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運動

出自 汉服百科
前往: 導覽搜尋
Wikipedia.png
當前頁面需要整理
這個頁面來自維基百科並且質量不盡如人意,因此請懂得相關信息的同袍協助修改。
如果您不會修改,可以點擊頁面左上角的討論按鈕並在討論頁中提出建議。

漢服復興運動,簡稱漢服運動,是一系列穿著漢服、宣傳漢族文化的運動。參與者來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大陸及其他華人地區、海外華人等,以年輕人、知識分子為主。漢服歷史悠久,但因受到滿清剃髮易服的影響,漢服與漢族斷絕近乎三百年。清亡之後漢文化復興的意識開始復甦,但由於戰爭與政治因素,並沒有獲得廣泛關注。而最近的漢服運動興起於2003年,河南鄭州的王樂天是現代穿漢服上街第一人,隨後許多人紛紛仿效。漢服運動主要目的是希望恢復漢服的華夏傳統服飾地位、復興華夏文化。[1]

對於目前出現的漢服熱潮,中國媒體輿論普遍認為是80後展現個性與愛國主義的象徵。質疑者認為其可能觸發極端的民族主義,強調漢族特色可能引起部分敏感的少數民族對於中國民族主義興起的杞人憂天同惡意攻擊,甚至大滿州主義;支持者則表示這是對真正的中國傳統中國文化的弘揚,而且反映中國民間對去滿化同回歸真正的中國傳統及中國文化的嚮往。[2]

背景[編輯]

1644年清朝入關,占領北京後並攻伐南明大順大西等政權,同時在占領地全面推行剃髮易服政策,強行命令所有官員、百姓必須改換滿人的髮型、改穿滿人服飾,不得再穿中國的傳統服飾漢服,否則就會被處死。從此,從上古一直延續至明朝的華夏傳統服飾—漢服在滿清統治時期徹底消失。

袁世凱以和平的方式逼迫滿清皇帝退位後,中華民國成立,但受各種因素影響,袁世凱企圖建立君主立憲制中華帝國,在登基祭天儀式上,袁世凱重新使用漢服,然而,漢服也因袁世凱稱帝失敗而沒有被繼續沿用。孫中山雖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號召發起反清革命,但沒有完成真正意義上的「驅除韃虜」和「恢復中華」。袁世凱逝世後的國民政府全面引入了西方國家制度西式服裝,並未恢復漢族服飾文化民國時期,漢族男子改穿西裝和繼續穿滿清時期強迫穿著的馬褂,女子則穿著從滿清旗裝稍為更改後的旗袍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也未恢復傳統文化,反而把一些傳統華夏文化定為要打倒的四舊,因此沒有恢復漢服的土壤。

21世紀初,中國社會思想逐漸寬鬆與開放,漢服又開始進入現實社會,各地出現漢服活動。有漢復興者建立網站;也有人在網上流傳漢服設計,並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統一使用漢服做學位服。有人將此稱為破壞滿清征服漢人的企圖,恢復華夏真正的傳統文化的「文藝復興」現象。他們的行為在社會上也激起了不同聲音,讓一些敏感的少數民族如滿族等民族感到擔憂。

漢服復興者認為漢服之所以稱為漢服,應表現漢族的特色和文化。漢服為華夏族從上古至明朝漢人所穿著的漢族服飾。現時所謂唐裝實際是滿族的馬褂旗袍,根本不能夠代表漢族。唐裝一詞被滿族服飾所搶占令人遺憾,因此有志於向廣大民眾澄清漢服與唐裝的概念。

現狀[編輯]

廣州北京路廣百大廈前,一群年輕人穿著漢服

漢服運動是一系列穿著漢服、宣傳漢族文化的運動。是中國人民發起的漢文化復興運動,主體參與人群以1970年代1980年代出生者居多,中堅力量是年輕白領和在校大學生。也有不少受周圍親友影響的兒童及中老年人加入。參與者來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大陸及其他華人地區、海外華人等,以年輕人、知識分子為主。亦有一些中國少數民族或世界其他民族的人因喜愛漢文化而主動穿漢服、支持漢服運動。

漢服運動倡導者宣傳,漢服運動是不分年齡性別職業興趣的。支持者以復興漢民族傳統服飾為切入點來影響大眾進而發揚傳統文化的舉動。其活動場域除組織及討論活動計劃的互聯網外,多為大中城市所在的高等院校、具傳統意義的事業單位景點、公園等。

各地漢服復興者組織了多次身着漢服的聚會,主要活動形式有:於公眾場所穿着漢服、祭拜先烈、傳統成人禮(笄禮冠禮)、參加武術比賽、慶祝傳統節日婚禮、舉辦知識競賽、進行漢服宣傳活動等。[3][4][5] 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也穿着漢服。[6] 近年來,漢服推廣者也以藝術表演的形式將漢服和其他傳統文化結合向大眾推廣,比如2011年漢服春晚[7] 和一些反映漢服復興理念的電視劇等等[8]

