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 (文章)/第十二章:以人為本
首頁>華夏復興總錄>漢服集>文學類>散文卷>漢服 (文章)>第十二章:以人為本
這是文章 |
|
這是由月曜辛寫的一篇文章,不屬於漢服百科的一部分。文章的版權屬於作者所有。 |
原文[編輯]
這一章也是為了單獨強調一下而立的標題。
2012年的孔府服飾展,很多同袍滿懷着參觀展覽以及與其他地區的同袍見面交流的想法高高興興而去。前面我說過,同袍們為了漢服而去,所以穿什麼款式的都有。而無論穿什麼款式的,穿什麼布料的,在同袍眼中都是同袍。於是這麼着,有一位穿着清雅系非明款衣裳的同袍微笑着跟一群穿着「華麗明朝襖裙、立領、排扣」的少女打招呼,結果少女們根本不搭理這位同袍,反而自己交頭接耳,對那位同袍品頭論足起來,就因為那位同袍跟她們穿得不一樣,她們竟然連一句「你好」都不肯屈尊說。她們眼裡,只有衣服。
又如許多同袍的照片被「考證專家」截圖到人人網,竭盡專家們所能被侮辱之事,春熙路事件後有人高呼「形制不對,活該被燒」之事。
而對於這些事,在前面幾章中該說的我已經說了,但是想必很多人一邊看一邊在心裡嘀咕我為什麼支持漢服款式百花齊放但獨獨反對立領排扣。顯而易見,一是從各方面來說,它們不能算進「漢族民族服飾」這個基本框架,二是它們處於剃髮易服前後這麼個尷尬的位子上,無論用多麼華麗的藉口掩飾也好,它們都是個尷尬。三是,推崇它們的,以及穿衣的人的不理性,每次發生「眼中只有衣服」的事時,首當其衝的都是明制服飾粉,那些個人人網考證專家也是這粉,說「活該被燒」的也是。
所以,一個巴掌拍不響,雖然我是百花齊放派,但我也不想無原則的當聖母——求誰當聖母都別求到我這裡來,我不是那塊料。我也不得某些大V那麼出名一呼百應,捧個立領踩個交領跟吃飯似的迅速。我無意跟他們踩交領似的,撒潑也要踩立領。我只列出理由一二三,然後大家請自便。我個人,只管好自己的幾畝地,我在自己的地里做黃宗羲那般一輩子穿木屐不入仕的事,我做得到,他人管不着,警察也管不着——當然,我只是一輩子不碰明立領明排扣。如果以後有那麼幾個穿它們的人,眼裡看得見人類了,我或許可以在有人說它們是滿族的服飾時幫忙說說實話,但其餘的話,請先讓我看見明朝時裝粉們對那些受到傷害的同袍們賠禮道歉。
漢服運動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如果是一個不了解漢服運動的人,肯定會回答「不就是衣服?」,但一個了解漢服運動的人,卻會回答:「不是衣服。」
至於是什麼,各人有各人的觀點,而我的觀點,是「人」。
最基本的,如果從一開始至今,始終沒有人類搭理那個「漢族的民族服飾是什麼」的問題,沒有人對此進行深入思考、討論,沒有人敢於吃第一隻螃蟹,實踐、上街。沒有人建立漢服相關論壇、貼吧,沒有人建立地方漢服組織……那我還能在這裡說個蔡國慶?漢服,再怎麼說,它也只是一件衣服,用實際的眼光來看,是一塊裁剪過的布料+線,僅此而已,不是神仙也非妖怪,如果沒有人去帶它回來,它自己永遠也回不來。
而把漢服帶回來的人們,他們不是出於考古狂熱,也不是出於古代角色扮演狂熱,他們為着的是一個「漢」字。酸酸的說,在每年的民族大合照上,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裝,只有漢族不是穿着馬褂旗袍,就是穿着T恤牛仔西裝領帶。而只是合照上的56分之一時還好,眼一花還能忽略過去。如果是全國人口的比例,這種景象就有點慘烈了,不是一片民國地主+姨太太范兒,就是跟路過打醬油的外人似的。總透着那麼點格格不入。
