,大家都是渺小的,都是晚辈,所以古人不会为什么领导名人专家开出特别的位子。所以大家看一看祭祀中说话的方向:对着神位的,这是敬意。对着观众的,就是在做秀。
  2. 古礼讲究对神示敬,而不是今人寄托(或者秀)感情。所以古礼有规定次数(一般都是三献,最高不过九献)的奠献,而现在的祭祀往往喜欢人多势众,一群人相继鲜花。要知道,按照古制,礼无不答,就算长者只是点头示意,面对这几十几百的云子云孙,也是要累死的。所以大家看一下,祭祀究竟是为祖先的健康着想,还是为了给记者照相,那么是不是做秀也就很清楚了。
  3. 古礼讲究和为贵,所以祭祀完了要馂,也就是大家一起吃完对祖先的祭品,表示一家人聚餐的意思,然后还有分胙,让周围的亲戚朋友也共享祖先的盛宴。但今天的祭祀就没这么多平民意识,大约也就是领导们吃一顿饭店里的食物,参礼者是没份的(除了演出的工资)。当然这没什么,但居然往往还要让祖先吃独食,仿佛祖先不愿意养活子孙一般。更有甚者祭品经年不撤……你吃不了,还得帮活人作秀!

按照这几个标准,截至日前,恰恰是民间祭祀堪称虔诚。

怎样避免做秀?

多一点敬意;多一点平民意识;多一点重视传统;少一点自我宣传。

敬天、礼地、爱人——祭礼的分类:天神祭、地祗祭、人鬼祭[编辑]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与华夏文化中天、地、人的信仰结构吻合,周礼一开始就将祭祀对象分为天神、地祗、人鬼等三类,每类之下再细分为若干等,由此奠定了祭礼敬天、礼地、爱人的三种基本情感指向。

《周礼全经释原》认为,“出于天叙天秩感应自然”之故,故有此三分之法。“天人之际,幽明之理,未尝不相感通。其召变致祥,捷于影响。人所难知。惟圣人洞于幽明之故,制为天神地示人鬼之三礼,以祀以祭以享而感格之。作为声乐以感召之。其始也以人而事天,其终也天亦不违乎人。至于天人合一,精神流通,而三才各得其所矣。故五官所掌皆人也,而宗伯之三礼,所以理天下之幽者,礼乐鬼神幽明得所。此设立宗伯之本意,是皆出于天叙天秩感应自然,而非出于人为者也。” 所谓地祗,即大地之神。《朱子类语·卷三·鬼神》,“地何以曰只? 曰:只字只是示字。盖天垂三辰以着象,如日月星辰是也。地亦显山川草木以示人,所以曰地示。用之云:人之祷天地山川,是以我之有感彼之有。子孙之祭先祖,是以我之有感他之无。”

人鬼初指逝世的祖先,后基本泛指所有的逝而应祭者。举凡历代帝王、先圣先师、贤臣、先农、先蚕、先火、先炊、先医、先卜等,无所不包。人鬼之祭祭祀环境不同于其它,必于庙中进行。王筠《说文句读》中认为,“宗” 字从“宀” 从“示” ,这表明,“示者,室中之神也,天地神祗,坛而不屋,人鬼则于庙中祭之。”《说文》段注也说,“尊莫尊于祖庙,故谓之宗庙”。

天神、地祗、人鬼三类祭祀又细分为:

天神祭[编辑]

第一等:祭昊天上帝(天子行祭)

第二等:祭日月星辰。即日、月、五纬(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十二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二十八宿(东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西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北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

第三等:凡是职有所司、有功于民的列星(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司民、司禄、分野星、房星、灵星、农星、太岁等)

地祗祭[编辑]

第一等:社(土地神)、稷(谷神)、五祀(五行之神)、五岳(泰、华、恒、衡、嵩山)

第二等:山林、川泽、四镇(扬州会稽山、青州沂山、幽州医无闾、冀州霍山)、四渎(江、河、淮、济)、城隍、四方山川、五祀、六宗

第三等:四方百物(掌管四方百物的各种小神,如春祀户,夏祀灶,中央祀中溜,秋祀门,冬祀行)

人鬼祭[编辑]

先祖、历代帝王、先圣、先师、贤臣、先农、先蚕、先火、先炊、先医、先卜等。

历代祭礼,所祭对象反复增删演变,但不出其类。如同集权的统治结构一样,自人鬼至天神,祭祀权力逐渐上移。庶民只能祭祀祖先和四方百物,天神、高层级的地祗祭祀是贵族的专属,祭天更是天子的特权,绝不容许他人染指。或者说,大部分祭祀权力集中在社会结构的上层,只有少部分的祭祀容许底层民间施行。天子祭天与庶民祭祖,构成了华夏传统祭祀结构的两极。

祭思敬,丧思哀——华夏传统祭义[编辑]

华夏礼乐,可谓周公采天地玄纁二色调出的文化治世蓝图,儒家承此盛典,发扬广大,泽被华夏千年。礼者,襟带华夏的文化律法,道统秩序的视听昭示,修古反本的文明盛仪,修齐治平的教化之道,世俗浪漫化的生命艺术。礼,一言以蔽之,意在法天地之道,造天人、人人之和谐。

