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 (文章)/第十二章:以人为本”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汉服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以“首页>华夏复兴总录>汉服集>文学类>散文卷>[[...”为内容创建页面)
 
 
第110行: 第110行:
 
   
 
   
 
::::::::::::::::::::::'''[[漢服  (文章)/第十一章:为什么强调民俗|上一章]]:[[漢服  (文章)|目錄]]:[[漢服  (文章)/第十三章:复兴的含义|下一章]]'''
 
::::::::::::::::::::::'''[[漢服  (文章)/第十一章:为什么强调民俗|上一章]]:[[漢服  (文章)|目錄]]:[[漢服  (文章)/第十三章:复兴的含义|下一章]]'''
[[category:汉服集文学类散文卷]]
+
 
 
{{华夏复兴总录}}
 
{{华夏复兴总录}}

2013年6月9日 (日) 13:55的最新版本

首页>华夏复兴总录>汉服集>文学类>散文卷>漢服 (文章)>第十二章:以人为本

Accessories-text-editor.svg
這是文章
這是由月曜辛寫的一篇文章,不屬於漢服百科的一部分。文章的版權屬於作者所有。

原文[编辑]

这一章也是为了单独强调一下而立的标题。


2012年的孔府服饰展,很多同袍满怀着参观展览以及与其他地区的同袍见面交流的想法高高兴兴而去。前面我说过,同袍们为了汉服而去,所以穿什么款式的都有。而无论穿什么款式的,穿什么布料的,在同袍眼中都是同袍。于是这么着,有一位穿着清雅系非明款衣裳的同袍微笑着跟一群穿着“华丽明朝袄裙、立领、排扣”的少女打招呼,结果少女们根本不搭理这位同袍,反而自己交头接耳,对那位同袍品头论足起来,就因为那位同袍跟她们穿得不一样,她们竟然连一句“你好”都不肯屈尊说。她们眼里,只有衣服。


又如许多同袍的照片被“考证专家”截图到人人网,竭尽专家们所能被侮辱之事,春熙路事件后有人高呼“形制不对,活该被烧”之事。


而对于这些事,在前面几章中该说的我已经说了,但是想必很多人一边看一边在心里嘀咕我为什么支持汉服款式百花齐放但独独反对立领排扣。显而易见,一是从各方面来说,它们不能算进“汉族民族服饰”这个基本框架,二是它们处于剃发易服前后这么个尴尬的位子上,无论用多么华丽的借口掩饰也好,它们都是个尴尬。三是,推崇它们的,以及穿衣的人的不理性,每次发生“眼中只有衣服”的事时,首当其冲的都是明制服饰粉,那些个人人网考证专家也是这粉,说“活该被烧”的也是。


所以,一个巴掌拍不响,虽然我是百花齐放派,但我也不想无原则的当圣母——求谁当圣母都别求到我这里来,我不是那块料。我也不得某些大V那么出名一呼百应,捧个立领踩个交领跟吃饭似的迅速。我无意跟他们踩交领似的,撒泼也要踩立领。我只列出理由一二三,然后大家请自便。我个人,只管好自己的几亩地,我在自己的地里做黄宗羲那般一辈子穿木屐不入仕的事,我做得到,他人管不着,警察也管不着——当然,我只是一辈子不碰明立领明排扣。如果以后有那么几个穿它们的人,眼里看得见人类了,我或许可以在有人说它们是满族的服饰时帮忙说说实话,但其余的话,请先让我看见明朝时装粉们对那些受到伤害的同袍们赔礼道歉。


汉服运动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是一个不了解汉服运动的人,肯定会回答“不就是衣服?”,但一个了解汉服运动的人,却会回答:“不是衣服。”


至于是什么,各人有各人的观点,而我的观点,是“人”。


最基本的,如果从一开始至今,始终没有人类搭理那个“汉族的民族服饰是什么”的问题,没有人对此进行深入思考、讨论,没有人敢于吃第一只螃蟹,实践、上街。没有人建立汉服相关论坛、贴吧,没有人建立地方汉服组织……那我还能在这里说个蔡国庆?汉服,再怎么说,它也只是一件衣服,用实际的眼光来看,是一块裁剪过的布料+线,仅此而已,不是神仙也非妖怪,如果没有人去带它回来,它自己永远也回不来。