漢服運動的重要網上基地是漢網百度漢服吧等網上論壇。近來由於不少城市實體漢服店或與漢文化相關的文化機構、商業場所的應運而生,漢服運動也開始從網絡上的熱議更近一步地邁向公眾的日常生活,不過大眾的接受程度仍然是一大阻礙。

代表性事件[編輯]

  • 2003年7月21日,網名「青松白雪」的澳大利亞華裔青年上傳自製漢服照,成為當代自製漢服第一人。[9]
  • 2003年11月22日,網名「壯志凌雲」的鄭州人王樂天身穿漢服上街,成為當代第一個身穿漢服公開走上街頭的人。[10] 此事有大量媒體報道,是首次吸引許多人關注漢服的事件。從此復興漢服的活動開始有越來越多人參與。
  • 2004年10月7日,《京華時報》以《漢服集會》為題報導了一次漢服活動,並配有活動照片。然而,當晚一些網站出現了一條被篡改的虛假報道,把標題改為「壽衣上街」。2004年12月7日,報道涉及的漢服活動人員將篡改漢服成壽衣的某電子公司告上法庭,為漢服訴訟第一案。這場官司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最終原告獲勝。[11]
  • 2007年3月11日,兩會期間,中國政協委員葉宏明提議立「漢服」為「國服」[14];中國人大代表劉明華則建議,中國在授予博士、碩士、學士等學位時,應該穿着漢服式樣的中國式學位服[15]。這是漢服第一次進入中國兩會議案。
  • 2007年4月5日,天涯社區、漢網、秋雁文學社區等20餘家知名網站聯合發布倡議書,建議北京2008年奧運會採用漢服作為北京奧運會禮儀服飾和中國代表團漢族成員的參會服飾。[16] 奧運期間,許多人身穿漢服迎接聖火、觀看比賽、參與活動。
  • 2011年12月11日,來自珠江三角洲的青年齊聚江門崖山祠崖門古炮台,身着漢服,憑弔崖門海戰中犧牲的民族先烈,主題為「千古英靈且安息,後生不敢忘國恥」,他們對記者說:「我們不是演戲,我們以華夏漢人的身份,來祭奠民族的英烈;我們不是復古,我們用祖先傳承的衣服,來宣揚民族的傳統。」[17]
  • 2012年,蘇州大學藝術學院的秦亞文被媒體廣泛報道,她已經穿漢服長達3年多。[18]

相關事件[編輯]

  • 2012年3月,浙江省永康市麗州中學高三二班女學生胡琛身穿漢服到學校,被校領導和老師要求換掉衣服。媒體認為麗州中學和教育部門反應過度,「在這件事上,人心比漢服更奇怪」。[20]

官方態度[編輯]

文化部長孫家正(2013年卸任)2006年5月25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的記者招待會上的表示。他說:「有些地方有些青年人在提倡穿漢服,但是我到現在都搞不清楚什麼服裝是能夠真正成為代表中國的服裝,這恐怕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最大的困惑。總體上我的觀點是,吃飯也好、飲食也好、穿戴也好,各有所愛,百花齊放,都是他個人的事情。但是我也衷心地希望我們能夠創造出廣受大家歡迎的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服裝。」[21]

2008奧運會組委會的態度:官方多次公開表態,以「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為主要理由拒絕「北京奧運禮服應當採用漢服」的要求。然而在北京奧運的開幕式上,仍有多個單元節目由演員穿著漢服表演,可見在民間、藝術層面上,中國政府不會多干預。

2008年,中國政府官方網站的「中國56個民族」介紹的服飾,漢族服飾採用漢服女裝的圖片作為代表 [22]

2013年4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網報導了於福建福州舉辦的首屆海峽兩岸漢服文化節。

主要問題[編輯]

民眾的接受度[編輯]

因為漢服已經從中國消失了三百多年,普通民眾對漢服感到陌生。雖然近年來人們對於漢服的接受度已經有所提高,但對漢服的誤解仍然存在。

有人根據「漢服」的名字,望文生義地認為那是漢朝的服飾。

有人因為和服源自漢服、與漢服外觀相似,而把漢服誤認作和服。甚至有個別反日本中國大陸激進人士因誤認為和服而把穿著漢服者身上之服裝脫掉並燒毀。詳見2010年成都漢服事件[23]

漢服的式樣與搭配[編輯]

