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 (文章)/第九章:款式劃分

出自 汉服百科
前往: 導覽搜尋

首頁>華夏復興總錄>漢服集>文學類>散文卷>漢服 (文章)>第九章:款式劃分

Accessories-text-editor.svg
這是文章
這是由月曜辛寫的一篇文章,不屬於漢服百科的一部分。文章的版權屬於作者所有。

原文[編輯]

初接觸漢服的人,大多會糾結於一個問題——款式的統一問題。堪稱漢服運動的N大月經問題之一。這些月經問題永遠都會有新人懵懵懂懂地跑來問,而老人則日復一日重複又重複地回答得口乾舌燥最後忍不住掀桌。掀完,此過程接着重複。


而對此我也沒法,大家辛苦了。苦笑。


說回主題,統一漢服款式,這個想法就跟統一各地吃豆腐腦的口味一樣不靠譜。首先,一個民族不是一群學生、上班族、工人、軍隊,對於民族服飾的思考,不能從制服的角度的去看待。想把整個民族乃至國家的着裝都統一、標準化起來,嬴胖子那強迫症患者都沒能成行,某服裝設計愛好者也只能在軍隊制服上找存在感。愛新覺羅家的倒是咬了牙「不照我制的板穿、剪」就殺,殺了兩百多年,終清一朝一直起義不斷,待到民眾一旦徹底翻身,其結果不用我再複述。


而很多人對於款式統一的執念來自於日本韓國,覺得他倆的民族服飾看上去就十分統一。但是,我們為什麼要把日本韓國當模板?其次,你確定你真的了解日本韓國的民族服飾?相關論文、著作、數據研究過幾本?如果只是看了漫畫、影視和泛泛之言的新聞報道、圖片,請先放下。


我說了,民族不是可以統一管理化的一個群體,無論哪個民族皆是這樣。如今苗、彝、壯等大族群的少數民族,都各有幾十上百種民族服裝款式,不同的款式頂多能代表不同的場合、地域、寨子的需求,而代表不了全民族審美。即使是同一個寨子裡,在基本款式範疇,也因各種原因而有所偏差。甚至很多人看到同袍們在平常生活中(非禮儀場合)穿漢服搭配西式鞋子或混搭西式服飾的就抓心撓肝地不爽,少數民族還真沒在乎過這些,網上隨便搜一下就能看見他們於生活中各種混搭——趕緊往那邊跳腳去別光逮着漢族欺負好麼?


而韓國一方面從中國文物中找靈感,從曲裾拷貝到明朝宮裝,一方面不少韓服設計師都在走時尚、改良路線,力圖讓韓服多些款式和競爭力。日本麼,袖子腰帶披衫袴學問一大堆,明治大正時代還是個全民混搭時代,如今還有一款從那個時代傳承下來的女學生畢業服,標配便是袍式和服外系西式百褶裙(有的改為了和式裁剪)+西式女靴(有的改為木屐)——注意括號,這一款也出現兩種風格了。


還有人心心念念着胡服騎射,然而實際上連字面意思都沒看懂吧?且不說根據近年來的各種研究,當時的胡服恐怕是指貴族們不待見的民間短衣。只說騎射,便說明這場「服裝改革」是針對的軍隊,而不是整個趙國、整個華夏民族。軍隊以外該怎麼穿還是怎麼穿。後來滅了六國的好像也不是趙國。


而新人看不到這一層也就罷了,一些貌似老人的衣奴還深陷在「民族服飾制服化」的妄想中不能自拔,高喊「不這樣穿就是異端」、「異端沒有人(□)權侵犯隱私人身攻擊無罪」、「曲裾不亡漢服不興」、「漢服必須用明制」、「尺寸跟出土文物有一厘米差別的都該上火刑架」、「不是我的菜被燒被扒是活該」。人家甜鹹之爭是開玩笑,這些人倒還勁兒勁兒的認真起來了。我都懶得再多說什麼,就問一句:連片區保安指揮權估計都沒有就想攬獨(□)裁者的活兒,沒事兒吧您們?


