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汉服WP”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警告:您没有登录。如果您做出任意编辑,您的IP地址将会公开可见。如果您登录创建一个账户,您的编辑将归属于您的用户名,且将享受其他好处。

该编辑可以被撤销。请检查下面的对比以核实您想要撤销的内容,然后保存下面的更改以完成撤销。
最后版本 您的文字
第799行: 第799行:
  
 
=== 汉服和[[舞蹈]] ===
 
=== 汉服和[[舞蹈]] ===
 +
{{gallery|height=200|width=200
 +
|File:VM 4737 Hubei Provincial Museum - bianzhong performance.jpg|[[雅乐]]表演
 +
|File:Henan Museum traditional performance pic 2.jpg|河南博物院[[雅乐]]表演装束
 +
}}
 
 舞蹈是儒教郊祀和朝会仪式中的重要环节。”《三辅黄图》卷五记载:“[汉]武帝时祭泰乙,上通天台,舞八岁童男女三百人,祠祀招仙人。”例如,唐代舞蹈,有文、武之分。武舞又称“健舞”,文舞又称“软舞”,两种风格截然不同;前者威武激越,后者飘然若仙。两种不同的舞蹈采用两种不同的服饰。总的看来,健舞的舞服以小袖为多,以便腾越旋转。而软舞的服装则多用大袖,以表现出婉转、舒展的姿态。郊庙雅乐的重要乐器是编钟,味淡声希,伶官口耳相传,其音韵曲折、恬淡高雅。但歷史上由於蠻族的入侵,歷史上絕大多數樂律制度,典籍樂譜都已經失傳。<ref>{{cite web|title=历代女子服饰发式变迁|url=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43631_30824.html}}</ref>
 
 舞蹈是儒教郊祀和朝会仪式中的重要环节。”《三辅黄图》卷五记载:“[汉]武帝时祭泰乙,上通天台,舞八岁童男女三百人,祠祀招仙人。”例如,唐代舞蹈,有文、武之分。武舞又称“健舞”,文舞又称“软舞”,两种风格截然不同;前者威武激越,后者飘然若仙。两种不同的舞蹈采用两种不同的服饰。总的看来,健舞的舞服以小袖为多,以便腾越旋转。而软舞的服装则多用大袖,以表现出婉转、舒展的姿态。郊庙雅乐的重要乐器是编钟,味淡声希,伶官口耳相传,其音韵曲折、恬淡高雅。但歷史上由於蠻族的入侵,歷史上絕大多數樂律制度,典籍樂譜都已經失傳。<ref>{{cite web|title=历代女子服饰发式变迁|url=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43631_30824.html}}</ref>
  
第864行: 第868行:
 
[[越南]]古称[[交趾]](中國稱作「[[安南]]」),西元[[968年]],[[丁部领]]建立[[丁朝]](大瞿越國),开始成为独立的封建王朝,兩年後([[970年]])自称皇帝。在服饰上,尤其是宫廷礼服,皇帝、大臣的朝服,几乎就是中国汉族王朝宫廷礼服,皇帝、大臣朝服的翻版,试以越南末代皇帝[[保大]]所着之[[弁冠]]、[[冕服|兖服]]来看,与[[明朝]]宗藩服饰如出一辙,不过比之明朝皇帝,其造型显得小一号而已。以汉族帝王的正式礼服——[[冕服|冕旒袞服]]为例,明代皇帝的冕旒是十二旒的,越南是六旒的。
 
[[越南]]古称[[交趾]](中國稱作「[[安南]]」),西元[[968年]],[[丁部领]]建立[[丁朝]](大瞿越國),开始成为独立的封建王朝,兩年後([[970年]])自称皇帝。在服饰上,尤其是宫廷礼服,皇帝、大臣的朝服,几乎就是中国汉族王朝宫廷礼服,皇帝、大臣朝服的翻版,试以越南末代皇帝[[保大]]所着之[[弁冠]]、[[冕服|兖服]]来看,与[[明朝]]宗藩服饰如出一辙,不过比之明朝皇帝,其造型显得小一号而已。以汉族帝王的正式礼服——[[冕服|冕旒袞服]]为例,明代皇帝的冕旒是十二旒的,越南是六旒的。
 
