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兼论汉服发展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而如今,衣冠已然先行,华夏又如何复兴?度过了前期的稚嫩和青涩之后,我们开始思考衣冠礼仪之后还有什么,汉服只是一个起点,那么起点之后呢?以汉服为旗号的传统复兴如何开展,汉服体现了什么样的人文精神,这是汉服界同仁一直思考的事情,也正是现期汉服走入相对低潮的原因。
是汉服在复兴着我们
汉服以它的美丽吸引了众多人参与,以它背后的心酸历史唤起了人们的民族热情,这是前期汉服发展之所以迅猛的理由。不过单纯的坚守某一路线反而拘束我们的视野,纯粹的文化论暮气渐显,过度标榜民族主义同样力不从心,不是汉服不可行,而是我们自己束缚了它。我们不能自封为带动汉服复兴的人,是时代在召唤我们,而不是相反,是汉服在复兴着我们,而不是我们在缔造汉服,当汉服者陷入自封启蒙者的泥淖,也将失去为汉服代言的资质。
知行、礼仁、尚耻
《礼记•中庸》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窃以为《中庸》里的这句话非常精准的点明了汉服者需要做什么。
好学近乎知,知者,智也。衣冠的背后是广博而瑰丽的华夏文明体系,面对古人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学习,惟有多学习多领会传统的精神才能担起复兴传统的重任。可实事如何,很多同仁对传统的追逐只停留在口号上,提倡汉服而不习礼仪,高呼传统而不阅读典籍,甚至《论语》、《道德经》之类必读的典籍还要抱怨费解。试问,如此不好学又如何致力于传统复兴,自己不好学又如何倡导他人?诚然,现代人没有古人那样的教育环境,但几本的起码的书总能够读完的,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在网上或活动人共同探讨。有一个好的开始,传统知识就会慢慢丰富起来,原以为的枯燥或许变为引人入胜,好学终会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仁者,必恕然后行。汉服与其他领域的传统复兴主要在于变坐而论道为起而躬行,赋予传统一条以实践而自新之路,这是礼仪的作用。《中庸》又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衣冠整而礼仪齐,好学则知,力行则仁,好学是修己,力行是达人。汉服复兴所力行者,弘扬衣冠礼仪,阐发传统精神,使形式与内涵获得统一。如今没有哪个群体像汉服者这样热衷于推广传统文明而不图回报,言行以诚,恕己而行,乐在其中,仁之至也。在汉服运动中,“仁”自然而然的回归心灵,礼与仁的统一是华夏的精髓,这便是由衣冠而礼仪、由礼仪而仁本、由仁本而道统的形而上追求之过程。力行是一种修己达人的精神,济世的精神,正是当今知识分子之所失而华夏复兴之所需。
知耻近乎勇,耻者,民族性、尚武之所由立。因崖山海战、甲申之难而民族沉沦,此为耻,华夏民族是尚耻的民族,知道耻辱才有勇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汉时忍高祖、文帝、景帝数代之耻而有武帝之大反攻,这都是汉人尚耻精神的写照。满清易衣冠而亡天下,天下者,文明之天下也,文教声乐篡毁,民族精神衰微,而萎靡颓废之风大兴,此一积弊正是当今中国无法在精神上振兴的根本原因。汉服者所知之耻,胡虏征服、统治之耻,所尚之耻,民族沉沦之耻,知耻近乎勇,民族性由此而立。汉服者知此耻,所以勇于走上街头宣传民族服饰,而反观之部分学者及盲目跟风者,歌颂屠杀迷于自虐就是不知耻的表现,不知耻则无勇,不知耻则民族精神无以立,不知耻而颓靡猥琐一至于此!
尚耻、尚武与民族精神
衣冠兴,知耻,尚耻,方能一扫颓靡,重新振作,而对汉民族历史上受到迫害的历史遮遮掩掩,则致使人们淡忘过去,淡忘耻辱。直面历史并不会导致民族问题,反而一扫阴暗、卑弱、猥琐的心理,以阳光心态直面历史,由压抑、回避民族性走向坦然面对民族性,有了这种阳光心态,方能振作,方能担负起祖先的开拓精神和伟大抱负,这正是振兴中华之所需。尚耻精神与侠风有着密切关联,宋之后任侠尚武之风不存,尚耻精神亦不足,或许这也是五胡乱华中原士民奋死抗战而宋明却亡于胡族的原因之一。故衣冠礼仪之兴,并非单纯的文明之兴,也是尚耻文化之兴,尚武精神之兴,民族精神之兴。
由知、仁、耻而达于博远
汉服复兴之所图,此三句言尽大半。最后我们再来看《中庸》完整的说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由衣冠始,再造整个华夏,始自衣冠,达于博远者,其此之谓欤?
作者:齐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