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汉服百科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91: 行 91:
 
 汉服因为其显著差异,在世界服饰体系中形成独立的东亚服饰体系,是中国根基性的代表文化、汉族审美与气质的直接外在产物,也是大量华夏雅文化的来源。
 
 汉服因为其显著差异,在世界服饰体系中形成独立的东亚服饰体系,是中国根基性的代表文化、汉族审美与气质的直接外在产物,也是大量华夏雅文化的来源。
 
=== 国名的来源 ===
 
=== 国名的来源 ===
 现代中国的正式国名,“中华”一词中的'''华'''便是指汉服。《》
+
 现代中国的正式国名,“中华”一词中的'''华'''便是指汉服 。中华之国名于辛亥革命后取自中国与华夏二词 。《 春秋左传正义 记录:“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
  
 +
=== [[汉舞]] ===
 +
汉族传统舞蹈大量依赖于汉服本身。广袖、水袖都是不可或缺的舞蹈硬件。随着汉服在历史上的消亡,正统的汉族传统舞蹈基本上失传。如今汉舞的复兴基本只能依赖残存于戏曲中的舞蹈、少数文物、舞谱古籍,结合当代人的再创造。
  
  
==  与旗袍 马褂、中山装 关系 ==
+
=== 语言文学 ===
 +
  汉语中很多词汇都是关于汉服,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汉服 消亡使这类文学艺术直接消失。
 +
 
  
  
  
 
== 非自然消亡 ==
 
== 非自然消亡 ==
 +
1644年明朝崩溃,满清在新政权立足未稳时入关并迅速征服中国。数年后执行剃发易服政策,即所谓“留头不留髪,留髪不留头”。
 +
 +
== 与旗袍、马褂、中山装的关系 ==
 +
 +
  
  

於 2013年4月11日 (四) 05:56 的修訂

漢服曲裾深衣

漢服,即漢族傳統族服飾、又稱漢衣冠華夏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時代至明朝末年剃髮易服前的近四千年中,漢族(華夏族)的獨特服飾體系。

漢服是華夏族獨特文化氣質的外在體現,基本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寬袖、隱扣,明顯區別於其它民族傳統服裝。

漢服褙子

漢服是世界上幾個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深刻影響了整個漢字文化圈的服飾、禮儀、藝術、審美,以至於「中華」之「華」便是指漢服文化。日本、朝鮮、越南均曾頒布法律效仿華夏的冠服制度。

漢服包括衣服、冠帽、髮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紡織、蠟染、夾纈、錦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20多項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錦繡中華的美譽,反映了漢族的文化禮儀,漢文明的核心是禮儀文化,而禮儀文化植根於服制,正如孔子所著《易·繫辭傳》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滿清初期,滿族統治者執行剃髮易服政策,即所謂「留頭不留髪,留髪不留頭」,嚴厲禁止人民穿著漢服,殺害大批拒絕剃髮易服者,從此漢服從人民生活中消失。當代,社會上重新出現了復興漢服的勢頭,希望透過復興漢服讓國人認識自身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特徵

Stub.png
這個段落還沒有足夠詳細的內容,因此請懂得相關信息的同袍協助擴充內容。

交領右衽

衣襟向右掩,兩襟交疊,呈字母y形。交領是漢服發展過程中始終保持不變的主流,因此成為了漢服的象徵符號。

交領

系帶隱扣

漢服幾乎完全使用系帶實現衣服的連接和穿戴。系帶的連接方式柔性大,對人體束縛小,使服飾寬鬆飄逸。與此同時,紐扣等剛性連接在漢服中幾乎不出現,少數所用之紐扣亦隱藏於暗處。

廣袖寬袍

在不影響生產生活的前提下,審美上漢服廣泛使用寬袍大袖。 傳統上漢族認為衣服必須要「蔽體」,所有露出手和足踝都是不禮貌的,所以袖子要做到「回袖過肘」的長度。這裡的「寬衣」僅是針對現代的緊身束身衣而言。長袖一般僅針對於上層社會所要求的禮制而言。 一種普遍的誤區認為漢服都是寬袍大袖,實際上寬袍大袖主要存在於禮服和常服。