而把汉服带回来的人们,他们不是出于考古狂热,也不是出于古代角色扮演狂热,他们为着的是一个“汉”字。酸酸的说,在每年的民族大合照上,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只有汉族不是穿着马褂旗袍,就是穿着T恤牛仔西装领带。而只是合照上的56分之一时还好,眼一花还能忽略过去。如果是全国人口的比例,这种景象就有点惨烈了,不是一片民国地主+姨太太范儿,就是跟路过打酱油的外人似的。总透着那么点格格不入。


严肃的说,汉服比马褂旗袍西装T恤雅致、漂亮。一个审美观、礼仪观正常的民族,不想在节日盛会中出彩的打扮起来,隆重的装扮起来,那绝对不是一个好司机。


但是如果只想穿着汉服彰显自己,那绝对不是一个好同袍。


汉服是为了人(汉族)而回归,也是为了人而存在。因为当今汉族需要它,所以它在,而汉族需要的,不只一件衣服(这话都快说腻了)。打从汉服运动一开始,加入进其中的人们,就不断提出各类愿景和希望,这个人说“汉式建筑和装修也应该复兴”,那个人说“儒家学说必须重兴”,而另一人说“我墨家表示围观”,又一人说“我道家表示淡定”。这边帖子在宣传传统武术流派,那边帖子在讨论民族舞蹈复兴。昨天的主要话题是分餐还是合餐,今天的热门又换成了缂丝知识普及。


看上去乱哄哄的,但很有百家争鸣的感觉不是?汉服运动从来不是一言堂,只不过所有的话题都只有一个目的,普及、学习、发扬传统汉文化,所有的同袍都只有一个念想,从内到外的做一个真正的“汉子”。然后,兴我礼仪之邦,重回衣冠上国。


每个加入汉服运动的人,其心中都有一个“中国梦”,梦境虽然各有不同,但共同点是皆想看到中国再次强大起来,无论软硬实力。当然汉服运动主要负责软实力。而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只有从这个国家的根本中去找,把别的国家的文化拿来发扬得再光大,实则还是在为“宗主国”增加光环。日本人没法不承认,大唐已逝,但光芒还是耀眼得让他们睁不开眼,“遣唐使”三个字,怎么绕都绕不开。韩国撑死不承认,只能在影视剧各种诋毁明朝来寻找“民族自豪感”。而这两个国家目前的共同点是,欧美是爹。他们正在全盘西化,成为欧美文化入侵东方世界的最佳成果展示,却无力抵抗。他们一味接受欧美三观的碾压,却无法向欧美输出衣食住行以外更多的传统文化,因为啥传统学说都来自于中国,厚着脸说是自己的,五大流氓之一微笑着说“吉林啊,咱们拟将朝鲜族文化打包申遗吧。”


拼本土宗教吧,洋道士中国有,洋神道教巫女……二次元有。教会学校,新中国建立后大陆方面统统取消了,只有佛学院和一个基督教专科学校,嗯……专科。日本韩国则是弄得遍地皆是,连天皇次子的两个女儿所读的都是教会学校。中国以前走弯了路,但目前缓过来了,正不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各种读经班、私塾遍地开花,而中国政法大学有儒学院,前不久山东大学也设立了儒学学科。


就算是衣食住行……说真的,在不少欧美人眼中,他们就从没分清楚过这三个国家的文化,还有的一直以为japan和korea是中国的两个地区。韩国尤其没有存在感,虽然他们很努力很努力……了。