哪怕是高壓政策之下的清朝,都做不到一直保持金錢鼠尾標準,其服飾細節也一直在發生變化。往前的各個朝代,對服飾分階級管理,也只能管理到戎裝、官服、命婦服的層面上。我在論文庫曾找到一篇華中師範大學楊婧的論文《明代蘇樣服飾及其社會功能》,其中有出處有數據的指出了,即便是宮中,江南嫁過去的后妃,很快就能用江南的審美去影響宮中平常的穿着、打扮審美。可見只要不「僭越」,即不穿不屬於自己那個階級、官位的制式、顏色,平常穿什麼戴什麼皇帝也管不着,有別出心裁的后妃搞出什麼新花樣,皇帝看着是好的,還會得到跟風模仿,很快就會有新的風潮形成。然後其中又有那麼一兩個守着自己一畝三分田,自有自己風格,不跟着鬧的,除了有那眾星捧月慣了的人心裡不舒服,法律還真管不着。


宮中尚不能統一到一群人跟複製粘貼似的,民間更是百花齊放。單說明朝,京中有「京樣」,南方有「蘇樣」,蜀中也有「川樣」,往下細分,各州府郡縣都有自己的流行花樣,各地有各地的服飾風格。也有人變着花樣推陳出新,排扣、立領便是這麼被抬上來的。一些人口口聲聲說立領經過了清朝,交領沒有,所以立領便是漢族剩下的最正統女裝,不穿立領天理不容。而後現代出現「小曲裾」等新裝,她們卻忘了立領在明朝那個時候又是個什麼地位。說句不好聽的,拉到黃帝他老人家跟前,這漢族古朝代最末位產生的時裝,跟黃帝規定的最初的服制對比起來……雖然肯定是考證不出來那最初的是什麼樣子了,但可想而知,那最末的來歷和形制還真是×服的N次方。剃髮易服也不是拿一件模稜兩可的明末×服就可以和稀泥的傷痛,部分漢族為此傷痛和忌諱請給予尊重。十分感謝。


又如,經常有四川的同袍問我,四川老一輩漢人包長頭帕算不算漢族服飾,我便告訴他們那習俗從清朝以前就有,確是巴蜀地區漢族的風俗性裝扮。類似的還有陝北前結頭帕、廣西斗笠等。不要因為四川、陝北、廣西漢人跟京城的漢人在這些細節上不一樣,就把這些地方的漢人往外摘開了。不要跟某些人似的,甚至同一款衣服只因裁剪和縫製的方法不同,他們也要把人往外摘,往下踩。前面說了,宮中在官服命婦服以外搞不了「皇家板型」,在以內,給做衣服的也是人工不是電剪刀。不過宮中倒是有人驗收,民間難道還有一個挨家挨戶進閨房檢查怎麼裁布怎麼縫製不然就拖出去掛城牆的機構?——哦,清朝大概可能也許說不定有?


標準化生產是個工業概念,不是人文概念。當一個國家的人文變成了工業,變成了標規商品,變成少數人的裁決,這個國家的文化也算徹底完了。


皇城根下的「京樣」僅僅是個京樣,高不了誰也低不了誰,就算北京想要壓人一頭,那邊兒還有個南京呢。如明朝便有一首陳大聲所著《嘲北地娼妓曲》,而陳同志為南京人。有人從這首詩中看到地域歧視,有人只看得到娼妓兩個字,但民俗學者們從中看到的是明朝南北衣着等風俗的不同。感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找來讀讀,我就不貼了,怕一些人扛不住。


我也常跟人開玩笑,等我死了絕對要拿個密封袋塞幾包防腐劑裝幾件漢服陪葬在墓里,待我們這一紀文明滅亡後,讓未來人挖出來,讓他們中的一些人去爭「這幾款衣服是那個時代的正統。」當然,如果我拿幾件T恤牛仔再擱一張「我是漢族這是我穿過的衣服」的紙條埋進去,喜劇效果大概會更強。


膈應完了人,說正事。前面我洋洋灑灑說了一大堆,總結起來一句話就是,民族服飾不是制服,自古沒有絕對的統一性和統一的必要。但也不代表這個民族穿過的所有的衣服都可以拿來當做這個民族的民族服飾了。


還有一些人,其中不乏掛着專家學者標籤的觀點倒是與上相反,時不時的跑出來說漢族沒有民族服飾,因為「不知道古代服飾中哪一種算是漢族的」。說這種話的,若不是壓根沒有真才實學,便是別有用心。因為他們下一段話的中心思想往往是——「我也不知道古代人哪些算是漢族」、「漢族其實不存在」。


我不想在此偏題到民族學例證討論,只覺得一些人以為自己隨口一句話就能抹消一個民族的存在,其心態以及生態都挺可憐的。


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飾。而民族服飾,離不開「民族」二字,確定其範圍的重點便在於民族,在於人。人是活的,各有各的思想,但人同時又是群聚的,一些思想因人群而同,也因人群而不同。當人群聚集為族,不同的民族便也各有自己一方的一個大致相同的思想,這個思想就叫做「民族性」。而這個思想反應到服飾上,所依據製作出來的服飾,就是這個民族於風俗、審美、傳繼上的民族服飾。而民族之中,每個人不同的想法,各方不同的習俗,又把民族服飾變得多彩多姿起來。這樣鮮活靈動的民族才是還活着的民族,自由自主的民族。這樣具有「變通性」的民族服飾,也才能作為活着的民族的民族服飾,隨着這個民族進退上下,得到可以持久延續的生命。而不至於成為復原製作的文物,上下左右動彈不得,還得被自以為是考古「大手」的人指着說此可代表一個時代整個民族。