 滿清入主中原後的兩百多年間,與中國南疆山水相連的越南,仍然较完好的保存著明式衣冠,從[[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殖民者在越南存留下來的許多珍貴[[照片]]和大量的歷史資料可以明確的反映出這一點,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1898年]]駐[[雲南]]府(今[[昆明]])的[[法國]]領事[[方蘇雅]](Auguste François,[[1857年]][[8月20日]]—[[1935年]][[7月4日]])所着龍袍的[http://news.china.com/zh_cn/history/photos/11025921/20050824/images/12597317_2005082414433715535800.jpg 照片],被許多人誤認為是中國皇帝的[[龍袍]]或者中國戲曲中的裝束,實際上,[[方蘇雅]]所著之服,乃是越南皇帝的朝服,從造型看,和明代宗藩、大臣的[[朝服]]一般無二。
 
 滿清入主中原後的兩百多年間,與中國南疆山水相連的越南,仍然较完好的保存著明式衣冠,從[[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殖民者在越南存留下來的許多珍貴[[照片]]和大量的歷史資料可以明確的反映出這一點,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1898年]]駐[[雲南]]府(今[[昆明]])的[[法國]]領事[[方蘇雅]](Auguste François,[[1857年]][[8月20日]]—[[1935年]][[7月4日]])所着龍袍的[http://news.china.com/zh_cn/history/photos/11025921/20050824/images/12597317_2005082414433715535800.jpg 照片],被許多人誤認為是中國皇帝的[[龍袍]]或者中國戲曲中的裝束,實際上,[[方蘇雅]]所著之服,乃是越南皇帝的朝服,從造型看,和明代宗藩、大臣的[[朝服]]一般無二。
 +
{{gallery|height=200|width=200
 +
|文件:世界人物圖卷 越南人.jpg|1714年日本出版《世界人物圖卷》中的越南妇女及小孩。
 +
|文件:方蘇雅(Auguste Francois)曾著越南官服.jpg|[[方苏雅]]着越南官服像。
 +
|File:19世紀末參與科舉考試的越南儒生.jpg|19世纪末越南儒生
 +
|File:Muxungthien1.JPG|阮氏越南翼善冠
 +
}}
  
 
=== 琉球 ===
 
=== 琉球 ===
 
{{main|琉裝}}
 
{{main|琉裝}}
 
[[琉球國]]在[[14世紀]]開始向中國[[朝貢]],由中國中央王朝冊封琉球國王。琉球和[[福建]]地區的關係密切,明時即有中央政府駐軍於琉球,福建明代有大量人口移居琉球,琉球常派留學生往福建學習[[中國文化]]。一些留学生在福州长期生活后,也把福建的民间习俗带回琉球。所以,不少琉球服饰式样仿制福建當時的服飾<ref>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64&index=31 </ref>。
 
[[琉球國]]在[[14世紀]]開始向中國[[朝貢]],由中國中央王朝冊封琉球國王。琉球和[[福建]]地區的關係密切,明時即有中央政府駐軍於琉球,福建明代有大量人口移居琉球,琉球常派留學生往福建學習[[中國文化]]。一些留学生在福州长期生活后,也把福建的民间习俗带回琉球。所以,不少琉球服饰式样仿制福建當時的服飾<ref>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64&index=31 </ref>。
 +
{{gallery|height=200|width=200
 +
|File:King Sho Shin.jpg|琉球王国朝服制度
 +
|File:Prince Sho Kyo.JPG|琉球王国王子朝良
 +
|File:Tei Junsoku.JPG|[[程順則]]
 +
}}
  
 
===日本===
 
===日本===
第880行: 第895行:
 
| 織 || 绸、<ref>《広島大学經濟論叢》“大島紬としての成立条件については明確に言及することがないのである.またこの説は,すでに中国大陸と琉球との間には頻繁な交流があり,絹據物やその製造技術が琉球に伝えられ,久米島で発達した紬織りが,琉球王朝の支配下にあった。”</ref>絣、绉、蜀锦、夏布 || 大島紬、結城紬、絣、御召縮緬、錦(西陣織)<ref>[http://www.nishijin.or.jp/history/history03.html 西陣の歴史]</ref>、綴、葛布<ref>[http://www.shizuoka-kougei.jp/014.html 葛布]</ref>
 
| 織 || 绸、<ref>《広島大学經濟論叢》“大島紬としての成立条件については明確に言及することがないのである.またこの説は,すでに中国大陸と琉球との間には頻繁な交流があり,絹據物やその製造技術が琉球に伝えられ,久米島で発達した紬織りが,琉球王朝の支配下にあった。”</ref>絣、绉、蜀锦、夏布 || 大島紬、結城紬、絣、御召縮緬、錦(西陣織)<ref>[http://www.nishijin.or.jp/history/history03.html 西陣の歴史]</ref>、綴、葛布<ref>[http://www.shizuoka-kougei.jp/014.html 葛布]</ref>
 