其他次級特徵

衣緣卷邊

漢服的衣緣通常會使用不同的面料和花色,構成截然不同的衣緣反差。通常領、襟、袖、腰的會和其他部分產生突出的反差。




體系

基本結構與原則

層次

漢服套裝通常分為,小衣、中衣、外衣三個層層次,相比現代西式服飾內衣和外衣,漢服多出一個「中衣」層。中衣是介於貼身衣物與外衣之外的獨立一層衣物,多數是素色,不承擔內衣的生理功能,亦不獨立用作外衣。以中衣配合外衣會構成協調的層次結構,漢服服飾文化的重要原則。

特色結構

漢服在領部延伸廣泛,因而由其延伸出的襟(或稱衿)突出成為漢服的重要結構。而襟的樣式變化,強化了(上衣前端)的概念。而襟垂直向下的延伸,構成了龐大的獨特結構「裾」。

核心原則

  • 右衽:對於絕大部分交領樣式,必然是右衽。
  • 層次:外衣、中衣、小衣(內衣)三層衣物不可或缺。非私人場合,皆著中衣。層次可以更多,不少於三層。
  • 性別差異小:相比現代西式服裝中大量的女性專屬服飾,大部分漢服款式皆男女通用。

以下兩個原則主要針對禮儀場合:

  • 著冠:傳統上漢族男女皆蓄髮並盤成髮髻。正式漢服著裝場合一般要求盤發,若是男子通常佩戴以冠或巾。
  • 蔽體:漢服強調衣服必須要「蔽體」,正式場合露出手和足踝都是不禮貌的。因季節氣候和勞作生產的需要,常服和便服並不嚴格。



漢服基本結構術語之一
漢服基本結構術語之二


以下給出外層衣物的基本分類

衣裳制

衣裳制泛指上衣下裳的組合。泛指上裝;泛指所有沒有襠的下體服裝,包括帷裳和裙。

帷裳和裙相似,帶有褶皺,主要為男裝。下裝為帷裳,多為男性服裝,代表套裝為玄端。下裝為裙者,稱襦裙,多為女子漢服。

玄端是通常來說最高規格的禮服,襦裙則是女子最普遍的服制,包括衫裙和襖裙。


深衣制/袍服制

這一系列泛指以長袍為基礎的上衣。

深衣與長袍相近,都是以上衣長袍為核心的套裝。但深衣的上下體部分原為分開剪裁,之後予以縫合。

深衣制以深衣為基礎,代表為曲裾和直裾。曲裾特點是衣裾沿身體的對角線摺疊,衣裾很長,根據款式不同,可能繞過身體一周至三周。直裾的衣裾較短,與腿平行,垂直向下。

袍服制以長袍為基礎,代表為直裰、直身、道袍、圓領袍

袴褶制

袴褶制或稱襦袴制、衣褲制。即下身著袴而不是裳,是主要的便服款式,也是廣大民眾最普遍的男性服飾。代表性的是裋褐。 袴褶制和現代西式服裝接近,但上衣的下擺依然較大,與現代生活中的服飾依然有一定區別。


文化地位

漢服因為其顯著差異,在世界服飾體系中形成獨立的東亞服飾體系,是中國根基性的代表文化、漢族審美與氣質的直接外在產物,也是大量華夏雅文化的來源。

國名的來源

現代中國的正式國名,「中華」一詞中的便是指漢服。中華之國名於辛亥革命後取自中國與華夏二詞。《春秋左傳正義》記錄:「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意即因中國是禮儀之邦,故稱「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國人的服飾很美,故作「華」。

漢舞

漢族傳統舞蹈大量依賴於漢服本身。廣袖、水袖都是不可或缺的舞蹈硬體。隨著漢服在歷史上的消亡,正統的漢族傳統舞蹈基本上失傳。如今漢舞的復興基本只能依賴殘存於戲曲中的舞蹈、少數文物、舞譜古籍,結合當代人的再創造。


語言文學

漢語中很多詞彙都是關於漢服,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漢服的消亡使這類文學藝術直接消失。



非自然消亡

1644年明朝崩潰,滿清在新政權立足未穩時入關並迅速征服中國。數年後執行剃髮易服政策,即所謂「留頭不留髪,留髪不留頭」。

與旗袍、馬褂、中山裝的關係

漢服復興運動

與和服韓服的辨析

本站深入導讀

有關漢服詳細的結構體系,請展開下表


有關漢服運動的深入話題,請展開下表

有關漢服製作的相關技術工藝,請展開下表

有關其他復興中的漢文化,請展開下表

Template:復興中的漢文化