民族服飾是一個民族依照自己民族的民族性製作的服飾——


那麼,首先它必然有個大體框架,這個框架包含了這個民族的特有觀念,注入了這個民族的信仰和信念。如在漢族,這些觀念就是天圓地方、陰陽四季十二月。束髮右衽、上衣下裳、「被體深邃」、中縫正直等等等……而清朝漢族着裝不可劃分為漢族服飾,也便是因為這些觀念在清朝被活生生扭曲掉了,於情於理,違背了漢族本身的意願,是錯。而漢族在清朝結束後想要重新扶正本族觀念,於情於理於法,不是錯。同理可證遼金留下的左衽問題。


而由這個框架出發,漢民族民族服飾的基礎領型,便是交領、對襟(可穿成交領)兩類,基礎款式,便是衣裳、深衣二制。此後生產力發展、製作工藝進步、審美變化等等各種原因,催生了更多的制式,但都逃不出這幾個基礎、框架,如圓領袍並不是套頭衫而屬於交領。而這些制式,有的曇花一現,是為時裝。有的「加官進爵」,成為特殊階層的制服。有的自周以來便列為最高禮服,各朝雖有損益,但始終還是大致模樣,如冕服、褘衣。還有的是最平常的的款式,經歷數朝,下至平民百姓工農商,上至達官貴人,人手一件,除了花色,用料、使用場合、時代性、地域性審美等等不同——而這些最平常的款式,就是當代漢服復興所需要着重選取的款式了。


「漢服不分朝代,只分款式」,這不是一句打圓場的話,而是一句大實話。比如最普通的中腰襦裙、裋褐,往哪個朝代算去?而裙子的裙腰位置高低,衣服長還是短,薄還是厚,穿裙內還是穿裙外,袖子窄寛長短,也不過是一個時代或者地域性、個人的審美,或者是階級問題、場合問題和氣候、布料問題,不是法律問題。比方說,一些硬厚的布料製成的上衣、夾棉冬衣,非要往裙里扎,那確實是個技術活兒,也不美觀。前面一章我也給過例子,明朝多的是衣服束在裙內的款式,不過因為階級、地域不同,被人給兩眼一抹黑了。


洛川北宋墓,出土一侍女俑,長款交領半臂外衣+第二層交領長袖衣,外罩在長裙上,此後遼占時期北地漢族婦女仍然延續此種交領上衣外罩款,直到明朝。而南宋的各類文物上,侍女們卻敞開穿着對襟衫子、褙子,褻衣張揚,酥(□)胸半露,或有交領,但一來領低,二來衫薄可束於裙內。侍女以外的階層也如此,北方裹得嚴嚴實實,南方奔放貪涼無視禮教,只得宮中后妃命婦禮服跟北方一樣嚴實着。這倒不是南宋北宋的統治者制定了法律,當時打仗都打不過來了誰還有心思去在後院婦女的穿着打扮上折騰,更何況還從北宋往南宋越折騰越開放,南宋的官員還特缺心眼只對「婦女相撲」糾結了一下。


這是典型的地域和氣候問題。前陣子有福州同袍炫耀初冬着齊胸襦裙照,那便是因為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入冬了,福州的氣溫還在過夏天,不着夏裝着什麼?倒是2012年夏天的孔府服飾展,同袍們都着低領、料薄的夏裝前往,但有那麼幾個明清時裝愛好者非要穿着厚實布料的立領去,然後坐在空調間解開立領扣子仍然熱得滿頭大汗。還有穿了厚布料的襖裙去的,然後到了現場整個解開了外衣,雖然裡面倒是穿了別的衣服……


同袍們是為了漢服,所以穿漢服去,同袍們不覺得穿不同款式的漢服來看明朝服飾展有什麼問題。他們則是為了明朝服飾,所以穿明朝時裝去,不少個心裡頭還覺得同袍們穿錯了朝代。但是——望天,除瞭望天我別無感想。古代漢族人不是冷死的也不是熱死的,明朝漢族也絕對不是這麼死的,現代個別人我卻真的不知道他們要鬧哪樣了。以前我還覺得央視的天氣預報每次都特多事的說一句「今天某市氣溫如何如何,着夏裝(冬裝)」是句廢話,現在才知道央視如此用心良苦簡直是人民好保姆。不過,我在《西洋服裝史》上也曾看見一條記載——法國新古典主義時期,婦女着裝一度往古希臘和羅馬找靈感,然後,許多法國婦女便紛紛凍病乃至病死了。望天。