|}
 
|}
 
+
{{gallery|height=200
 +
|File:Prince Shotoku.jpg|七世纪末飞鸟朝[[圣德太子]]唐圆领袍摹本
 +
|File:Emperor Daigo.jpg|[[醍醐天皇]]圆领袍
 +
|File:Emperor Godaigo.jpg|[[後醍醐天皇]]冕冠黄袍
 +
|File:Emperor Ichijō.jpg|[[一条天皇]]绯圆领袍
 +
|File:Goddess Saravati (Japan).jpg|药师寺净琉璃寺吉祥天袿衣
 +
|File:Nara kimono.jpg|吉祥天袿衣现代复原装束
 +
|File:Jianzhen.jpg|鉴真第六次东渡图
 +
|File:Nakatsuhime Yakushiji.jpg|薬師寺鎮守[[八幡宮]]平安时代仲津姫神像半臂裙襦
 +
|File:Kyujutsu04.jpg|年中行事絵巻中的唐制圆领袍
 +
|File:Emperor Kammu large.jpg|[[桓武天皇]]像
 +
|File:Yamana toyokuni.jpg|[[山名豊国]]鹤氅衣
 +
|File:Hosokawa Takakuni.jpg|[[細川高国]]深衣
 +
|File:Minamoto no Yoritomo.jpg|神護寺所藏的[[源賴朝]]像
 +
|File:Kone.jpg|[[孝明天皇]]袞衣
 +
|File:Osaka Rekishi Hakubutsukan Jiju.jpg|文官朝服
 +
|File:Emperor Taisho of Japan.jpg|按《装束要领抄》复原的大正天皇的束带
 +
|File:Masahiro Abe.jpg|阿部正弘的縫腋袍
 +
|File:Hososhi.jpg|平安神宮追儺儀[[方相氏]]
 +
}}
 
 江户时代中期至后期,德川幕府崇尚儒学,开展了复礼复古的天宝“装束御再兴”运动,复兴公事主义,日本有职故实家开始对装束的考证,并且复兴了天皇黄袍的染色技术。德川家康的《禁中並公家諸法度》规定了天皇及诸臣的服制,主导复礼复古。[[德川纲吉]]还颁布了《服忌令》效仿中国的丧服制度。同时,日本也效仿中原士大夫考证汉服的方法,通过公事主义体系的[http://ja.wikipedia.org/wiki/%E6%98%8E%E7%B5%8C%E9%81%93 明経道]、[[紀伝道]]对儒教经典的考证以及[[有職故実]]家对于装束的继承,形成了日本特色的周礼服制。
 
 江户时代中期至后期,德川幕府崇尚儒学,开展了复礼复古的天宝“装束御再兴”运动,复兴公事主义,日本有职故实家开始对装束的考证,并且复兴了天皇黄袍的染色技术。德川家康的《禁中並公家諸法度》规定了天皇及诸臣的服制,主导复礼复古。[[德川纲吉]]还颁布了《服忌令》效仿中国的丧服制度。同时,日本也效仿中原士大夫考证汉服的方法,通过公事主义体系的[http://ja.wikipedia.org/wiki/%E6%98%8E%E7%B5%8C%E9%81%93 明経道]、[[紀伝道]]对儒教经典的考证以及[[有職故実]]家对于装束的继承,形成了日本特色的周礼服制。
  
第908行: 第942行:
  
 
 清末從中國逃亡到日本進行革命活動的中國人士中,有不少人將和服作為漢服的替代品而穿著,作為漢民族抵抗滿洲所統治的清朝的一種象徵。<ref>章太炎《甲寅五月二十三日家书》:“知君存念,今寄故衣以为记志,观之亦如对我耳。斯衣制于日本,昔始与同人提倡大义,召日本缝人为之。日本衣皆有员规标章,遂标汉字。”</ref>
 
 清末從中國逃亡到日本進行革命活動的中國人士中,有不少人將和服作為漢服的替代品而穿著,作為漢民族抵抗滿洲所統治的清朝的一種象徵。<ref>章太炎《甲寅五月二十三日家书》:“知君存念,今寄故衣以为记志,观之亦如对我耳。斯衣制于日本,昔始与同人提倡大义,召日本缝人为之。日本衣皆有员规标章,遂标汉字。”</ref>
 +
{{gallery|height=200
 +
|File:Empress Consort Haruko.jpg|[[昭憲皇太后]]五衣唐衣裳
 +
|File:Takatsukasa Wedding 1950 5 20.jpg|孝宮和子内親王五衣唐衣裳
 +
|File:Sadako Kujo wedding.jpg|[[九条节子]]结婚式上的五衣唐衣裳
 +
|File:Qiujin.gif|爲了抵抗滿寇,而身著代表漢族意識的和服的中國革命烈士[[秋瑾]]
 +
}}
  