说回正题,汉服运动就像是一台电脑的中央处理器,每一个参与进来的同袍,每一个同袍对汉服运动提出的建议,或带来的传统文化知识宣传、详解、教授,则属于被输入的数据。而各地汉服活动,或个人在传统文化方面的活动,则属于显示器。而汉服,则是显示器的型号、外观,展现着电脑厂商的设计理念(表现在服饰方面的汉民族三观),以及即时摆在数码商场密密匝匝的电脑中,依然能被一眼就看见的美(就是美,无需低调)。反过来说,汉服是一个饵,诱人买回名为“汉服运动”的电脑,电脑里附赠了很多很多传统文化数据,就看各人怎么提取使用了。有人制衣,有人学道,有人习儒,有人穿着汉服研究生物化学数理化,有人不穿汉服但立场未曾偏过丝毫,没有全才没有神,只有各自出一份力团结一致,为了同样的目标。


总之汉服确实不是汉服运动的核心,只是手段。而行使手段的是人,没有人,就没有一切。所以我看重人,我看重同袍,我护犊子。我真心欢迎新人,问题再小白我都愿意回答,意见再怎么不同我也先给予尊重,直到对方先不自重。我很怕有人在汉服运动中受到委屈,因为我不想放弃任何一个人,所以能劝架的我都尽力劝,有误会我会一个个去解,不足之处我强求不了别人,好歹自己一个个去改。同袍之间,哪怕观念跟我再向左,私下吵得天翻地覆,需要挡抢或一致对外时我绝对不会含糊。矫情的说,这些年里,我真的把汉服运动当成家。可惜这个家无门无墙的,被某些人登堂入室,大肆破坏,一些少年却是被卖了还在帮忙数钱。


所以有些话,是时候有人站出来说了,而说出这些话,肯定会得罪、刺激到一片又一片的人,也会让一些纯洁无比仿若温室之花的少年说出“噢哟贵圈真乱这是在内斗呢”之类的话。但是如果不说,不狠狠下一次猛药,鬼知道最后这些破事会被拖成个什么样子。我不想在某一天,只能说出“仁尽义至”这种话。


附文:溪山琴况——《答“桃树李”网友,关于本吧置顶帖及汉服运动有关问题》 (老吧主为什么会受到尊敬,除了才学,另一个答案便在此。)


桃树李网友在本吧置顶帖——【精选贴图】汉家女儿汉服照(很老的帖子,很多“影楼装”) 141楼发表了一个比较长的跟帖,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意见,在下谨答复如下,期待做观点的有益交流和碰撞:


应该说,您的观点有不少可贵之处,您所指出的,汉服运动中的一些问题也不是完全不存在.您这种追求严谨的态度,我非常赞赏.


但是,我认为,实在不必对初兴的汉服运动及参与的同胞过于苛求,一味指责她们"拙劣"粗陋似乎有些刻薄.


为什么我要将这些妹妹的照片长期置顶?因为,她们在唤起健康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的主体观念方面,在以汉民族服饰之美启发和感染公众方面,实在是贡献很大,我十分钦佩和赞赏.以她们为我们的民族服饰的代言者,相信同胞们都是比较赞成的.从网友的评论和各网站的转载来看,公众对她们在宣传汉服文化、启发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积极作用普遍是比较认可的。所以,我将此帖专门置顶,以做长期的宣传和普及的工作。


您所言的问题,其实大致是说她们对汉服形制的严谨性讲究不够,与现实人文环境的搭配也不够协调,应该说您说的是事实。在下虽然对汉服文化知之甚少但多少也读过一点知识性的资料,以严格的历史眼光来看,这些妹妹所穿汉服的确不能称为严谨和上乘。但是我觉得这绝非问题的关键,她们穿着的汉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其精神却是极为可贵的。那种对我们民族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发自内心的热爱、那种传承文明再造优美华夏文化的愿望非常令人感动,这也是同胞们共同的心愿。再者,举目全国,汉服运动的参与者们,毕竟绝大多数是普通人,并非研究服饰文化的专家学者,一味要求他们严谨、协调等等等等,我觉得是不很公平的。试问,当网友们一点一点去啃复杂艰深的服饰文化著作、一针一线地去尝试制作我们民族自己的民族服饰的时候,真正的专家学者们又做了多少有益的工作呢?


