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同道活动”色彩,把汉服引向民族生活纵深

来自汉服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首页>template:汉服运动>淡化“同道活动”色彩,把汉服引向民族生活纵深

Accessories-text-editor.svg
这是文章
这是由溪山琴况(天风环佩)2007发表于百度汉服吧写的一篇文章,不属于汉服百科的一部分。文章的版权属于作者所有。

原文

我建议,今后的汉服活动重点,由“举行同道活动”转向“举行家庭活动”,把汉服活动引入每个汉服复兴者的家庭、学校、公司、单位。也即,淡化“同道活动”色彩,引向民族生活纵深。只有华夏衣冠、华夏礼仪节日生活成为每个人、每个家庭真正的信仰和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复兴。

经过几年的发展,汉服复兴活动在整个中国社会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初步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但是汉服复兴也再一次遇到了新的壁垒:旁观者多,参与者少;容忍者多,接受者少;对广大公众来说,许多人已经知道了汉服,知道了汉服热,也基本能够理解,持一定程度的赞赏,但是汉服仍然与他无关。汉服复兴者举行汉服礼仪节日活动所预期的示范、带动效应没有充分发挥。这种隔阂在中年以上,比较年长的公众中更加普遍。

在汉服复兴者身边,基本上连家中的父母、兄弟姐妹也没有带动,常常是儿女在外面搞汉服节日活动,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按老办法过节,往往我们的亲人都没有和我们共享华夏节日文化的快乐。有的家庭中,家人还对儿女搞汉服活动非常反对,甚至很不愉快。

我们为什么要复兴汉服,复兴华夏文化,这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复兴汉服,目的之一,就是要在中国重建和发扬华夏生活方式,让我们的亲人、朋友、同胞共享华夏礼仪、节日等带来的文化滋养和生活愉悦,共同感受华夏文化带来的生命幸福。所以,汉服、华夏文化的复兴,是属于全社会的,我们现在搞各种集体汉服活动,只是起一个探索和示范的作用,它不是终极的目标和华夏生活方式的常态。

只有汉服和华夏文化在一个个家庭、学校、社区、公司、单位,每一个组成社会的细胞中被接受,被重建和弘扬,才是真正的复兴。否则,汉服同道活动搞得再轰轰烈烈,不能真正融入社会的话,也只能是小圈子,只能是所谓的“亚文化”现象,华夏文化与公众的隔阂也永远无法打通,汉服复兴者永远是社会眼中的异数。

举例来说:

比如中秋节。中秋节的正常状态,应该是以家庭为单位,由母亲主持祭月,一家人一起做月饼,合家宴饮、游赏。由于时代的发展,学校的师生、公司的同仁、单位的同事,也应该成为举行中秋活动的基本单位。志同道合的汉服复兴者,从全城不同地方聚集到一处举行中秋活动,当然也是一种好的形式,但不会是中秋活动的主体。

再如祭礼复兴。同道者的集体祭祀,毕竟不可能是祭礼大量存在的主要形态,只有家祭风俗的复兴,才是华夏祭礼真正的重归。每个家庭,在与本家庭已逝亲人相关的四时祭、墓祭、忌日祭、节日祭等时刻,举行简朴肃穆的家祭仪式,是华夏祭祀文化精神滋养民族生活最令人欣慰的景象。

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恰恰也需要有志于华夏文明复兴的汉服复兴者们的推动和促成。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做“示范性的同道活动”,也要切实努力,采取措施,把活动引向每个家庭、社区、单位,引向民族日常生活的深处。经过几年的“同道示范”之后,我们的重点应该转向后者。

当然,这不是说,从此不搞同道集体活动了。同道活动仍然要做,而且要保持一定的规模,并且继续争取媒体报道,保持必要的宣传力度。今后的同道活动,建议由扩张数量转向推进质量,宁缺勿滥,放慢节奏,做一个,是一个。(多说一句,建议各汉服活动团队加强自身人员素质的完善,首先组织者应带头提高品行素养,让汉服团队成为大家共同学习传统文化、增进素质修养的集体,屏蔽个别心不在文化复兴且屡教不改的人员进入)同时加强和媒体的沟通,主动干预媒体报道过程,争取媒体准确、全面、深入报道同道活动,准确传达活动诉求和意图。并且努力增加有较大公众影响力的活动。

同道的人员,重点发展中学生大学生等年轻人,使他们成为汉服同道力量增长的主体,成为推进华夏文化复兴的主要力量。

在做好同道活动的基础上,汉服活动的重点应该转向每一个家庭。诚恳、耐心地沟通、说服父母、兄弟姐妹等家人,让他们一起参加到汉服礼仪节日活动中,全家共享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生活幸福。并且多用实际行动来关爱家人,比如省些钱给父母做一身汉服礼服,多承担家庭汉服礼仪、节日活动的准备工作,等等。只要态度诚恳,方法适当,深入理解和挖掘华夏礼仪和节日的真义,相信没有人会拒绝这份衣冠的美丽、礼仪的感动和节日的温馨。

同样的,把汉服礼仪、节日活动引向身处的学校、公司、单位......挖掘华夏文化的真义,探索适应不同活动场合的做法,让华夏文化滋养不同的社会人群,为人们创造生命的深度和生活的幸福。

发而不中,当反求诸己。华夏衣冠是一件肃穆之衣、君子之服,它拒绝轻浮、嘻笑、苛刻和做秀。着衣冠当知孝悌,知仁爱,就算父母亲人一时不能接受汉服,也决不可埋怨和责怪父母,更不能和父母争吵,而应多反思我们自身的问题。只要认真反思,认真调整,耐心交流,汉服衣冠必定会被亲人逐渐地接受——虽然几百年的断裂造成的隔阂很深,但是民众对于华夏衣冠,始终有着天然的亲切和认同,因为维系华夏文明的根没有完全断裂,它们本质上是相通的。

还是笑非那句话,把信仰融入生活,把知识带入人生。这是最难的事,也是最有意义的事。我们谋汉服,不是谋热闹的一时,而是谋民族的长久。把华夏衣冠人文的雨露滴入社会根系的深处,使其渗入和滋养每一个社会细胞,正是谋这种新生和茂盛的长久。

站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