 
=== 蒙古 ===
 
=== 蒙古 ===
 
 蒙古人最初披发左衽,衣服与契丹相同。<ref>《旧唐书·室韦传》载:“畜宜犬豕,豢养而噉之,其皮用以为韦,男子女人通以为服。被发左衽。”</ref><ref>《契丹国志》卷26载:“(室韦)盖契丹之类,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为室韦……夏则城居,冬逐水草,有南室韦、北室韦。其俗,丈夫皆盘发,衣服与契丹同。” </ref>蒙古汗国受汉文化影响后又多着右衽的辫线袄和质孙服。<ref>《黑鞑事略》明确记载:"其服,右衽而方领,旧以毡革,新以拧丝金线,色以红紫钳绿,纹以日月龙凤,无贵贱等差。"徐霆注云:"腰间密密打作细摺,不计其数,若深衣止十二幅,鞑人摺多尔。又用红紫帛捻成线横在腰上,谓之腰线,盖欲马上腰围,紧束突出,采艳好看。"</ref>忽必烈征服中国后则延用了汉服。<ref>《元史》“元初立国,庶事草创,冠服车舆,并从旧俗。世祖混一天下,近取金、宋,远法汉、唐。”</ref>元朝虽然是蒙古人建立,但是蒙古人并没有推行类似满清的[[剃发易服]]政策,故此民间仍然以汉服为主。元代蒙古男人虽然薙发,但其服装却类似汉服的辫线袄和质孙服以及对襟无领的答忽。
 
 蒙古人最初披发左衽,衣服与契丹相同。<ref>《旧唐书·室韦传》载:“畜宜犬豕,豢养而噉之,其皮用以为韦,男子女人通以为服。被发左衽。”</ref><ref>《契丹国志》卷26载:“(室韦)盖契丹之类,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为室韦……夏则城居,冬逐水草,有南室韦、北室韦。其俗,丈夫皆盘发,衣服与契丹同。” </ref>蒙古汗国受汉文化影响后又多着右衽的辫线袄和质孙服。<ref>《黑鞑事略》明确记载:"其服,右衽而方领,旧以毡革,新以拧丝金线,色以红紫钳绿,纹以日月龙凤,无贵贱等差。"徐霆注云:"腰间密密打作细摺,不计其数,若深衣止十二幅,鞑人摺多尔。又用红紫帛捻成线横在腰上,谓之腰线,盖欲马上腰围,紧束突出,采艳好看。"</ref>忽必烈征服中国后则延用了汉服。<ref>《元史》“元初立国,庶事草创,冠服车舆,并从旧俗。世祖混一天下,近取金、宋,远法汉、唐。”</ref>元朝虽然是蒙古人建立,但是蒙古人并没有推行类似满清的[[剃发易服]]政策,故此民间仍然以汉服为主。元代蒙古男人虽然薙发,但其服装却类似汉服的辫线袄和质孙服以及对襟无领的答忽。
 +
{{gallery|title=元代皇帝肖像
 +
|File:YuanEmperorAlbumGenghisPortrait.jpg|元太祖[[成吉思汗]]
 +
|File:YuanEmperorAlbumOgedeiPortrait.jpg|元太宗[[窝阔台]]
 +
|File:Kublai Khan.jpg|元世祖[[忽必烈]]
 +
|File:YuanEmperorAlbumAyurbarvadaBuyantuPortrait.jpg|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
|File:YuanEmperorAlbumIrinchinbalPortrait.jpg|元宁宗[[懿璘质班]]
 +
}}
 +
{{gallery|title=元代皇后肖像
 +
|File:YuanEmpressAlbumChabi.jpg|[[察必皇后]]
 +
|File:YuanEmpressAlbumZhenge.jpg|皇后[[弘吉剌·真哥]]
 +
|File:YuanEmpressAlbumAWifeOfAyurbarvada.jpg|宣慈惠圣皇后[[阿纳失失里]]
 +
|File:YuanEmpressAlbumAWifeOfIrinchinbal.jpg|元宁宗皇后[[答里也忒迷失]]
 +
}}
  
 
===台灣===
 
===台灣===
第918行: 第971行:
  