嚴肅的說,漢服比馬褂旗袍西裝T恤雅致、漂亮。一個審美觀、禮儀觀正常的民族,不想在節日盛會中出彩的打扮起來,隆重的裝扮起來,那絕對不是一個好司機。
但是如果只想穿着漢服彰顯自己,那絕對不是一個好同袍。
漢服是為了人(漢族)而回歸,也是為了人而存在。因為當今漢族需要它,所以它在,而漢族需要的,不只一件衣服(這話都快說膩了)。打從漢服運動一開始,加入進其中的人們,就不斷提出各類願景和希望,這個人說「漢式建築和裝修也應該復興」,那個人說「儒家學說必須重興」,而另一人說「我墨家表示圍觀」,又一人說「我道家表示淡定」。這邊帖子在宣傳傳統武術流派,那邊帖子在討論民族舞蹈復興。昨天的主要話題是分餐還是合餐,今天的熱門又換成了緙絲知識普及。
看上去亂鬨鬨的,但很有百家爭鳴的感覺不是?漢服運動從來不是一言堂,只不過所有的話題都只有一個目的,普及、學習、發揚傳統漢文化,所有的同袍都只有一個念想,從內到外的做一個真正的「漢子」。然後,興我禮儀之邦,重回衣冠上國。
每個加入漢服運動的人,其心中都有一個「中國夢」,夢境雖然各有不同,但共同點是皆想看到中國再次強大起來,無論軟硬實力。當然漢服運動主要負責軟實力。而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只有從這個國家的根本中去找,把別的國家的文化拿來發揚得再光大,實則還是在為「宗主國」增加光環。日本人沒法不承認,大唐已逝,但光芒還是耀眼得讓他們睜不開眼,「遣唐使」三個字,怎麼繞都繞不開。韓國撐死不承認,只能在影視劇各種詆毀明朝來尋找「民族自豪感」。而這兩個國家目前的共同點是,歐美是爹。他們正在全盤西化,成為歐美文化入侵東方世界的最佳成果展示,卻無力抵抗。他們一味接受歐美三觀的碾壓,卻無法向歐美輸出衣食住行以外更多的傳統文化,因為啥傳統學說都來自於中國,厚着臉說是自己的,五大流氓之一微笑着說「吉林啊,咱們擬將朝鮮族文化打包申遺吧。」
拼本土宗教吧,洋道士中國有,洋神道教巫女……二次元有。教會學校,新中國建立後大陸方面統統取消了,只有佛學院和一個基督教專科學校,嗯……專科。日本韓國則是弄得遍地皆是,連天皇次子的兩個女兒所讀的都是教會學校。中國以前走彎了路,但目前緩過來了,正不斷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各種讀經班、私塾遍地開花,而中國政法大學有儒學院,前不久山東大學也設立了儒學學科。
就算是衣食住行……說真的,在不少歐美人眼中,他們就從沒分清楚過這三個國家的文化,還有的一直以為japan和korea是中國的兩個地區。韓國尤其沒有存在感,雖然他們很努力很努力……了。
說回正題,漢服運動就像是一台電腦的中央處理器,每一個參與進來的同袍,每一個同袍對漢服運動提出的建議,或帶來的傳統文化知識宣傳、詳解、教授,則屬於被輸入的數據。而各地漢服活動,或個人在傳統文化方面的活動,則屬於顯示器。而漢服,則是顯示器的型號、外觀,展現着電腦廠商的設計理念(表現在服飾方面的漢民族三觀),以及即時擺在數碼商場密密匝匝的電腦中,依然能被一眼就看見的美(就是美,無需低調)。反過來說,漢服是一個餌,誘人買回名為「漢服運動」的電腦,電腦里附贈了很多很多傳統文化數據,就看各人怎麼提取使用了。有人製衣,有人學道,有人習儒,有人穿着漢服研究生物化學數理化,有人不穿漢服但立場未曾偏過絲毫,沒有全才沒有神,只有各自出一份力團結一致,為了同樣的目標。