关键是一种精神,一种热爱的真诚,一种复兴民族文化、重塑中华风骨的决心,这才是最可贵的东西。


这些妹妹在宣传汉服文化,启蒙民族文化自觉的事业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我始终对她们持有深深的敬意。


当然,随着汉服运动的深入,对汉服严谨性、协调性等方面的追求理应加强,这当然是很应该的。但是我觉得,在提倡严谨提倡协调的同时,也需要对同胞有一份理解、宽容。要推动,但不必急躁。要倡导,但不必苛求。要善意地指出甚至批评,但不应刻薄。


您提出,对有些汉服样式,“只可多做研究,而不可急于亵玩”,我并不完全赞成。现在的问题,不是同胞们去实践的过多了,而恰恰是实践的太少了。您让这些女孩子们只作研究,不做尝试,那么要研究到哪一天才是合适呢?而且,她们都非服饰专家,又如何去深入地研究呢?


应该允许尝试,允许失败,允许反复,至少大家都在努力去做,都在实实在在地去复兴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至于您说,您也差点喊出“寿衣”的名字,我觉得实在不应该。那种恶毒称呼是别有用心者所炮制,您既然作为汉服运动的参与者,似乎不应有这种想法。


“汉服不与时代精神相适应,复兴汉服的运动就只能是昙花一现”,您的这一观点我是赞成的。但是我认为,汉服与时代的适应性问题,实在是一个牵涉广泛的非常复杂的文化难题。如何适应?怎么适应?这需要全体同胞一起做耐心细致的思考和探究,大致来说,我比较赞成汉唐神韵兄所提出的多层次多谱系发展汉服的构想,我觉得这是个比较好的思路。(可见:[理论原创] 论汉服“改良”与否之争与“多层次现代汉服体系”构想 )当然,汉服的问题与各个时代文化层面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非汉服所能单独解决,这更有赖于社会各界对民族传统文化复兴事业整体的的协力研究和探讨。


我想单独说一下紫瑰情人妹妹,您对她的影楼汉服照批评比较多,我稍有不同观点。究竟何为汉服?为什么许多人就那么鄙视所谓“影视装”“影楼装”呢?那些东西真的粗鄙的一无是处吗?我不赞成。汉服本质上,是汉民族在服饰文化上的文化创造现象,其实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非常包容的文化体系,“影视装”“影楼装”固然有粗制滥造的一面,但其核心文化内涵,其汉民族文化风格的特质不能完全抹杀。不管怎么说,毕竟是属于汉民族的,带有汉风汉韵的东西,一味将其与传统汉服、出土汉服对比以证明其粗劣未免有些狭隘。(粗制滥造和胡乱篡改的那些在此不谈)。其实很有意思,同样的一块布做成的汉服,放进博物馆就被视为经典,而穿到演员身上或者拿进影楼,就被视为粗鄙媚俗,是否多少也有些服饰文化上的偏见色彩呢?


再者,服饰文化审美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比如您批评紫瑰妹妹的影楼服饰拙劣,但也许只能代表一部分同胞的看法。根据我的观察,很多同胞并不这样看。虽然是影楼服饰,只要是美的,就会得到人们的欣赏。网友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对她所穿汉服是赞赏的,从几年来大家对紫瑰妹妹的赞美上就可以看出。难道非要把她的衣服对应于某款某款历史汉服,非要符合所有人挑剔的目光,才叫做美?才叫做“完整意义上的汉服”?比如她那件红色的绕膝裙,很多人就很喜欢,如何说“其选料、尺度、裁剪、缝制以及色彩应用、纹理组织、立体造型乃至最终的感官觉受”“与完整意义的汉服全不相干”呢?何为相干?何为完整?


关于您提到的三柳妹妹的《即使汉服真的不实用那又如何》那个帖子,我觉得三柳妹妹的核心意思并无不妥,她是说“即使真的不实用”,其意在强调对民族文化的珍视和传承。其实,关于汉服实用性和未来汉服的适应性,是有多种思路的,本吧也曾做一个调查,大致也就是这方面的问题。(调查:你认为汉服应该恢复到什么程度? )在这个问题上,也不必急于下结论,在时代中实践和摸索也许是更好的方向。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小小的意见。愿更多的朋友参与进来,做进一步的交流和探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