 
 按以往中華民國〈服裝條列〉<ref>[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E6%9C%8D%E5%88%B6%E6%A2%9D%E4%BE%8B 中華民國服制條例]</ref>,改良式[[旗袍]]曾被定為官方正式禮服之一,某些台灣文化人雖曾評[[旗袍]]是中國受滿人奴化的象徵,但此種異議於[[臺灣白色恐怖時期]]是被壓抑的。<ref name="TH">李筱峰編著:國立編譯館主編,《唐山看台灣:228事件前後中國知識份子的見證》,2006年,台北,日創社文化。</ref>之後國民政府於台北中正紀念堂更以[[旗袍]]形像塑立蔣介石銅像。<ref>[http://www.taiwan-panorama.com/show_issue.php?id=199788608052C.TXT&table=0&cur_page=1&distype= 西裝之外,為現代中國人造型]</ref>〈服裝條列〉至中華民國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200105560號令公布後已廢止。<ref>[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History.aspx?PCode=D0020022 全國法規資料庫]中華民國法律</ref>
 
 按以往中華民國〈服裝條列〉<ref>[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E6%9C%8D%E5%88%B6%E6%A2%9D%E4%BE%8B 中華民國服制條例]</ref>,改良式[[旗袍]]曾被定為官方正式禮服之一,某些台灣文化人雖曾評[[旗袍]]是中國受滿人奴化的象徵,但此種異議於[[臺灣白色恐怖時期]]是被壓抑的。<ref name="TH">李筱峰編著:國立編譯館主編,《唐山看台灣:228事件前後中國知識份子的見證》,2006年,台北,日創社文化。</ref>之後國民政府於台北中正紀念堂更以[[旗袍]]形像塑立蔣介石銅像。<ref>[http://www.taiwan-panorama.com/show_issue.php?id=199788608052C.TXT&table=0&cur_page=1&distype= 西裝之外,為現代中國人造型]</ref>〈服裝條列〉至中華民國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200105560號令公布後已廢止。<ref>[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History.aspx?PCode=D0020022 全國法規資料庫]中華民國法律</ref>
 +
 +
<gallery>
 +
File:鄭成功畫像.jpg|東寧王朝延平王[[鄭成功]]御像
 +
</gallery>
  
 
===不丹===
 
===不丹===
 
 不丹梵文名西藏底(Bhotanta),旧译布鲁克巴,曾为西藏的一部分,其民屬藏族,信紅敎,接受活佛班禅的领导。<ref>《清史稿》“实则哲孟雄、布鲁克巴皆西藏属藩。”</ref>歷史上曾是中國的朝贡国,唐时归附。淸代中期以後,漸受英國控制。<ref>外務部覆牒反駁英使:“尼泊爾、不丹兩部落,皆係中國藩部,確證歷歷,殊難枚擧”。</ref>与羌藏民族文化一脉相承的[[不丹]],其传统服饰也拥有浓厚的汉服色彩,如交领右衽等。
 
 不丹梵文名西藏底(Bhotanta),旧译布鲁克巴,曾为西藏的一部分,其民屬藏族,信紅敎,接受活佛班禅的领导。<ref>《清史稿》“实则哲孟雄、布鲁克巴皆西藏属藩。”</ref>歷史上曾是中國的朝贡国,唐时归附。淸代中期以後,漸受英國控制。<ref>外務部覆牒反駁英使:“尼泊爾、不丹兩部落,皆係中國藩部,確證歷歷,殊難枚擧”。</ref>与羌藏民族文化一脉相承的[[不丹]],其传统服饰也拥有浓厚的汉服色彩,如交领右衽等。
 +
{{gallery|height=200
 +
|File:Spectators at the Tsechu.jpg|穿着日常传统服饰的不丹民众
 +
|File:King Jigme Khesar Namgyel Wangchuck (edit).jpg|不丹国王[[吉格梅·凯萨尔·纳姆耶尔·旺楚克]]
 +
|File:Prime Minister Kinzang Dorji of Bhutan.jpg|不丹第七位首相[[肯赞·多吉]]
 +
}}
  
 
===其他中国少数民族===
 
===其他中国少数民族===
第950行: 第1,012行:
 
* [http://www.hanbj.cn 漢服北京]
 
* [http://www.hanbj.cn 漢服北京]
 
* [http://www.ynhanfu.com 雲南漢服]
 
* [http://www.ynhanfu.com 雲南漢服]
 +
 +
 +
[[Category:漢服| ]]
 +
[[Category:中國服裝]]
 +
[[Category:中國文化]]

请注意您对汉服百科的所有贡献都被认为是在GNU自由文檔許可證1.3或更高版本下发布,请查看在汉服百科:版权的细节。如果您不希望您的文字被任意修改和再散布,请不要提交。
您同时也要向我们保证您所提交的内容是您自己所作,或得自一个不受版权保护或相似自由的来源。不要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发表!

取消 | 编辑帮助(在新窗口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