我們祖先留下這麼多服飾資料,如今復興漢服,當選擇從各方面來說可行之的而行之,並且將要以及必須形成當代的規矩和風格,早日消除唐款、明款之類的前綴,成為徹底純粹的「漢款」、「當代某一款」,淡化朝代古服意識,加強當代民族服飾意識。並且不可避免地將出現季節、地域、場合、行業的考量和分化。而當這個分化達成,漢服運動在服裝這一項上,才算功德圓滿了。非要統一成一款,都不能說是死路一條,因為就沒這條路,哪怕拿着刀強行統一,也遲早會分化開來。這是個社會學問題,社會的必然規律問題,我就不把清朝再拖出來鞭屍了。


別的什麼圈子,比如明清服飾愛好者圈,我管不着,非要熱死冷死我除了吐槽絕對不插手管。我也不懼某些大V在背後給撐着腰或者「被撐腰」,反正你們也說過漢服運動與你們無關,那麼漢服運動走什麼路子,便也確實與你們無關。有人強拉大V去撐腰,也麻煩大V勇敢點找那一邊的晦氣去別覺得這邊尊你三分所以好欺負。


我們自有我們的理念,你們不懂,可以來了解,漢服吧精品區永遠無加密開放,而不必把自己的理念強加給漢服運動,然後說漢服運動不如你們意。傲嬌這一屬性,二次元人物掛着很可愛,三次元就讓人嫌煩了。


在漢服運動中,請各位同袍、非同袍、路人甲看清楚——在我們這裡,只要是漢族,或者是尊重、喜歡我們民族服飾的他族,你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款式,並且有很多款式可供選擇。不管你着裝傾向於考證、改良、文雅、尚武、華貴、樸實、混搭,或者不關心着裝,這裡都有你的一席之地。不過請記得,你選擇的是你喜歡的,而不是你喜歡的他人就一定要跟着喜歡,就一定要強加給全族。莫做腦殘粉,莫做一衣之奴。謹記,在漢服運動中,穿漢服是為了漢族、漢文化、中華文明,是為了「用千年漢文化的陽光滌盪民族幾百年的心理陰暗」,不是為了漂亮衣服本身和炫耀身家,看不起別人。當然,漢服確實是漂亮的,愛美之心是人之常有的,然而心靈醜惡了,用上鑽石的扣子都枉然,也枉然了漢服運動的初衷。


還有,有一些少數民族,因為所着服飾顏色、款式不同,族名前被加上了前綴,並且就算進入了現代社會,也因此而劃分彼此,輕則互當做外人,重則老死不相往來。我無意管別人家的事,我只管着漢族,我絕對不支持款式大一統,但也絕對不希望看見以後出現啥「明朝漢」、「漢朝漢」、「曲裾漢」、「襖裙漢」,「紅漢」、「黑漢」、「真絲漢」、「棉麻漢」、「緙絲漢」、「蘇繡漢」之類的漢民族支系劃分,為了個穿着不同就鬧得群雄割據,就像我深惡痛絕地域之間互相歧視一樣。其中道理,自己想。


而說了這麼多,肯定有人一直在心裡嘀咕,不同款式的必然性,款式劃分的道理懂了,但是這些款式到底怎麼劃分的,都有什麼款式,你得說過一二三出來啊。這一點我卻不打算再在這裡長篇大論,因為確實會變成長篇大論。同袍一盞風所整理的《現代漢服體系2.0版》已經編寫得足夠清楚了,大家可以百度搜索之進行查閱。至於0.3、0.4……1.0版,現在還沒有,需要靠所有同袍一起去努力鞏固、再構建、進一步細化各種。路還很長,我所能做的只是幫大家理清思路。


而漢服運動中常年爭執的另一個月經話題是,款式改良問題。倒是不糾結於統一了,也算一大進步。而正方的觀點是漢服要有適應現代生活的款式,反方的觀點是還沒學會爬怎麼能站起來跑,必須先考證再改良。或者拿出古代日常款式說明這個觀點根本不成立。另外還有說改良了就是×服就不正統了的。


對此我只能說,漢服運動從一開始就沒反對過現代改款、改良,有很多漢服改良照,其歷史可以追溯到05、06年,並因此劃分出了「漢元素時裝」這一體系。既然不反對,那就說明,無論考證、改良,在漢服運動中都是齊頭並進的路線,只看個人能把自己的理念實踐到哪個程度。但是若想壓別的理念一頭……首先,做不到的。為什麼做不到,還是那句話,想攬獨(□)裁者的活兒首先請碾壓自己所住的小區給我看看,或者把不同意見的人斷網看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