因為滿清的剃髮易服強行打斷了漢服的正常傳承,現在對於漢服的穿着並沒有公認的規範。漢服活動中不乏各朝各代的漢服混合出現的情況。對漢服的式樣與搭配進行研究並使之標準化,是尚待解決的重要課題。在一些漢服討論區中經常就此出現激烈爭論。有人支持將漢朝皇族的服飾作為漢服的標準式樣,亦有人主張參照《周禮》的款式,也有人認為應繼承明制。

因為受到古裝電影、電視劇的影響,許多不瞭解漢服形制的人認為古裝影視中的服裝就是漢服。亦有人不了解歷史,把古代的一些只能在特定場合穿著的祭服、禮服於其他場合穿著,與傳統漢文化及禮儀不能相宜。至於配以現代鞋子、帽子等其它融入現代元素的作法,亦仍未能有一致的觀點。

名稱問題[編輯]

台灣與中國大陸名詞的使用習慣有所不同,台灣將一系列漢名稱冠以「國」字頭,如國字(漢字)、國語(漢語)等。但是,如果在大陸將漢服稱為「國服」,可能引發對于敏感的少數民族問題之擔憂,故此,漢服支持者更樂於稱為「漢服」以突顯漢文化特色,而不稱為「國服」或「中國服」。漢服支持者並不試圖去定義所謂的國服,也明白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並不支持國服。

民族主義問題[編輯]

個別漢服愛好者過於激進,排斥其他民族。但是,大部分漢服支持者並不認同極端民族主義,只是希望溫和地復興傳統民族文化。 同時,亦有其他民族的激進主義者排斥漢服,斥漢服運動為納粹主義、種族主義。

實用問題[編輯]

在當代,漢服根據其用途,主要分兩種:儀式漢服家常漢服。顧名思義,儀式漢服是為了展示給公眾,在隆重或喜慶節日的公共儀式中的重要角色而用的,所以通常着重華美繁重,而忽略樸素方便。而家常漢服,又稱便常漢服,其目的是為了在當代人日常室內起居中,將漢服元素充分融入,以取代現在在家居中普遍使用的滿式服裝以及西式睡衣或時裝休閒服等,着重的是樸素、方便、舒適、簡單。現在日本和服當中的作務衣甚平浴衣,朝鮮韓服的部份款式,琉服中的芭蕉布衣,便常使用的功能是十分大的。但是在中國,由於漢服運動是從儀式漢服開始,家常漢服現在才剛剛起步。

正宗問題[編輯]

漢服復興運動發展初期,民眾對中國文化與體制之認知,乃是華夏文化與體制在經歷蒙元滿清西方世界文化陸續洗禮後不少細節經已受程度不一之變型與扭曲而成,然而民眾往往不黯此點,加上種種對傳統華夏文化與體制之臆想與揣測,又或引經據典之深度與範疇不一,導致漢服復興運動者/民眾往往無法正確帶出/領悟華夏文化之確切全貎與精粹,因此常出現各種或大或小之議論。

參考文獻[編輯]

  1. Template:Cite web
  2. 新紀元周刊第46期:傳統文化復萌 探中國民間去共化現象
  3. 《北京日報》,《人大校園昨上演古代「射禮」》,http://news.sina.com.cn/o/2006-04-10/10098658138s.shtml
  4. 《新京報》,《40多位網友身穿漢服逛天安門 回頭率頗高》,http://news.sina.com.cn/s/2005-10-04/00487092962s.shtml
  5. 韓恆,《互聯網與集體行動的達成——以曲阜的民間祭孔為例》,http://www.nporuc.org/html/achievements/20090907/165.html
  6. 《法制晚報》,《北京一女子每天堅持穿漢服過日常生活》,http://news.163.com/07/0419/13/3CEP0MOK00011229.html
  7. Template:Cite web
  8. Template:Cite web
  9. 《人民日報海外版》,《海外華人興起漢服熱》
  10. 《聯合早報》,張從興,《漢服重現街頭》
  11. 《東方今報》,《女士身穿漢服被惡意稱為壽衣 怒上法庭討要說法》,http://news.sina.com.cn/s/2004-12-30/01035369112.shtml
  12. http://www.gov.cn/test/2006-04/17/content_255861.htm
  13. 2006年中國政府 正式認可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民族服裝—的始末
  14. 《政協委員提議確立漢服為國服》,http://news.sina.com.cn/c/2007-03-11/105012486706.shtml
  15. 《重慶商報》,《人大代表建議碩士博士學位服採用漢服》,http://news.sina.com.cn/c/2007-03-08/035911362478s.shtml
  16. 《新聞晨報》,《百名學者倡議漢服為奧運禮儀服裝》,http://pic.people.com.cn/GB/1100/5568482.html
  17. Template:Cite web
  18. Template:Cite web
  19. Template:Cite web
  20. Template:Cite web
  21. Template:Cite news
  22. 中國56個民族
  23. Template:Cite web

外部鏈接[編輯]

File:示例.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