總之漢服確實不是漢服運動的核心,只是手段。而行使手段的是人,沒有人,就沒有一切。所以我看重人,我看重同袍,我護犢子。我真心歡迎新人,問題再小白我都願意回答,意見再怎麼不同我也先給予尊重,直到對方先不自重。我很怕有人在漢服運動中受到委屈,因為我不想放棄任何一個人,所以能勸架的我都盡力勸,有誤會我會一個個去解,不足之處我強求不了別人,好歹自己一個個去改。同袍之間,哪怕觀念跟我再向左,私下吵得天翻地覆,需要擋搶或一致對外時我絕對不會含糊。矯情的說,這些年裡,我真的把漢服運動當成家。可惜這個家無門無牆的,被某些人登堂入室,大肆破壞,一些少年卻是被賣了還在幫忙數錢。
所以有些話,是時候有人站出來說了,而說出這些話,肯定會得罪、刺激到一片又一片的人,也會讓一些純潔無比仿若溫室之花的少年說出「噢喲貴圈真亂這是在內鬥呢」之類的話。但是如果不說,不狠狠下一次猛藥,鬼知道最後這些破事會被拖成個什麼樣子。我不想在某一天,只能說出「仁盡義至」這種話。
附文:溪山琴況——《答「桃樹李」網友,關於本吧置頂帖及漢服運動有關問題》 (老吧主為什麼會受到尊敬,除了才學,另一個答案便在此。)
桃樹李網友在本吧置頂帖——【精選貼圖】漢家女兒漢服照(很老的帖子,很多「影樓裝」) 141樓發表了一個比較長的跟帖,提出了一系列觀點和意見,在下謹答覆如下,期待做觀點的有益交流和碰撞:
應該說,您的觀點有不少可貴之處,您所指出的,漢服運動中的一些問題也不是完全不存在.您這種追求嚴謹的態度,我非常讚賞.
但是,我認為,實在不必對初興的漢服運動及參與的同胞過於苛求,一味指責她們"拙劣"粗陋似乎有些刻薄.
為什麼我要將這些妹妹的照片長期置頂?因為,她們在喚起健康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文化的主體觀念方面,在以漢民族服飾之美啟發和感染公眾方面,實在是貢獻很大,我十分欽佩和讚賞.以她們為我們的民族服飾的代言者,相信同胞們都是比較贊成的.從網友的評論和各網站的轉載來看,公眾對她們在宣傳漢服文化、啟發民族文化主體意識的積極作用普遍是比較認可的。所以,我將此帖專門置頂,以做長期的宣傳和普及的工作。
您所言的問題,其實大致是說她們對漢服形制的嚴謹性講究不夠,與現實人文環境的搭配也不夠協調,應該說您說的是事實。在下雖然對漢服文化知之甚少但多少也讀過一點知識性的資料,以嚴格的歷史眼光來看,這些妹妹所穿漢服的確不能稱為嚴謹和上乘。但是我覺得這絕非問題的關鍵,她們穿着的漢服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其精神卻是極為可貴的。那種對我們民族自己的優秀文化的發自內心的熱愛、那種傳承文明再造優美華夏文化的願望非常令人感動,這也是同胞們共同的心愿。再者,舉目全國,漢服運動的參與者們,畢竟絕大多數是普通人,並非研究服飾文化的專家學者,一味要求他們嚴謹、協調等等等等,我覺得是不很公平的。試問,當網友們一點一點去啃複雜艱深的服飾文化著作、一針一線地去嘗試製作我們民族自己的民族服飾的時候,真正的專家學者們又做了多少有益的工作呢?