何为华夏传统祭义?这实在是一个浩繁艰深的课题。历代经学礼学家皓首穷经,也难以摹其全形。这一献一祭一拜的看似简单的仪式中,融入了华夏先民太多的态度、动机、情感与思考,我们做为初学者,不敢对“华夏传统祭义”这极具概括性的命题妄下简单的断言。不如一起从牵涉祭礼的经典的论着中,体会华夏先人心中的祭的涵义。

周礼[编辑]

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狸沈祭山林川泽,以 辜祭四方百物。以肆献裸享先王,以馈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

论语[编辑]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孔子认为,与其奢不如俭更接近礼的本义。《礼运》也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郑玄注:“言其物虽质略,有齐敬之心,则可以荐羞於鬼神,鬼神飨德不飨味也。”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里,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里。这是非常重要的祭祀原则。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由别人代祭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样。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玉帛钟鼓,是礼之用,非礼之本。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祭思敬,丧思哀

礼记·礼器/郊特牲/祭法/祭义/祭统[编辑]

是故天时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曲有利也,故天不生,地不养,君子不以为礼,鬼神弗飨也。居山以鱼鳖为礼,居泽以鹿豕为礼,君子谓之不知礼,故必举其定国之数,以为礼之大经。礼之大伦,以地广狭,礼之薄厚,与年之上下,是故年虽大杀,众不匡惧,则上之制礼也节矣。

万物各有其用,不按时节生长、不按地域养出的动物,君子不拿它来做祭品,鬼神也不会享用。居山者以鱼鳖、居水者以鹿豕为祭品,完全没有必要,是违背祭的本义的。制定礼仪应根据实际情况,礼的厚薄要根据年景,即使碰到坏年景也不用担心,因为礼是适当的。

社稷山川之事.鬼神之祭.体也.丧祭之用.宾客之交.义也.羔豚而祭.百官皆足.大牢而祭.不必有余.此之谓称也.

社稷山川与鬼神之祭,要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祭法,这是体。丧祭的费用、交往宾客的开支,必须恰当合适,这是宜。参加祭祀的人们都要分得一份牲体,不使其剩余,此为称。

君子曰.祭祀不祈.不麾蚤.不乐葆大.不善嘉事.牲不及肥大.荐不美多品.

君子认为,祭祀不是祈求额外的赐福而是出自自己的内心。不是得意于提早举行、器币高大华丽、祭牲的肥大和祭品的丰富,这是都不是祭祀真正的意义所在。

君子之于礼也.非作而致其情也。

君子行礼,不是故意做作来表达感情。以今天的话说,祭祀不是为了做秀给人看。祭祀秀是违背礼的本义的。

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故凶事不诏.朝事以乐.醴酒之用.玄酒之尚.割刀之用.鸾刀之贵.莞簟之安.而槁鞂之设.

礼是让人们返回人的本心,遵从古来的传统,不忘先人的原始状态的。礼记这一段揭示了为什么祭祀现场出现那么多“落伍”的东西,明明有了甘甜的美酒,却要用无味的玄酒(清水);明明有了锋利的割刀,却要用古时的鸾刀;明明有了细软的席子,却要用秸杆编的粗席。通过不断的祭祀仪式,经常让人们从繁华的生活中暂时脱离,回归本心,返本、追怀、静心、反思,这就是祭祀的一大意义。

不敢用常亵味而贵多品.所以交于神明之义也.非食味之道也.先王之荐.可食也.而不可耆也.卷冕路车.可陈也.而不可好也.武壮.而不可乐也.宗庙之威.而不可安也.宗庙之器.可用也.而不可便其利也.所以交于神明者.不可以同于所安乐之义也.

祭品不是用日常好吃的食物味道,而是为了奉献神明享用的。先王的荐祭可以吃但不可常吃,穿的冕服坐的路车,可以陈设但不能玩乐。大舞之武雄壮但是不能用作日常娱乐。宗庙巍峨但不能日常居住,祭器可用但不能图便利拿去做日常使用。这些东西奉献神明,不能等同于人们为了生活安乐而日常使用的东西。可见,祭有专属,有象征性,不能拿祭品乱用。

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

祭祀不要太频繁,太频繁就会厌烦,厌烦了就会失去恭敬的心情。祭祀不要太稀疏,太稀疏就会慢怠,慢怠就容易淡忘。

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

君子追念祖先,不忘自己从何而来,所以向鬼神表达自己的敬意和感情,竭力去工作以报答亲人,不遗余力。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一切治理人民的措施中,再没有比礼更重要的了。礼有五类,没有比祭礼更重要的了。所谓祭礼,不是外物迫使人那样做,而是出自人的内心。内心有思念亲人的念头,表现在行为上就是祭礼。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充分理解祭祀的意义。

夫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此之谓十伦.

祭祀有十种意义:表现服事鬼神的方法,表现君臣之间的名份,表现父子之间的伦理,表现贵贱之间的等级,表现亲疏的差别,表现爵赏的给予,表现夫妇的区别,表现政事的平均,表现长幼的次序,表现上下之间的分际。显然,这是一些需要我们谨慎扬弃的祭祀思想。

天汉民族文化网百度汉服贴吧 【民族传统服饰·礼仪·节日复兴计划】设计组 溪山琴况(天风环佩)、蒹葭从风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