關鍵是一種精神,一種熱愛的真誠,一種復興民族文化、重塑中華風骨的決心,這才是最可貴的東西。
這些妹妹在宣傳漢服文化,啟蒙民族文化自覺的事業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我始終對她們持有深深的敬意。
當然,隨着漢服運動的深入,對漢服嚴謹性、協調性等方面的追求理應加強,這當然是很應該的。但是我覺得,在提倡嚴謹提倡協調的同時,也需要對同胞有一份理解、寬容。要推動,但不必急躁。要倡導,但不必苛求。要善意地指出甚至批評,但不應刻薄。
您提出,對有些漢服樣式,「只可多做研究,而不可急於褻玩」,我並不完全贊成。現在的問題,不是同胞們去實踐的過多了,而恰恰是實踐的太少了。您讓這些女孩子們只作研究,不做嘗試,那麼要研究到哪一天才是合適呢?而且,她們都非服飾專家,又如何去深入地研究呢?
應該允許嘗試,允許失敗,允許反覆,至少大家都在努力去做,都在實實在在地去復興我們民族自己的文化。至於您說,您也差點喊出「壽衣」的名字,我覺得實在不應該。那種惡毒稱呼是別有用心者所炮製,您既然作為漢服運動的參與者,似乎不應有這種想法。
「漢服不與時代精神相適應,復興漢服的運動就只能是曇花一現」,您的這一觀點我是贊成的。但是我認為,漢服與時代的適應性問題,實在是一個牽涉廣泛的非常複雜的文化難題。如何適應?怎麼適應?這需要全體同胞一起做耐心細緻的思考和探究,大致來說,我比較贊成漢唐神韻兄所提出的多層次多譜系發展漢服的構想,我覺得這是個比較好的思路。(可見:[理論原創] 論漢服「改良」與否之爭與「多層次現代漢服體系」構想 )當然,漢服的問題與各個時代文化層面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並非漢服所能單獨解決,這更有賴於社會各界對民族傳統文化復興事業整體的的協力研究和探討。
我想單獨說一下紫瑰情人妹妹,您對她的影樓漢服照批評比較多,我稍有不同觀點。究竟何為漢服?為什麼許多人就那麼鄙視所謂「影視裝」「影樓裝」呢?那些東西真的粗鄙的一無是處嗎?我不贊成。漢服本質上,是漢民族在服飾文化上的文化創造現象,其實是一個非常宏大的非常包容的文化體系,「影視裝」「影樓裝」固然有粗製濫造的一面,但其核心文化內涵,其漢民族文化風格的特質不能完全抹殺。不管怎麼說,畢竟是屬於漢民族的,帶有漢風漢韻的東西,一味將其與傳統漢服、出土漢服對比以證明其粗劣未免有些狹隘。(粗製濫造和胡亂篡改的那些在此不談)。其實很有意思,同樣的一塊布做成的漢服,放進博物館就被視為經典,而穿到演員身上或者拿進影樓,就被視為粗鄙媚俗,是否多少也有些服飾文化上的偏見色彩呢?
再者,服飾文化審美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比如您批評紫瑰妹妹的影樓服飾拙劣,但也許只能代表一部分同胞的看法。根據我的觀察,很多同胞並不這樣看。雖然是影樓服飾,只要是美的,就會得到人們的欣賞。網友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對她所穿漢服是讚賞的,從幾年來大家對紫瑰妹妹的讚美上就可以看出。難道非要把她的衣服對應於某款某款歷史漢服,非要符合所有人挑剔的目光,才叫做美?才叫做「完整意義上的漢服」?比如她那件紅色的繞膝裙,很多人就很喜歡,如何說「其選料、尺度、裁剪、縫製以及色彩應用、紋理組織、立體造型乃至最終的感官覺受」「與完整意義的漢服全不相干」呢?何為相干?何為完整?
關於您提到的三柳妹妹的《即使漢服真的不實用那又如何》那個帖子,我覺得三柳妹妹的核心意思並無不妥,她是說「即使真的不實用」,其意在強調對民族文化的珍視和傳承。其實,關於漢服實用性和未來漢服的適應性,是有多種思路的,本吧也曾做一個調查,大致也就是這方面的問題。(調查:你認為漢服應該恢復到什麼程度? )在這個問題上,也不必急於下結論,在時代中實踐和摸索也許是更好的方向。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小小的意見。願更多的朋友參與進來,做進一步的交流和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